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经济法课程的教改研究

2019-07-05杜进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本科教学应用型教学改革

杜进

【摘 要】经济法是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经济管理学专业占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法制社会的背景下,为提升本科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从应用型视角出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当代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对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为此,本文将针对应用型本科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研究与探讨,分析本科经济法课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与需要,是相应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能够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构建法制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应用型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特征

(一)专业设置具有广泛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开展经济发展课程的相关教育活动,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构建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的教学行为体系,积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因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发展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专业内容设置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均会开设经济发课程,应不同专业在开设经济法课程时的侧重点有搜不同,需要教师从学生专业入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与实用性。与此同时,经济法教学工作中培养经济人才培养目标同样具备广泛性,在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不仅涉及经济法理论知识,还设计法律案例解析,教师在开展经济法教学培养活动时,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法体系。

(二)教学目标具有独立性

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的基本走向,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只有正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按照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与之相适宜的教学评价,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工作中,教师需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学目标,确保整体教学结构能够与实际教学项目需求协调一致,有效提升学生在经济法方面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与演练中提升学生经济管理水平,使学生成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对法律体制的制定与实施十分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为积极迎合我国法制社会的构建要求,需要不断做好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为我国构建法制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经济法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从我国高校经济法课程改革情况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认知结构存在欠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对应用型经济法课程没有建立一个全面、充分的认识,且不少学生对经济法课程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从主观视角来看,学生本身对经济法课程没有学习欲望,仅是将经济法作为一项考试科目,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缺乏主观学习意识,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进程抱着应付考试的心理学习经济法课程。从客观视角来看,受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学生在经济法方面的认知结构存在欠缺,为形成相应的经济法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网络体系。长此以往,学生必将丧失对经济发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在经济法学习活动中的自主能动性,制约学生的后期成长。

(二)教师专业内容存在缺失

教师在开展应用型经济法教学活动时,需要创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在经济教学活动中的自主能动性。然而,在经济法实际授课工作中,不同专业知识所涉及的经济法有所不同,教师因忽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协调性,导致专业课程与经济法授课内容无法协调统一,导致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知识框架,经济法课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与此同时,不少教师仅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依托,制定教学项目,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降低学生学习欲望,导致经济法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策略

经济法的制定为各项经济活动奠定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经济法课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项法律体系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依法开展经济活动,同时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高校在经济法教学工作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化引导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教师首先需要积极冲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战略,从学生身心发展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结合现实生活与实际教学情况,创建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经济法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及时帮学生查漏补缺,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首先,教师应施加教学工作中应运用并重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演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经济法的学习活动中,明确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其次,教师需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教学引导工作,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和现象,将经济生活中所运用到的经济法逐一的罗列出来,帮助学生做好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工作。

(二)注重措施融合,实现教学配置合理化

应用型本科经济法课程在授课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科学选择教学材料,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建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措施,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框架之间能够协调统一,确保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与此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加强教学结构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确保教学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对教学途径进行创新,构建复合型人才机制,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成为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者与探究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增强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与辩证性思维能力,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总结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应用性本科高校經济法课程在实际开展中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优化引导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注重措施融合,不断对教学配置进行优化,创新教学途径,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瑶.混合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中的实践与反思[J].才智,2018(02):54+56.

[2]王沙力,王军.应用型本科经济法课程五位一体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15(18):99-101.

[3]林琳.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改革与重构——“模块化教学法”的引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6):81-82.

猜你喜欢

本科教学应用型教学改革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