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明新秩序建构与中国话语权提升

2019-07-02王爱萍张艳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全球治理

王爱萍 张艳涛

[摘   要]中国发展需要在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中重新定位。现代文明新秩序建构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秩序建构,进而增强中国在开辟新文明方面的影响力和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吸引力。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提升中国在“现代文明新秩序”建构中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实现中国的现代整体转型与长治久安,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营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为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关键词]现代文明;秩序建构;全球治理;中国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3-0024-05

中国在力量转移、霸权衰退和平衡转换的世界格局中应起何种作用?此一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学理研究。我们认为,应该从“现代文明新秩序”建构的高度看待中国发展及其成就。中国发展是世界历史性事件,这一世界历史性事件对内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对外已经并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力量格局与全球治理格局。经过四十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发展需要在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中重新定位。概括起来,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已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这一目标和梦想归根结底是要在中国建构起“现代文明秩序”。只有在“现代文明秩序”建构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才能真正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从而使中国真正“强起来”。

一、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当代中国的发展定位奠基于中国的历史逻辑之中,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发展从何处来,才能切实理解中国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和未来走向。

古代中国属于“辉煌中国”,曾长期引领世界发展。近代中国逐渐沉沦没落,如今,这一历史逻辑已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这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重新主宰自己命运的一种体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P35-36)此时一定要凝心聚力,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篇大文章。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构“现代文明新秩序”。所谓“建构现代文明新秩序”就是“要在注重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和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基于公正的理念、规则和制度,有组织地、整体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2](P302)。这就要求我们协调推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个国家的外部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3](P187)一个国家只有在现代文明秩序健全完善的条件下,才可称其为强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于这一理解和认识,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建构现代文明秩序,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和谐、个人充满自信。

首先,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秩序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秩序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是现代世界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我们认为,规范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只在经济领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能泛化成“市场社会”;作为一种解放人和开发人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有助于人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确立与成熟。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选择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当前,立足新时代,我们亟待积极地扬弃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现代经济市场秩序,其关键是在统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基础上,“建构既有活力又具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4]。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其次,建立现代国家治理秩序是解决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带领民众集中力量办大事,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随着发展的深化,政府主导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当前要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的简政放权,根本上是由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所要求的,因为现代化的主旋律就是“领域分离”。中国追寻现代化的目的就是建构“现代文明新秩序”。“中国人对于‘中国道路的探索,其根本宗旨也许正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基于‘中国现代性之上的‘中国经验,极有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形态。”[5]

最后,建立现代心灵秩序是丰富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关注中国人精神世界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健康和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我们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起追赶先进的物质文明、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到了一些人原有的精神家园正在逐渐荒芜,一些人精神追求出现混乱和迷惘,一些人出现价值迷失和认同危机,一些人出现精神懈怠、精神空虚甚至精神迷失。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关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必须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而整体上进入小康生活水平时,必然要提出重视和改善精神生活的诉求。如何基于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框架“精准”满足这些诉求就成为中国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可见,建构现代心灵秩序是丰富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

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要合理把握世界历史力量转移趋向,在此过程中需求中国的“强国之道”,同时中国发展要给世界创造机遇,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发展不仅决定中国命运,而且深刻影响世界格局。

二、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及其世界机遇

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肇始于加速实现现代化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体转型升级,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伟大变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加速了中国的整体转型升级,反过来,中国的整体转型升级也为世界提供了新机遇。

第一,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第五个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本质和核心是增强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现代特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有助于对内提升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度,对外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中国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远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了实现这些重要目标,当前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第二,中国快速发展为世界创造新机遇。“作为一个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也要承担与自身地位相适应的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就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增进福祉,让国民享受到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成果,这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贡献。”[6](P8)当前,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都在转型升级途中,发展中的问题和难题会层出不穷。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作出的巨大贡献就是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中国发展既坚持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目标,又注重发展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目标。过去“欠发展”时期的“三步走”战略——“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今天“发展起来”时期的“两步走”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均体现了这一特征。当然,不能把阶段性特征绝对化,而要保持开放的态度。

第三,中国快速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当代中国发展不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且还为世界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当前,中国人的发展从“生存性需求”走向“发展性需求”的途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改革发展既要注重公平正义,也要注重大国责任。发展起来的中国如何为亚洲乃至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贡献,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承担更多责任,值得深入研究。问题是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输出中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设基础设施,促进亚洲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21世纪,问题和挑战倒逼中国“整体转型升级”,而中国“整体转型升级”必须借助于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因此,中国发展要增强发展的包容性与内生动力,减少发展的盲目性和代价阵痛。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要把握世界大势和抓住世界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世界机遇,乘上了经济全球化的快车,使中国快速崛起。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发展面临“时空压缩”的问题。可以说,中国用四十年的时间,基本走完了西方現代化国家两三百年时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发展的这种“时空压缩”效应使我国“整体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复杂和艰巨。

总之,当代中国面临“整体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但具有“整体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只有有效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精准把握这些历史机遇,才能顺利实现中国的“整体转型升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种“整体转型升级”带有总体性、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这是此前中国发展所不具有的新特征。

三、中国发展的未来逻辑及其世界新秩序建构

中国发展的未来逻辑奠基于中国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之中,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才能真正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

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秩序建构。如今,世界秩序建构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旧秩序处于松动和崩解过程之中,新秩序尚未建立和确立,这为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了新契机。如今,在世界力量转移加速期,中国要走参与式全球治理之路。我们认为,只有靠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靠对人民需求的精准满足,才能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围绕世界秩序构建和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各国斗争与合作并存。构建世界秩序要有两个支点:一是价值和原则,二是权力和利益。一种肯定个人尊严和参与式治理、遵照一致同意的规则开展国际合作的世界秩序不失为一条出路,也是激励我们的动力[7](P487)。虽然我们关注经济因素,但文化因素在更深远的范围和程度上发挥核心作用。从文化上讲,美国可能会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中退缩。美国试图用双边协议取代多边协议,逐渐走向保护主义,仔细分析美国政策方向变化背后的总体意图是“美国优先”,试图为美国公民带来更好的结果。一句话,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实际上,秩序也可以理解为治理体系,就此而论,“世界秩序”可以理解为“国际治理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世界是有一定秩序的,具体表现在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整套架构上。如今,中国积极推动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比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各国平等协商、通力合作,积极商讨全球治理的方案;共建,就是参与治理的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各尽所能,为实现全球治理目标而努力;共享,就是各参与方平等地享有全球治理的成果。共商共建共享是实现全球治理,促进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这是全球治理中的“中国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既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努力走出一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路,强调坚持和积极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关键是“妥善处理中国作为‘现秩序维护者和‘新秩序推动者的辩证统一关系”[8]。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它给我们思考和探索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和有约束力的2020年后气候变化协议,其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既表达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又从实际出发,照顾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处境。可见,“在实践创新中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作出中国贡献;不仅要宣示中国理念,而且要拿出中国方案;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行感人”[9]。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治理,目的是获得与自身贡献和能力相匹配的权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要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接受者、融入者转变为制度的建设者、治理的参与者。如今,建构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成为现实任务。“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增强话语权,实现从国际规则的适应者和遵循者向制定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转换。”[10]当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应局限于宏观上的经济、政治领域,中国应该同时注重中观、微观层面规则、制度的制定。网络治理、深海治理、极地治理、空天治理等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新领域。中国在创新全球治理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力图使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合理。“通过内外兼修而构建起既能引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能有效适应和成功引领全球治理变局的中国治理体系,发展出真正‘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11]

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既是人类文明整体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全球治理中的规则、机制和制度大都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因此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拥有主导权。今后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参与国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利益,促进决策程序、过程及目标的民主化,使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符合公平、公正与合理的要求。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12](P547)这表明,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在21世纪,中国应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全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世界新秩序而贡献力量。

综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是对内建构现代文明秩序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提升中国在开辟新文明方面的影响力和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吸引力,这是中国结合本国国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得出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韩庆祥,张 健,张艳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4]韩庆祥,张 健.破解难题—建构秩序—唱响中国——简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脉络与方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2).

[5]张艳涛.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建构[J].哲学研究,2015,(6).

[6]金灿荣,等.和平发展:大国的责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8]王鴻刚.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是什么[J].世界知识,2015,(18).

[9]孟祥青,王 啸.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提升国际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5-10-15.

[10]甄炳禧,李晓玉.未来五年外部经济环境与中国对外开放新思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5,(3).

[11]欧阳康.全球治理变局与中国治理能力的时代性提升[N].光明日报,2015-12-09.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杨 俊

Abstract: Chinese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repositioned i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historical logic, realistic logic and future logic.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order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co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order, thus enhancing China's influence in opening up new civilizations and China's attractiveness as a modern civilized country. In the course of China's historical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and powerful nation, it will not only realize China's overall transformation and lasting peace and stability by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its capabilities and leve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order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t can also enhance China's voice in global governance and create a good Chinese image, thus creating goo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Modern Civilization,Order Construction, Global Governance,Chinese Voice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全球治理
风从海上来
民族民俗文化对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研究
论路遥小说中的教师形象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自然的言者——罗宾逊?杰弗斯的非人类主义哲学观
对全球化下全球治理的批判性反思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