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农商行绿色信贷发展情况分析

2019-07-05熊能能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商行余额

熊能能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银发[2018]180号)等制度办法,我国绿色信贷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信贷作为银行业信贷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已经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绿色经济改善等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欠发达地区农商行绿色信贷发展不足,本文以S市为例,对农商行绿色信贷发展情况开展调查和分析,以期提出完善欠发达地区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农商行

一、S市辖内农商行绿色信贷运行特点

(一)绿色贷款余额小、增幅快、不良率低。截至2018年末,S市辖内农商行绿色贷款余额2.62亿元,同比增长37.1%,占农商行境内本外币贷款余额的1.3%,绿色贷款不良率为0。其中,S农商行绿色贷款余额0.89亿元,同比增长50.5%;G农商行绿色贷款余额1.73万元,同比增长31.1%。

(二)绿色信贷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一是统筹谋划绿色信贷工作。各农商行成立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绿色信贷业务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为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提供组织制度保障。二是增设绿色审批通道。各农商行将绿色信贷植入授信制度体系和操作流程,制定绿色信贷风险评估标准,开展动态评估与分类,相关结果作为评级、信贷准入、贷款“三查”、贷款定价、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绿色信贷动态跟踪监测机制。为防范绿色信贷风险,各农商行将环保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监督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对其全程进行评价和风险监控。以全面监测分析的结论为依据,制定风险预警提示制度,对绿色信贷黑名单企业进行系统监测,并在监测之后及时向各级行提示风险。

(三)绿色贷款严格投向绿色领域。各农商行对辖内农区、商区、园区及社区进行全面走访跟踪服务,坚持绿色信贷与“新型农业主体建设”相结合,严格贷款准入,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重点围绕绿色农业、林业和低碳环保项目等领域,加大对绿色产业方面的信贷支持。如,截至2018年末,G农商行发放绿色贷款类业务41笔,余额1.7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类33笔,余额1.17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类8笔,余额0.56亿元。

(四)优化绿色信贷担保方式。一是搭建银政合作平台。全面对接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达成两权抵押贷、出口退税贷、扶贫贷等多项业务合作。如,S农商行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690万元,盘活22186亩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二是搭建银担合作平台。S农商行与10家担保公司在保贷款14.96亿元,其中与N担保公司合作,发放“助农贷”贷款2550万元,解决13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困难。三是主动出击绿色项目。如,S市公交公司需更换10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缺乏资金且无合适抵押物,S农商行得知消息后,以公交公司的“停车场土地抵押和经营收入质押加股东担保”组合方式,发放贷款1500万元,有效解决公交公司资金缺口。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贷款占比偏低。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经济体量小,产业落后,缺少优质的绿色项目;另一方面,部分绿色项目在运营初期缺乏充足的现金流,收入不能够覆盖成本,缺少充足的担保,还款来源无保障,难以满足银行信贷审批条件、获取绿色贷款。两方面共同导致欠发达地区绿色贷款占比偏低。如,截至2018年末,S和G农商行绿色贷款余额占境内本外币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0.6%和3.0%,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二)绿色信贷项目缺乏有效抵押物。调查发现,S市辖内农商行申请绿色贷款的客户多为涉农企业或新兴企业,普遍存在历史经营数据缺失,缺乏有效担保机制和合格抵押品等问题,获得信贷资金支持难度较大。如,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起步阶段,设立门槛较低,存在经营证件不齐、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较少的情况,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

(三)绿色信贷风险难以把控。S市绿色信贷所涉及的行业一般多为新型生态产业,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显著,部分企业在短期内可能还处于亏损状态。如,S市部分农村合作社管理松散,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成立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国农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加上规模较小,缺少共有资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绿色信贷配套平台不到位。调查发现,S市流转交易平台虽然已经建立,但流转交易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流转土地还不能进行市场交易;同时,因“两权”评估平台收费过高,为节省客户成本,农商行发放两权抵押贷款时,对所抵押的土地所有权采取内部自评方式。如,估评价值为1000万元的抵押物,贷款500万元,在某价格认证中心评估需收取10.63万元的评估费,且不先出示预评估报告书,已交的评估费中途不返还,而农商行内部自评则不收取费用。

(五)绿色信息共享不畅。调查发现,辖内农商行获取绿色信息较困难,存在不同程度信息不对称。如,政府部门涉及绿色方面的政务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更新不及时、覆盖面有限,难以为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提供重要信息支持;部分涉农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现代化管理体制,限制了金融支持力度,受信息不对称制约,农商行难以全面掌握绿色产业企业的产销、成本、市场、盈利及风险等全面信息,难以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进行全程跟踪。

(六)绿色信贷专业人才匮乏。一方面,绿色信贷业务涉及金融、环保、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绿色信贷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绿色信贷业务项目研发、审批、风险评估、运作过程中要求业务员既要洞悉宏观政策,又要兼具金融知识与环保评估相关知识。S市辖内农商行金融性专业人才充足,但缺乏环保技术和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绿色信贷业务大多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管理,导致识别绿色项目能力不足,影响绿色信贷供给。另一方面,受人员配置限制和绿色信贷投放量小等因素影响,S市辖内农商行未单独成立绿色信贷部门,缺少专业部门经营绿色信贷产品,也未建立详细的绩效考核机制,缺少绿色信贷方面的营销工资、费用计划,导致部分支行对绿色信贷业务不够重视。

三、相关建议

(一)提升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战略高度。将绿色信贷发展理念贯彻到长期发展中去,形成完整的绿色信贷发展规划,在授信和风险政策上体现出绿色信贷理念。

(二)搭建绿色信息交流平臺。积极与地方环保局、经信委、发改委等部门建立定期绿色信息沟通机制,及时获取涉及绿色信贷项目相关方环保信息,不定期访察相关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防范环保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绿色信贷风险。

(三)完善绿色信贷配套措施。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信息“评价、监管、应用”体系,培植和增进企业、个人的绿色金融信用信息价值;引导担保机构建立适合绿色信贷业务的担保机制和产品,规范相关评估机构对绿色信贷项目的收费。

(四)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开发与人才培养。通过窗口指导和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农商行在绿色信贷产品开发、绿色可持续投资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财务资源倾斜支持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有效提高环境和社会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培养更多绿色信贷专业人才。

(五)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绿色信贷考核指标,制定绿色信贷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绿色信贷工作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注: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供职单位无关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商行余额
盂县农商行“整村授信”工程启动
介休农商行全力推进整企授信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余额宝的感知风险
江阳农商银行:“农商行”杯全健排舞大赛拔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