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弗里德里希式的“忧郁”气质在蒂姆·波顿作品中的艺术姿态

2019-06-24卢俊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波顿蒂姆体液

卢俊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蒂姆·波顿是著名的好莱坞导演和著名的动画大师。他导演的《剪刀爱德华》《蝙蝠侠》《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等电影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还有他早期制作的定格动画《圣诞之夜哭》和《僵尸新娘》,可以说这些作品在定格动画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2016年12月,电影《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兰萨姆里·格斯的奇幻小说《怪屋小孩》,在中国票房获得了1.15亿元的好成绩。相比蒂姆·波顿以前的电影,这次导演依旧运用神秘、诡诞、怪异的风格,来叙述奇幻的童话氛围,神秘与阴森感贯彻整个剧情,让“波顿”的粉丝们享受到了贴着“波顿”标签的视听大餐,虽说有些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全球2亿美元的票房也说明这一点。

一、忧郁美

(一)忧郁的由来

忧郁是医学中的用词,其概念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说”(Humorism),他认为人体有四种液体: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这成为西方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石。根据这四种体液在人体中的比例,希波克拉特将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体液病理学说是希波克拉特的体液生理与病理学说的基石。希波克拉特认为,四种体液平衡是人健康的标准,而人类的气质取决于这四种体液,因为每个人的四种体液比例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气质各有不同。即每种液体的比例的多少决定了人的气质。希波克拉特按照体液比例的不同把它分为四类:黄胆汁多的人属于胆汁质,兴奋、易被激怒;血液多的人属于多血质,快乐而好动;粘液多的人属于黏液质,感情缺乏、行动慢;黑胆汁多的人属于抑郁和多愁善感。

图1 云海漫游者

图2 墓地入口

图3 《圣诞夜惊魂》剧照

希波克拉特认为黑胆汁多的人是冷酷和干燥的混合。他把黑胆汁过多的状况比喻为人生中的中年,中年阶段人的身体指标开始走下坡路,身体各项体征指数在慢慢地下降,这个时期人类的一些老年期的病症会慢慢地出现。希波克拉特把它比喻为一天中的傍晚、一年中的秋天。人们开始对生老病死产生无力感,抑郁的症状随之产生,黑胆汁明显开始增多,使人感到忧伤和忧虑,忧郁的气质慢慢地呈现出来。

(二)西方绘画中的忧郁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忧郁”是一种精神病症,这种病症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与其说它是精神上的“病”,不如说它是人复杂的精神状态上的一个层面,一种从常识性的生活样式中游离出来的特殊的精神状态。它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一种特殊的心态,从常识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即使那些非常理性的人也不能完全否认抑郁症会隐藏在他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当他们与某些事物或思想联系在一起时,它就会被显现出来。从哲学、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忧郁,忧郁是艺术文学产生的必要的诱因,是孕育艺术、文学和哲学的温床。在亚里士多德的《论题篇》中所说哲学家、艺术家、诗人等非凡的人物都有忧郁的气质,他认为,忧郁是“神圣的疾病”,为天才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打开了大门。天才几乎都带有忧郁,忧郁还被看成是艺术灵感的来源之一,忧郁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古希腊雕塑作品中。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思潮再次闪耀欧洲,人们想恢复古希腊时期的文明时,对古希腊时期的艺术理念特别是古希腊对忧郁气质的认同,认为“忧郁”气质能使人类的灵魂升华。

二、弗里德里希与蒂姆·波顿作品中的忧郁美

(一)弗里德里希与蒂姆·波顿的作品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vh 1774—1840),是著名的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画家之一。德国浪漫主义对法国革命的失败感到失望,同时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进行批判,德国浪漫主义拒绝强调对人类理性的盲目信任和合理思考的启蒙主义思想。“艺术家不仅要画在自己面前能看到的东西,还要画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东西。”这句话也是德意志民族内心真实的反映,他们主张以反传统的哲学思考传达主观情感。

弗里德里希幼年时期母亲和兄弟不幸地相继离他而去,亲人死亡和离别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成长,他的作品中开始有了宗教倾向和抑郁的气质。他的风景画中不仅有沉浸自然的孤独者、哥特式废墟、海洋、船只,更有一种神秘、虔诚的意象,并由此让观赏者产生一种神秘的宗教意识。蒂姆·波顿的《文森特》《科学怪狗》《剪刀手爱德华》《圣诞夜惊魂》《断头谷》《僵尸新娘》等作品中一边是童话般的美丽梦幻世界中,一边又加上恐怖和滑稽的元素,展示了自己独有的奇妙的导演风格,他通过自己想象的人物,在影片中描绘出现实般的幻想和梦幻般的幻影,作品的深处蕴藏着冷漠的忧郁气质。

(二)孤独和自省的忧郁

在德国日耳曼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最大的特征是:总会在命运悲惨的时候独自用自己的意志去克服困难,体现出德意志民族面对残酷命运而产生的孤独、抑郁和忧郁的气质,也是德意志民族内在的民族意识和充满神秘主义的精神内涵。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所说“我是通过在我之外的另一种力量才变为现实的。然而,除了通过普遍的自然力量以外,我还能通过什么力量产生呢?因为我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充分地体现出德意志民族内在神秘主义精神的内核。

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一生都致力于捕捉德意志的神秘精神,图1是他创作的画作《云海漫游者》,这幅画不仅是19世纪德国最有名的画作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肖像画。山景取自易北河砂岩山脉,并融入城堡景观,画中看到在山顶上一个绅士拄着拐杖的背影,他正深情地注视着茫茫云海环绕着的群山。弗里德里希的这幅画,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忧郁与孤独,强调知识分子与世无争的孤独感。

(三)哀悼与嘲讽

生与死是忧郁产生的另一根源,弗里德里希和蒂姆·波顿都试图用图像化的方法,把生与死所象征的事物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墓地和墓碑,教堂和十字架等元素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作品中也把生活中的生与死、爱与离别,用戏剧冲突的方式表现在电影和绘画中。在弗里德里希与蒂姆·波顿的人生中能找到共同的对生与死的认知的影子,弗里德里希早年失去母亲和兄弟,他对生与死有着深刻的体验,人类对死亡的无力和强烈的失去亲人的失重感;同样,蒂姆·波顿童年时期他的房间被父母莫名地钉上了很多木板,只剩下两条细缝让他看外面的世界,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使他们的作品都充斥着产生“忧郁”气质的生与死。图2《墓地入口》是弗里德里希对墓地的创作,画中的墓地大门犹如生与死的边境,踏过这扇门就是死,退出了就是生。同样的创作手法在蒂姆·伯顿的《圣诞夜惊魂》中也有出现(图3)。蒂姆·波顿在场景的设置中,也加入墓地大门这一元素,在墓地大门的周围布满了白骨尸体等元素用来营造地下死亡的世界,用这种奇诡的图像表现出的幽默与疯狂的嘲讽,虽然让死亡很沉重,但用这种方式向观众说明死亡和生的意义。

图4 凝视着月亮的男女

图5 《断头谷》剧照

(四)忧郁的自然观

图4 《凝视着月亮的男女》中,一对男女在巨大的橡树下看着皎洁的月光,画面中透过月光看山川大地,给观者一种神秘而又清凉的感觉。画家在观察描绘自然风景的同时,暗示着那个时代的忧郁,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从而体悟到一种生命的永恒感。艺术、宗教和现实在这幅画作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使观赏者在感受到静谧、雄浑格调的同时更能产生肃穆神秘的宗教情感。这种孤独和忧郁的体验成为他想回归自然的情感表达,以体会宇宙和上帝的生命节奏,他浪漫逼真的绘画风格表现出宁静祥和的灵性,蕴含着德国民族的忧郁和内省的艺术气质。

图5《断头谷》中男主伊卡布·克瑞恩在古怪的橡树上查找无头骑士的线索,最终在这棵树里发现了无头骑士。故事场景中是一个冬日的傍晚,昏暗的雾气,凋零的橡树,干涩的土地,表现出寂静和冷漠的气氛,表达了克瑞恩置身于天地宇宙间的忧郁与孤独。两个作者用共同的方式和语言表现自然,相似的时间段,昏暗的雾气,凋零的橡树,乌鸦等符号去表现他们心中的自然,从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忧郁自然观。

三、结语

弗里德里希与蒂姆·波顿的作品在风格上的不谋而合并非偶然,而是黑胆汁惹的“祸”,“忧郁”成为他们的共同的气质。在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中,孤独、自省、神秘、欲望成为了他的美学标签,作品中的生与死、爱与离别、苦恼与冥思构筑了孤独、神秘的审美情趣。而在几百年后蒂姆·波顿在他的影视作品中不仅大量地使用橡树、雾气、乌鸦、昏暗的天空、月光等自然景象,还有许多怪诞病态的建筑、神秘的教堂、默哀的僧侣、十字架的场景等,以此来创作作品,孤独、自省、神秘、欲望也同样成为了蒂姆·伯顿的美学标识与审美情趣。都说艺术不只是在用肉眼看世界,更是用心灵之眼看世界,心中的“忧郁”的气质是他们在艺术追求道路上共同的指向牌。■

猜你喜欢

波顿蒂姆体液
波顿历险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在体外生物体液中稳定性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圣犬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维药艾菲提蒙汤治疗异常体液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高脂血症维吾尔医异常体液辨证分型和气质分布特点研究
巨人的小房子
波顿(东莞)香料项目奠基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