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观

2019-07-05陈文君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马克思

陈文君

【摘 要】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观是以实践的、历史的及辩证的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生态理念,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它植根于人与自然及社会的辩证统一、和谐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以人民立场为其生态价值取向,这对于推动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时代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主义;人化自然观

一、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观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从“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了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不断创造出具体的、历史的“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的“人化自然史”,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观集中的表现为人化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前提首先承认“自在自然”作为本体论的优先地位。“自在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世界。尚未被人化的原生态的自然界正是人类的产生以及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好几十万年以前……生活着一个异常高度发达的类人猿的种属。” [1]无可否认原生态自然为人类的产生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物质基质。“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生态平衡状态下长期发展的产物,同自然环境相生相长,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现出来。……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它为人类劳动提供原始材料,人类创造使用价值的活动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离开自然, 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二)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中介

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与中介。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4]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马人对自然的改造,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受动的一面。人的实践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统一,而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被改造了。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然受到客观自然的条件与规律的限制,这是由人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所决定的,在创造“人化自然”的过程中,自然不断地被人化,人被不断地自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能动与受动的矛盾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解决。

(三)自然、人、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的生态观要实现自然、人、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首先,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表现人对自然的态度上的这种辩证性,正是基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的实践视角,通俗地表述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符合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的辩证规律的。因此,一方面,人在自然面前的受动性并不意味着人要消极地受制于自然,而是要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来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同样,人的能动性也并不意味着人要任性地掠夺自然,而是要通过对内在的人类欲望的合理化控制,优化、提升实践行为的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人化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观的当代诉求

马克思唯物主義生态观视域内的人化自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基础性,是一种建立在实践这一社会行为基础上的人化自然观,是将自然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社会系统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因此,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维度即自然史维度和人类史维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由于自然史和人类史密切关联和相互制约,从人类史维度对唯物史观的诠释不仅要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还必然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人类史维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唯物史观分析和阐释,同时也从自然史的维度揭示出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绝对目的资本原则范式内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会以异化的方式表现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从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使得唯物史观潜在地包含着自然生态诉求。

三、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生态危机从表层形式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而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是人处在一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实践行为的异化。通常是因为经济活动所以造成生态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全球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创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我国环境生态压力不断加大, 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观去诠释环境生态问题, 是贯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观和科学解决我国环境生态问题,这也是,反映着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大转变和大变革下对待自然的一种境界与成熟程度的不断提高。

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就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力求在现有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下,在努力解决本国的生态问题的前提下,要尽量在生态问题上争取获得若干国际性的共识和合作;同时,在全球性生态问题上,在事关本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主权问题上,我们也要主持正义,并同各国人民一起,对生态霸权主义等错误主张,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尽量缓解一些紧迫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所以要研究、阐述和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的思路,是为了增进以下几个层次的自觉认识:

(一)绿色产业为引领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发展是生态问题硬道理,贫困是不能更好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 因此需增强解决问题得能力,就要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黑色文明”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因此, 必须在保护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协调统一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马克思认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 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不断发现物质的多样价值以及实现物质多样性价值的途径, 从而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能使废物资源化。它不仅能使废物问题在生产过程就得到解决, 而且能发现废物的其它价值, 使废物的排放达最小化。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及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短缺,均是受到传统工业思维定势影响。所以,需选择新的发展思路,转变之前的观念,实现科学化、绿色化、高质量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需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约经济的发展[5]。通过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少产品在流通、消费、设计、生产、最终处置环节的能源及物质消耗,推广无污染、微污染项目,用于促进整个经济体系转型,提升不同产业间的联系。

(二)为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社会提供基本依据

新时期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建设,需以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基于党和国家领导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利共生、平等对话,是社会、自然及人们间的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发展同环境、人口、资源协调、统一化[6]。在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建立健全以劳动为主导的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利益分配机制、制度管理机制和文化保障机制。促进人全面发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协调群体利益分配,发挥社会主义建设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及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自觉及主动性。第二,积极增强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水平。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资源,环境保护是全民性的公益事业, 公众不仅有义务也有权利参与环境保护事业。要改变这一严峻的生态環境现状, 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生存危机意识, 并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第三, 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必须努力掌握自然规律, 特别是生态演变与发展规律, 并始终如一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学习、研究和理论综合,以便有助于自觉地建立和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不断提高认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而不做违背生态规律,损害生态平衡的蠢事。例如,我国应加强基因工程研究,包括要抓紧转基因动植物的实验研究,但是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种植、特别是作食品(尤其是主粮)的商业推广与食用,就应当着眼长远,为人民群众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为中华民族负责,必须采取极为严肃谨慎的态度,必须依法严格管理,而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目光短视的做法,更不能被外人所左右。因为转基因动植物,对生态系统、对人类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必须作封闭性试验,作长期考察,才能够逐步掌握其利弊和规律。

【参考文献】

[1][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梁琛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

[6]申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坚守、偏离与复归——迈克尔·洛维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70-76.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