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四书”德性教育资源加强高职生德性培育

2019-06-26文小兵彭卫兵

新丝路(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四书高职学生

文小兵 彭卫兵

摘 要:高职学生整体德性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德性意识缺乏、德性修养知识贫乏、德性完善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借鉴“四书”丰富的德性教育资源,尤其是德为人本、修身的内容方法和止于至善的思想,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四书;高职学生;德性教育

“德性是在一定环境下通过培育形成的对认识、情感(包括情绪)、意志、行为活动具有稳定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并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出来的意向或心理定势”[1]。德性可以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自发形成,但自发形成的德性相对具有不稳定性;只有在德性教育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德性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地主动进行德性修养和德性完善,才能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或德性。可见,一方面德性培育始终离不开德性教育,另一方面德性能否形成并不断提升关键还要通过德性主体的主动修为。借鉴“四书”资源,能较好地解决高职大学生德性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德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性意识较为缺乏

江畅教授认为[2],“德性意识就是人们对德性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的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己德性状态的反思意识”。德性意识是德性修养的前提和基础。部分高职学生德性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没有弄明白德性修养对人生有何意义,有的甚至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德性存在较为严重的错误认识,比如认为老实人吃亏、好人得不到好报、人就是要霸道点才好、“别人怎样待我,我就怎样对待人家”等等。因为认识不到德性的重要,所以对学校德性教育提不起兴趣,甚至置若罔闻,对自己的德性缺少反思意识,意识不到德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难激发修养德性的动机。因此,德性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找寻到德性修养的依据,懂得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2.德性修养知识贫乏

德性修养是以德性意识为起点的一种提高道德品质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高职学生德性修养的基本要求、原则、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贫乏,不知德性修养从何做起。这是接下来高职德性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从高职德性教育的现状来看:德性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方法是以知识学习与考核为主,没有体现德性培养的规律;整体效果也不太理想。解决的办法:一是丰富学习内容,如借鉴“四书”修身内容,纳入区域文化内容;二是拓宽德性教育的渠道,将德性学习纳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三是在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养成,如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加强修身自律。

3.德性完善动力不足

德性完善是在形成了基本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德性修养的范围,提升德性修养的境界,使自己德性趋向完美的过程。高职德性教育要有一个完整的體系和规划,要分为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要以培育一些基本的德性为重点,德性完善应因人制宜,区别对待。高职学生德性完善动力不足,追根究底,与其对人生的觉解程度有关。一是部分高职学生责任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各项责任,如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要担负起这些责任就必须立足长远,加强德性修养,正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二是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没有意识到能有今天的学习机会和幸福生活应该感恩父母、感恩国家和人民的培养。在培养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以实现远大理想来开发德性完善的动力。

二、“四书”可资借鉴的德性教育资源

1.德为人本的思想

借鉴“四书”德为人本的思想,有助于解决高职学生德性意识缺乏的问题。《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修身成德是做人的根本。“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四端”,即“四心”是仁、义、礼、智的源头;没有“四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修养德性是做人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德性的培育应放在学习的首位。

2.修身的内容方法

借鉴“四书”修身的内容与方法,有助于丰富高职学生德性知识缺乏的问题,让他们知道从哪里做起、如何来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推己及人是行仁的方法,也是在实践中进行德性修养的方法。因此,修身的内容可以借鉴“四书”孝道观、诚道观、交友观、义利观、学习观等等,修身的方法可以借鉴“四书”的忠恕之道、挈矩之道、克己复礼、内省、慎独、中庸、培养浩然之气等等。修养德性,还应与时俱进,将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道德规范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3.止于至善的思想

德性完善的动力来自儒家人的远大抱负和天下己任的担当精神,也可以说是止于至善的思想。如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理想,儒家人“格物、知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理、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德性的完善是没有止境,应当是每个人一辈子的追求。一是因为德性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二是即使德性较为完善了,还要不断维护,才能使其成为一种稳定的品质。因此,德性完善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只可能死而后已。也就是说,“止于至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终生追求,我们只能心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永远奔走德性完善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江畅.论德性[J].伦理学研究,2010(04)6-10.

[2]江畅.论德性修养及其与德性教育的关系[J].道德与文明,2012(05)104-110

作者简介:

文小兵(1969--)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教育与应用写作。

猜你喜欢

四书高职学生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论晚明“四书”诠释中的佛学路向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译介研究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先秦儒家经典中关于“诚”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