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用药安全分析

2019-06-24王美芳

系统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剂量用药发生率

王美芳

如皋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如皋 226500

最近几年,伴随着用药监管机制的逐步完善,临床报告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有所增高,特别是老年人群,占比较重,因此,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1]。我国食药监局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遵照药物基本用量、用法使用药物预防、诊断、治疗某种疾病时,患者出现与疗效目标不相关的、对患者有一定伤害的反应。该定义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条件进行了限制,即遵照药物基本用量、用法,也就排除了药物误用、滥用、超量、用药方法不当等引发的反应。将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类,可划分成毒副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反应、后遗反应等[2-3]。通常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可进行预先判断,但无法完全避免。该文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5例老年患者分析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论述用药安全重要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5例老年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均确诊为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最低年龄45岁,最高年龄80岁,平均年龄为(67.4±5.7)岁,依据不良反应分级标准,其中出现轻度不良反应21例,中度不良反应23例,重度不良反应11例。该次实验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具体内容,签署同意书,且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整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统计造成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对比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性,分析年龄对用药不良反应的影响。

1.3 判定标准

遵照我国食药监局规定的药物使用规范为标准,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以下3种情况即判定为药物不良反应:①患者服药后一段时间产生不正常反应;②符合ADR要求;③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马上停药,不正常症状一定时间后自行消失。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以 χ2、t值检验计数、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患者性别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此次所选55例老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共计3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二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老年患者性别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2.2 老年患者年龄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55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45%,60岁以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2 老年患者年龄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2.3 老年患者给药途径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

55例老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16例患者采取肌肉注射形式给药,患者均在3~30 min间出现恶心、心悸、荨麻疹等不良反应情况,19例患者采取静脉滴注形式给药,患者均在30~45 min见出现呕吐、荨麻疹、药疹、休克等不良反应情况,20例患者采取口服形式给药,患者均在60~90 min间出现呕吐、恶心、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2.4 老年患者给药种类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此次研究中共计用药72种,其中疑似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制剂共25种,多以抗生素、中药制剂为主。统计发现,导致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类药物大致为:头孢他啶、青霉素类、喜炎平等,过敏为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大致为:热毒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此次55例不良反应患者中,重度不良反应11例,其中4例患者为肺心病,选用药物为头孢他啶,不良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4例患者为脑梗死,选用药物为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恶心等,3例患者为肺炎,选用药物为青霉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瘙痒等。

3 讨论

利用药物可治疗多种疾病,改善患者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发挥治疗的功效,然而,药物也可引发患者生理紊乱,出现功能性改变,进而损害机体[4]。伴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老年患者越来越多,所患疾病类型也多种多样,治疗时所选择的药物类别相应增多,那么,药物的不良反应就需要广大医疗工作人员及患者自身予以重视。据相关资料统计证实,老年人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占比约为青壮年人群的3倍以上[5-6]。所以,应结合老年人群的生理特征,合理把控临床用药安全。

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成因大致包含以下几点:①机体内器官、组织细胞随年龄增长减少、衰老,对药物的反应力较差;②血液内蛋白浓度较低,用药后易增加游离药物浓度,产生积蓄毒素;③体内脂肪、水含量较少,对药物的分布产生影响;④肝脏代谢能力衰退,如连续服药易导致药物积蓄中毒;⑤肾小球过滤能力较低,速率较慢,且肾小管的排泄功能下降,影响药物代谢;⑥心肌收缩力下降,反应调节能力低[7]。

临床医护人员要做好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保障用药安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生理特性,尽量选取疗效显著、剂量较少的药物。60岁以上患者药物剂量应为普通患者的3/4,对患者中枢神性造成抑制的药物剂量应为普通患者的一半。为更好确保用药安全,老年患者用药剂量应从最低剂量起,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便于结合结果调整用量。在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时,所选药物类别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通常不可多于5种。虽然老年患者存在多类合并症,治疗时应结合疾病程度、缓急等合理用药。通常先治疗病情急、病症重的疾病,待机体功能改善后兼顾其他治疗。②制定针对性的用药方案。结合患者的器官功能、生理特征、患病类型等,制定针对性的用药方案。③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通常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经常出现误服、过量服用情况,应叮嘱患者家属监督用药,且定期复查,便于调整药物类别与剂量。④控制饮食。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尽量控制烟酒、茶、糖等嗜好,避免影响药效。同时遵照药物说明书中规定忌口,防止因饮食与药物作用出现不良反应。为患者制定合理膳食计划,确保药效可以充分发挥。

此次研究主要分析老年人群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论述用药安全重要性。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概率与女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岁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以肌肉注射形式给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快,约3~30 min,以口服形式给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慢,约60~90 min,以静脉滴注形式给药,患者均在30~45 min见出现呕吐、荨麻疹、药疹、休克等不良反应情况,且药物种类多以抗生素、中药制剂已造成不良反应。该结论与刘亚军[8]发表文章结论患者年龄在60~80岁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增加,81~9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5.00%),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87.5%明显高于口服给药12.5%(P<0.05)相一致,因此,临床针对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自身生理特点,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及用药方式,进而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保证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剂量用药发生率
·更正·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