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互动:让“学”真发生

2019-07-03黄欣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多维互动生本课堂核心素养

黄欣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人格的建构者。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是师生、生生、生本在自然真实的氛围中实现智慧对话、互动交流、体验感悟和生命成长的学习场。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的多维互動的数学课堂,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生本课堂真正成为可能。

[关键词]多维互动 ;生本课堂;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05-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倡导在开放的师生、生生、生本互动中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知识的运用、思维的体验和理性精神的孕育,彰显数学课堂的教学价值,努力把课堂建设为促进生命成长的生态乐园。

一、在情境中互动,唤醒亲切感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是构建多维互动课堂的有效途径。基于儿童的视角,创设生活的情境或是数学的情境,可以将数学学习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在丰富学生学习情趣的同时,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驱动课堂教学有序推进。

【教学片段1】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看电影时,你们是怎样找到座位的呢?

生1:可以按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去找。

师:我们来做一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大家按老师发的座位号去找自己的座位。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学生拿着座位号找座位。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坐下来了,只有三个学生没有找到座位,急得团团转,有的和其他同学商量,有的干脆找老师)

师(询问一位站着的学生):这位小观众,你怎么不坐下来呢?

生2(小脸通红):我的座位号有问题!上面只写“第1组第□个”,只能知道在第1组,却不知道是第几个。

生3(连声附和):是的,是的,我的座位号也有问题!上面只写着“第□组第1个”,知道是第1个,却不知道是第几组。

生4(无奈地):老师,我的座位号就更不对了!只写了“第□组第□个”,什么线索也没有。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看来,要找到自己的座位,就要知道是第几组第几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

上述“找座位”的情境,是将原本枯燥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融入学生熟悉的“找座位”游戏,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交往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确定位置”与“第几排第几个”有关,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真实、自然的生活情境,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产生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实现在生动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冰冷生硬的知识概念,而是基于生活现象之上的数学思考。

二、在体验中互动,激活获得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灌输的结果,而是学习者通过亲历以及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通过开展有意义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感悟,自我调整、自我控制、共享共进,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感悟。

【教学片段2】认识面积

师:我们已初步认识了面积,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大小”的实验。请每个小组先拿出1号信封进行操作,并选出一位组员做好实验记录。如果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到我这里来拿2号信封(装有剪刀、透明格子板)寻求帮助。

投影出示(如图1):比一比,下面的每组图形中谁的面积大?

(学生小组合作,约6分钟后有人举手)

组1:第①组和第②组,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很容易发现都是左边的图形面积大一些。

生1(补充):其实不用重叠,一眼就能看出来。

师:对,这种方法可以叫作观察法。

组2(上台演示,如图2):第③组比较难。我们先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再拼成长方形。重叠后,发现和左边的长方形同样大。

师:真好!这种方法叫作割补法。谁愿意汇报第④组?

生2(犹豫地):左边的长方形大一些。

生3:我不同意。是右边的正方形大,我用重叠法比较的。

生4(反驳):不对,我也是用重叠法的,但重叠时,有的地方露出来多一些,有的地方露出来少一些,不太好比较。

师:应该怎样比较呢?(没有学生举手)

师(拿出2号信封里的透明格子板):你能用格子板去试试吗?(学生尝试,很快有人举手)

生5:我发现了,是右边的正方形面积大!长方形占15格,正方形占16格,正方形的面积更大一些。(如图3)

师:谁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

生6:就叫“数格子”。

师:好想法,就叫“数格子”吧。

“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学会一种“比大小(面积)”的方法不难,学会多种“比大小”的方法却不容易,而学会方法的优化则会更难。如何经历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习得方法?上述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核心问题——“比一比,谁的面积大”,引领学生不断经历“合适——不合适——再合适”的多层次的体验活动,给学生足够时间的去尝试、去体验、去发现“用合适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让学生有个性化学习的空间,感受到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的乐趣,形成数学理性精神,提升数学学习品质。

三、在探究中互动,凝聚价值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倡在主动、自由、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引发数学思考,开发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片段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师:每组的3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实验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约5分钟)

生1:第一组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加起来没有另一根长,所以在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如图4)

师:同意吗?第二组小棒呢?

生2(犹豫):第二组可以勉强围成。

生3(迫不及待地):不同意,第二组不能围成。你们看,三根小棒重合在一起了,不能围成三角形。(如图5)

师:实验时,可能会有些误差。我们来看看电脑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动画演示,如图6)

生2:我以为第二组能勉强围成,显然是不对的。3cm、4cm、7cm的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4:两边的和刚好等于第三边,这两边就和第三边重合了,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5:第三组和第四组能围成三角形。(如图7)

生6:我算过了,这两组的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真棒!可是第一组和第二组中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呀?

生6:但这两组中也有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追问):那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7:任意两边的和都必须大于第三边。

“思维自动作开始”,数学实验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获得思维提升的重要方式。上述教学片段中,将实验记录单作为认知载体,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直观(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和抽象结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间构建模型,为学生提供合作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分析比较实验的各种情况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现了具体操作到数学思维的内化与提炼。

综上,构建多维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交汇,更是视界的融合、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这是数学教学追求的一种深刻理解,是数学生态课堂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回应。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多维互动生本课堂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