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党社会领导力的内涵、 特征及实现路径

2019-07-02仰义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执政能力

[摘   要]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其作为社会政治组织带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工具性作用,执政党对社会的领导力具有主导性、动态性、系统性、目标性等基本特征。新时代应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方向、增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的任务导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指向加强我们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提升党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党的全面领导;执政党与社会;党的领导力;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3-0011-06

社会孕育着政党的生存发展环境,政党在履行其政治职能的同时,必须履行必要的社会职能,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彰显价值,提升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于我们党而言,党对社会的领导是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是践行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执政党社会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为了实现执政目标和执政使命,执政党在履行政治职能、肩负政治任务的同时,必然地与社会保持着紧密接触,发挥社会工具性作用,执政党社会领导力在本质上体现为执政党对社会的影响力。

(一)执政党的政治属性与社会工具性作用

政党是特定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为了共同利益与目标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政党由哪些人组成以及代表哪些人利益成为判定政党政治属性的主要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与历史使命时强调:“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P413)执政党作为一种政治权力的组织机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发挥链环作用,具有维护自身生存与实现自我价值所具有的政治统御力和政治干预力。执政党在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决定着政党权力对国家权力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因而,执政党天然地带有政治属性,表现为履行政治职能,作为实现政治任务的工具而存在,服务并服从于党的历史任务。

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2](P187)政党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又不同于国家,从本质上讲政党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非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邓小平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3](P217-218)在这里,邓小平就是从政党的社会工具性作用角度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这个重大命题。执政党实现政治领导活动,必须扎根于社会的土壤,汲取社会资源,充分履行其社會职能,而非脱离社会孤立存在。政党既是政治的,也应是社会的;既具有政治属性,也天然具有社会工具性作用,政党的政治目标在本质上反映的就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既要对社会做出反应,也要对社会施加控制。

(二)领导、领导力与执政党社会领导力

《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领导”概念界定为:“领导,意指一个人或几个人劝使某个集团采取一种特定政策方针的力量。”“它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构成一种使普通的解释屡屡落空的纽带”[4](P400)。可见,“领导”体现为领导主体对领导客体的一种影响活动,表现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基于共同价值与愿景追求而生成的互动关系,明显区别于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被动关系。

关于“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出现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之中,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管理学和领导学的发展基础,为经验管理研究向科学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至于何为领导力,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界定。一般而言,领导力涉及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关系等基本要素,从本质上表现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体现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以及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认同与服从。在现代民主政治环境下,领导力获取不是靠传统时代的引诱(“胡萝卜”)或威胁(“大棒”),而是依靠自身的吸引力,就一个团体组织而言,更多依靠自身“软实力”实现其领导力,“软实力是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这种引导他人喜好的能力通常与某种无形资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制度,以及那些在他人眼里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胡萝卜和‘大棒不是为达到目的的首要选项”[5](P9)。

执政党社会领导力是区别于个体的组织领导力,着重体现为执政党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维系社会秩序和谐、实现执政党奋斗目标的能力。执政党社会领导力的内涵应从四个方面把握。

第一,特定的时空环境规定着执政党社会领导力的实施范围。从时间上看,环境差异性使得政党在不同时期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式带有差异性。为了实现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政权的革命目标,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主要采取以暴力斗争的方式实现夺取国家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执政环境与执政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执政党的执政活动要求其以法律、制度等形式巩固政权并引领社会发展。从空间上看,政党活动形式受到所在国家制度的影响,国家间的差异性带来政党的领导活动差异性,影响人们对政党的选择与认同。执政党社会领导力建设内在要求其增强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灵活应对时空环境的变化挑战。

第二,执政党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规定着执政党社会领导力的内在本质。在执政党引领社会发展过程中,执政党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构成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执政党唯有尽可能制定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符合社会民意的公共政策,才会拥有社会广泛支持的民意基础,获取执政合法性资源和牢固执掌国家权力。执政党社会领导力的实现有赖于执政党与社会相互作用产生的互动合力。一方面,执政党需要动员、说服和激励社会贯彻其意志,认同与支持其价值理念、执政主张,以帮助其实现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为维护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社会需要执政党充当其利益“代言人”,促使社会公共利益得以实现。

第三,价值观的协同一致性规定着执政党社会领导力实现的基本方向。领导力的本质在于影响力,执政党社会领导力之所以能够产生,关键在于执政党对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力。执政党社会领导力的实现不是依靠执政党强行施加于社会之上,而是依赖执政党的价值理念、目标愿景契合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共存于领导活动中的执政党与社会,彼此拥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愿景与价值观,能够避免目标差异造成执政党领导活动失效,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政党引领社会发展的阻力因素。

第四,厘清与执政党社会领导能力、执政党社会管理能力、执政党领导方式相关概念的区别,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执政党对社会的有效领导。其一,厘清执政党社会领导力与执政党社会领导能力的关系。执政党社会领导能力侧重强调执政党应具备的有效领导社会的基本素质,执政党社会领导力则强调执政党对社会的领导能力付诸领导实践的活动,侧重解决“实然”问题而非“应然”问题。其二,厘清执政党社会领导力与执政党社会管理能力的关系。管理侧重秩序维护,领导侧重目标设定与愿景达成,“党的领导主要是指对国家政治生活、对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引导。对于不同层级的社会需求,实现领导的方式是不同的。而管理一般指对具体过程的组织和指挥”[6](P65-66)。其三,厘清执政党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关系。“领导”侧重于以合作方式保持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对社会的引领实现共同愿景与目标;而“执政”指掌握和行使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为,多在国家政权活动领域发生作用。

二、执政党社会领导力的基本特征

政党是现代国家的核心支柱,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主要组织者和发动者,构成民主政治运行最为重要的力量。执政党引领社会发展是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前提下,促进执政党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进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政治领导活动,呈现出主导性、动态性、系统性和目标性等特征。

(一)主导性

从政党与社会的关系考察,社会发展要想摆脱自身的自发性与盲目性的缺陷与不足,需要政党这种核心政治力量发挥引领作用;政党实现自身政治纲领与完成政治使命,对社会资源和社会基础有着高度依赖,作为社会一部分而存在的政党对直接联系社会、服务社会也有着强烈要求。因此,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与政党发展的自身需求,共同决定着政党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对于掌握政权和主导国家政策的执政党而言,其权力是由社会所赋予的,服从并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是执政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执政党引领社会发展过程中推崇政治主导型权力,以寻求政治合法性资源,争取社会对其执政绩效的认同与支持。与革命党相比,执政党旨在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整体进步,更多充当“整合的工具”而非“冲突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科学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政治论断。从历史维度看,在主导中国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党具有其他任何社会治理主体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积累了足够的社会资源并拥有了强大的社会基础。从现实维度看,党的全方位领导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党的管党治党能力与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密切相关,要求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实现党有效主导社会发展,形成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动态性

党的领导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执政党对社会的领导力与特定时期党所处环境、任务目标紧密相连。从普遍意义上讲,时间和空间共同决定着执政党领导活动的情境状态,相同时期的不同政党的领导活动与同一政党不同时期的领导活动必然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对我们党而言,在作为革命党与执政党的不同时期,党的社会领导力的实现方式不尽相同。作为革命党时,我们党主张以暴力斗争的方式推翻当时的政治统治,对现有制度表示怀疑并缺乏信心,制造对当时执政党不利的现实性冲突,此种对现实社会合法性的撤销最终指向获取稀有权力资源、实现夺取国家政权的政治目标。执政以后,执政党尽可能地减少社会冲突的破坏性,除了在全社会弘扬其基本价值观、尽最大努力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想方设法履行其整合功能外,还一贯注重政党自身的发展、变革与完善,以增强对新环境新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从空间来看,任何政党都生存发展于特定的国家与社会之中,必然受到特定的国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为此,不同国家的政党对社会的领导方式必定带有差异性。

(三)系统性

在政治生活中,“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7](P21)。执政党引领社会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系统内进行,而非在独立的空间内完成的自主性活动。在民主政治时代,国家、政党、社会构成现代政治生活的三大主体力量。执政党的领导力实现所依赖的政治决策需要通盘考量政党、国家政权与社会的权力运作模式以及政党内部的管理模式,在國家、政党与社会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关系,从而确保整个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转。在执政党引领社会发展中,“政党具有双重性格和性质,也就是说,政党是把一端架在社会,另一端架在国家上的桥梁。如果改变一种表达方式,那么政党就是把社会中思考和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机构的水车并使之转动的导管和水闸。”[8](P42)执政党的领导活动不是直接利用国家权力对社会进行强制调控,既需要协调处理好执政党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要协调处理好执政党组织与社会各组织的内在关系,科学界定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定位。

(四)目标性

协同学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巨系统之中,如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合作与协同行动,就能够形成有序的整体结构,并涌现出精良高妙的整体性质和整体能力,否则会出现资源和精力的内耗,致使系统无序[9](P318)。协同导致有序,有序需要协同。政党作为一个巨型系统,实现执政党领导社会有序发展,社会发展目标与政党执政目标的协同一致性至关重要。就执政党而言,执政目标是政党公开树立的旗帜,是执政实践的向导,是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为实现政治纲领确立应达到的标准和结果。社会发展内外环境、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党的执政任务等因素共同左右着执政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社会整合、政治录用、信息沟通、政治参与、社会民主监督制约等,是执政党影响和塑造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了党引领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党的执政目标同向而行。

三、新时代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的实现路径

政党源于社会又引导社会发展的衍生过程,反映着执政党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内在逻辑。新时代加强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是提升党的全面领导能力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实践导向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政党的基本功能,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提高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巩固党的社会基础和执政地位。

(一)根本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0](P22)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得到宪法和法律的确认与支持,这为党的权力性领导力获得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决定着党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加强党对社会的领导是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最根本性的要求是坚持党对社会的领导,坚持党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其一,坚持依法施政,提高党的社会公信力。执政党公信力是群众对执政党认同度和信任度的反映,是执政党执政活动的一种软性资源。在当今个体独立性和社会自主性充分彰显的现实背景下,新时代党对社会领导的权威构建需要培育党的法治文化,必须坚持依法施政,依法规范党的领导活动,促使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执政活动有法可依,实现由过去的“魅力型”向现代“法理型”转换。其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提高党引领社会发展能力。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应从社会所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宏观方向上为社会发展提供惠民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治理理念进行价值引领,在党与社会互动中推进彼此目标同向前行。其三,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增强引领社会发展本领。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和中坚力量,领导干部领导力构成党的全部领导力的基础。新时代领导干部既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理想坚定,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又要善于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各种风险,做到本领高强,在实践中提升引领社会发展的真本领。

(二)任务导向:增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

执政党作为一个社会政治组织,其生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土壤,不能脱离政党的“原始生存状态”,实现党的社会领导力,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协调多元复杂的社会关系,制定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整合机制,赢得社会对党的信任支持。其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整合优势,促进社会价值观的整合。面对社会意识多元的挑战,党引领社会发展必须凝聚社会共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前提条件下,及时吸纳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成分,增强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性,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构筑党引领社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其二,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构建多元利益整合机制。伴随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客观存在的利益差距与利益冲突带来不同群体间的利益摩擦与利益冲突,需要党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调节、利益约束机制,优化党的利益综合和政策制定功能,寻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最大公约数”。其三,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丰富权利整合途径。信息化条件下,党需要充分发挥网络问政与网络监督的作用,丰富社会政治参与的渠道,为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提供便利,提高党的社会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价值取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程度是衡量党的社会领导力强弱的核心指标。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1](P367)因此,新时代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一是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治国理政之中,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将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引领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社会发展依靠人民共创,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体现,新时代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瓶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党必须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社会必需的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基本权益。

(四)关键指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引领社会发展成效也取决于党。新时代党的社会领导力建设要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根本着力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使党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其一,把准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关系到党的建设质量,党在引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的侵扰,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确保党引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不偏移。其二,实现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协同推进。思想建党旨在解决党内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问题,促进党员个体的思想自律和党组织的思想觉悟,制度治党旨在解决党内活动规则和约束监督问题,促进党内制度法规体系建设的科学化[12],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协同推进有助于增优补短,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大合力。其三,促进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相结合。在构建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党内同体监督的同时,需要畅通人民群众监督的渠道,建立和完善异体监督的回应机制,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的监督体系,增强党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效。其四,構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态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的行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对党的性质的判断。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亟须强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主体责任制、树立导向明确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培育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始终传承好维护好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组织基因,为党引领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5][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6]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7][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转)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仰义方,戴立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导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5).

责任编辑:王  篆

Abstrac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ling par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As a social political organization, it not only has obvious political attributes, but also has a social instrumental role. The leadership of the ruling party to the society also arises from this, and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dominant, dynamic, systematic and objective.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artys ability and level of leading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Partys social leadership from four aspects: upho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fundamental direction of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strengthening the task orientation of the Party's social integration capacity building, uphold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development idea, and upholding the key orientation of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from strict control of the Party to in-depth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The Ruling Party and Society, The Party's Leadership, Administrating Ability

猜你喜欢

执政能力
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执政能力建设
以五大发展理念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的理论解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党内民主研究
企业党组织应从五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选贤任能:执政党肌体永葆活力的关键要素
社会转型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思考
新时期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