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土镇老文化馆门前萧窑窑址考察
——兼谈该遗址的保护

2019-06-24刘枫林

陶瓷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白土萧县海昏侯

刘枫林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江苏南京,211172)

1 白土镇老文化馆窑址初印象

2019年7月3 日7:40,我们①从徐州市区出发前往安徽省萧县白土镇萧窑进行田野调查。

在白土镇实地调研之前我曾经读到这样的文本,“白土镇,因盛产白土而得名。周围原来有古城墙,现早已拆毁,古窑址主要分布在城墙外围的南面、北面和西面,故城根水沟边的土层里,都有很多碎瓷片……堆集的碎瓷片隆起约三米多高,蔚为壮观。”②萧窑现存最早考古遗址出土器物(残片)和随代墓葬出土器物相印证,该区域最早烧窑始于隋代,终结于元代。③从历史角度看,萧窑经历了中国隋唐的鼎盛时期,从传统上接续了北方定窑、邢窑的一些特点,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青白瓷特色。

8:30左右我们到达白土镇与当地向导汇合。白土镇店铺栉比,毫无当年窑火繁盛的痕迹,但向导带我们从镇中转小巷,沿巷中复行50米,豁然开阔,一大片古陶瓷窑址映入眼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萧县博物馆共同成立的调研队伍在《安徽萧县萧窑遗址群2014年田野考古调查简报》中载:“该窑址位于萧县县城东南 20 公里的白土镇内,分布面积较大,地表很多民房对窑址破坏很大。镇内窑址主要集中在三处,一是白土粮站南窑址,二是白土村南窑址,三是白土文化馆前窑址。”④我们所处的位置正是文中所称的第三处窑址。在这里古陶瓷碎瓷片虽随处可见,但已全无“碎瓷片隆起约三米多高”的壮观景象,一种惋惜之情顿上心头。

遗址的路旁立有一碑(图1),碑上所刻信息如下: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土寨窑址(老文化馆门前窑址),一九八一年九月八日公布,安徽省人民政府立。

保护范围:以窑址正中为基点,东、西各85米,南、北各3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各100米;南、北各150米。

从碑文的记载看,该遗址在1981年就已经被确立为省文保对象了。但我们在现场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保护措施,现场可以随意进出,民居与遗址仅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已;而在我们看来,更有文化价值且透视窑址历史深度,因而更亟待保护的对象是与遗址相隔不远的几座由历代瓷片与泥土混合建起的茅屋,其中一间茅屋的一面墙壁已经坍圮,这几座茅屋有的孤立存在于路边,有的是居民院落的一部分。我们特别关注后者,所以进入院内,特意向家中的老人询问了有关情况:

调研者:您好,奶奶,你们东墙这个屋是什么时候盖的?

奶奶:不知道,这个土屋有百多年了,我自打来这里就有了,我今年有74岁了。我老头八十多了,他都不知道。

图1 白土寨窑址碑 摄影:刘枫林

图2 老屋 摄影:刘枫林

图3 老屋墙壁 摄影:刘枫林

调研者:你这个房子在窑址旁边,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要好好留着。

奶奶:要怎么好好留着,我们已经老了,没能力好好修理它了。

调研者:你们住过这个老房子吗?

奶奶:我一来这就住的是这个房子。

调研者:你们是什么时候搬到新房子的?

奶奶:去年的时候。公家(政府)给了两万块钱,让我们搬出来,说老房子是危房。

调研者:这个房子的墙是啥时候塌的?

奶奶:就最近下雨的时候塌的。⑤

这座三开间的茅屋在新建起的正堂的映衬下更显破败。反身察看白土寨遗址保护碑记,原来,几座老屋均不在遗址保护范围之内。

《安徽萧县萧窑遗址群2014年田野考古调查简报》中提及很多民房对窑址破坏很大,其原因就在于对遗址的保护不够明确,资金投入不够,再加上居民文化水平偏低,尽管他们知道这些窑址和老屋以及随处散落的碎瓷片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在现实中却并不关心它们的存亡。

综合之前有关方面对白土镇窑址的考察已有数次考察报告,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961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察人员宋伯胤的带队下,在白土镇开挖三条探沟,对于白土镇烧窑时间判定在唐代至金代,这对于白土镇萧窑的认识有了初步判断 ;⑥1960年,安徽省博物馆安排胡悦谦和葛介屏两位到萧县白土镇做田野调查。他们判断萧窑与寿州窑有联系,始于唐,兴于北宋,衰于南宋⑦;1987 年 4 月,故宫博物院的李辉柄到安徽考察萧窑。他的判断是萧窑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⑧;2014年12月下旬,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陈超,萧县博物馆的周水利馆长,淮北博物馆的胡均、解华顶、王玲玲,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王倩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对白土镇的四处窑址进行田野调查。他们提出萧窑始于隋代终于元代。“萧县的萧窑遗址群遗址点比较分散,但基本是围绕倒流河分布。这些窑址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迁移。时代跨度是从隋代开始或许更早,一直延续到元代才覆灭。”⑨;2015年5月至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县博物馆对萧县欧盘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察所得结论:“本次发现刷新了有关萧窑始烧年代的认识;从产品的种类和品相来说,欧盘窑址所出遗物质量属上乘,尤其是一批精细白瓷器以及印花和褐彩的装饰工艺的发现。”⑩

虽然萧窑有过多次发掘和田野考古,成果斐然。但却没有对窑址的文化生态有明确的认知,也没有提出相应的保护意见和措施,以致萧窑遗址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得到比较全面的显现,连带的结果自然便是保护问题日益严峻。萧窑曾经的兴盛与今日的衰颓,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尤其是那些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尚未被列入保护名录的老屋,它们如同风雨中颤抖的孤寡老人让人担忧。

2 对白土镇萧窑文化生态的再认识

文化生态暗含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等维度。其理论最早可以追溯达尔文主义者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⑾的著作《文化变迁的理论》。斯氏的理论提出文化生态的概念与研究方法。“虽然(生态)原本是被用于指生物界的现象,生态的概念已自然的被引申而包括人类在内,因为在世界上大多数的地区人类都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但是,人类登上生态的舞台并非只是扮演另一类有机体,以其生理特征而与其他有机体发生关系。他引入了文化这一项超有机的因素,影响整个生命之网,也同时被生命之网所影响。”⑿由此可以看出,萧窑遗址生态符合文化生态的内涵,在面对萧窑遗址时,我们不仅需要探究萧窑窑址出土的瓷器;我们还需要从窑户的生存状态诸如其组织形态、生产活动、经济贸易活动等多方面,用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视域来看待今天白土镇窑址的文化生态(cultural ecology)的内涵。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诸如烧制技术、产品、流通等方面,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认识整体的萧窑遗址的文化。

查阅与萧窑有关的学术论文,诸如《南青北白——制瓷格局对安徽境内古陶瓷的影响》作者周高亮(以下均是文章题目加作者);《安徽省窑址调查纪略》李辉柄;《安徽萧县欧盘窑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白康余;《安徽萧县前白岳石文化遗址》任一龙;《安徽萧县萧窑遗址群2014年田野考古调查简报》陈超;《安徽萧县白土窑》胡悦謙;《萧窑调查记略》宋伯胤;《萧窑研究又添新资料——安徽萧县发掘欧盘窑址》蔡波涛等,基本上都是在萧窑的中国陶瓷史地位、萧窑与其他窑口的区别和联系、萧窑的釉色分析、萧窑的考古价值等方面探讨,并未就大遗址保护角度探索其在历史学和文化生态学上的价值;另外涉猎遗址保护的研究甚少,没有形成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保护方案,以至于从窑址的核心文化“瓷器”到由瓷器扩展开来的泛文化圈均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成果。

图4 老文化馆门前窑址现貌 摄影:刘枫林

图5 坍圮的老屋墙壁 摄影:刘枫林

图6 老屋 摄影:刘枫林

文献《夷坚志》载:“萧县白土镇,造白器凡三十余窑,窑户多邹姓,有总首,其陶匠约数百人,制作颇佳。”⒀这段文献给我们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邹姓陶匠数百人;另一个是造白器颇佳。据宋伯胤描述,1954 年,江苏省文管会在萧县白土镇征集到一件瓷瓶,瓷瓶上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⒁这里的窑户姓赵,与前文的窑户邹姓不同,这点说明当时的窑户有不同的姓氏。在传统社会中不同的姓氏也可能代表的是不同的阶层和掌握不同技术的族群。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材料,以使不同族群所掌握的烧瓷技术和不同类别的瓷器生产关系逐渐浮出水面。

而“造白器颇佳”,反映了当时的瓷器特点与工艺水平。“(萧窑遗址的)上层还发现有白瓷枕、白瓷双耳小罐(图版伍,2右;图五,6)、白瓷小瓶、白瓷小钵、白瓷孟(图五,3)等器的残片,且有一片画黑花的瓷枕残片出土。”⒂宋伯胤在萧窑考察报告中记载了出土文物中白瓷器物类型,我们从器型的多样性可以印证当时手工匠人比较全面的制瓷能力与水平。此外,从瓷器的胎骨看,“……但它的粒子较前细多了,杂质也很少,胎骨灰白而微泛黄。这显然是经过较好的‘澄泥’的结果。”⒃我们知道,“澄泥”是一项瓷土淘洗工艺,它可以筛出更加细腻的胎土,这些胎土可以做出更薄、更轻便的瓷器。这些工艺提升之后,相应的对搭窑、烧窑的技术及燃料质量的要求都会提高。

白土镇有天然广茂的树木、瓷土、河流等条件,这些条件正好满足陶民制作瓷器的需求,其中,燃料是萧窑存在时间持久的至关重要的资料。萧窑的陶瓷烧造若以燃料种类区分,可以分为柴薪与煤炭两个阶段。经考古发现,白土镇萧窑的窑址中发掘出碳化木屑,而碳化木屑并不能直接证明烧窑的材料是木炭,草木灰也可以产生碳化木屑,但欧盘窑中直接发现木炭则有力的说明萧窑当时使用大量木材烧制瓷器。“欧盘窑遗址的6个窑址中仅发现作物种子38粒,并且⒄Y2中发现大块木炭。据此分析,欧盘窑遗址的陶窑在当时所使用的燃料应该是以木柴为主。”⒅而由柴薪烧瓷转为使用煤炭源于两个原因,一是白土镇周围的树木于宋朝时几乎伐烧殆尽;二是,时任徐州知州的苏东坡又恰巧在当地发现煤炭。有苏东坡《石炭歌》为证:“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这里的白土镇指的就是现在萧窑窑址一带。煤炭的发现大大缓解了萧窑对木材的依赖,从而让萧窑的烧制得以延续。

图7 萧县窑址分布图

图8 刻莲瓣白釉盏

图9 隋代瓷盆 萧县博物馆“萧窑专题展” 摄影:刘枫林

萧窑之所以存在时间久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交通的便利。萧窑所烧造的器物大多是民用器,它依托大运河的便利运输条件,使得萧窑瓷器可以贩卖到其他地方,解决了周围地区老百姓的瓷器使用又为当地窑户提供了经济收益。

人类在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自然物候条件会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白土镇萧窑的文化不仅体现在烧制民用瓷器方面,而且还体现在陶户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发现,商人对萧窑陶瓷的贩卖过程,哪些地区的人消费了萧窑瓷器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萧窑文化的组成部分。

图10 唐代高足盘 萧县博物馆“萧窑专题展” 摄影:刘枫林

如图7⒆所示,白土镇窑址比邻倒流河,倒流河通向淮北市濉溪县。而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村原本是京杭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⒇由此可以推断白土镇生产的大部分瓷器可能经由此处销往外部省份。另外,从实物角度说明萧窑瓷器在当时经由这一水道运输至外地的有力证明是一件莲瓣白地黑花白釉盏。“结果表明,刻莲瓣白地黑花白釉盏(X1)可能来自安徽萧窑;”(21)将刻莲瓣白地黑花白釉盏与萧窑瓷器的生产工艺进行对比,再由科学技术手段证实这件瓷器来自萧窑的可能性很大。再加上隋代京杭大运河已经开凿,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萧窑瓷器是通过水路的运输到外地的。试想如果没有水路运输的低廉而高效的方式,单靠人畜之力由车载方式运往他乡,其成本之高必定不利于商旅们经营萧窑瓷器,进而将阻碍瓷器这种大质量产品的大宗生产。

从优渥的自然资源到陶户在白土镇开发萧窑和生产再到依靠京杭大运河便利的运输条件把货物贩卖出去,萧窑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陶瓷文化经济区。在我们考察调研老文化馆前门窑址的同时,萧县博物馆在展出“萧窑专题展”,展出的瓷器大部分为民用器。釉色主要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白釉褐彩等,主要产品有碗、盏、罐、壶、高足盘、盘等。这些器物都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上文的判断。

3 白土镇老文化馆门前窑址保护建议——以海昏侯墓为例

3.1 大遗址保护与萧窑保护

2016年11 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意味着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作为我国大遗址(22)保护的重点项目大运河中的萧窑,其曾有古窑址72座,产品畅销苏鲁豫皖诸省,在淮北享有盛名。在这次白土镇老文化馆门前窑址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唯一存在的比较完整的物质遗迹——老屋,正好属于大遗址保护中的“其他建筑遗迹”范围,我们应该将其视为萧窑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村民口中得知,几座老屋已经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其茅草铺顶,造型质朴,因为土垒墙壁的泥土是就地取材,所以,墙壁的的泥土中掺杂大量的各代瓷器碎片,其中不乏划花、印花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瓷片精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老屋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居住变迁的过程,这对研究地方文化,发掘地方非物质遗产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11 唐代盏 萧县博物馆“萧窑专题展” 摄影:刘枫林

图12 陶瓷小玩具 萧县博物馆“萧窑专题展” 摄影:刘枫林

图13 不同的老屋 摄影:刘枫林

如何开发与保护萧窑遗址,我们或许可以从“大遗址保护”方面成绩较突出的海昏侯墓(23)的开发和保护的典型案例中获取一些有益经验。

3.2 海昏侯墓的开发和保护的启示

选取海昏侯墓作为萧窑保护的参照是基于两点:一是海昏侯墓的运营时间很短,准备时间较长,考虑的因素较多,实际效果较好;二是海昏侯运营理念很先进,具有很强的实操借鉴意义。

海昏侯墓自2016年开始正式运营,今天来看,其成功之处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海昏侯墓自身的条件来说,它作为占地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汉代墓穴,具有重要的文化及历史价值,这使其成为我国学术界的重要话题。有了这些话题和学术研究,它的经济价值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我国近几年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外部看,通过几年不断建设的海昏侯遗址公园逐渐完善,形成了以考古遗址公园形式为主的历史文化景区。更重要的是在遗址保护和开发中,新媒体等传播技术成为重要工具,让该遗址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海昏侯遗址保护开发中,使用新媒体的开发策略,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建设海昏侯 IP 品牌,使用新媒体渠道传播海昏侯文化,积极使用先进技术,开发海昏侯文化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和技术的帮助,让海昏侯遗址得到大力发展。”(24)注重互联网IP的打造是海昏侯墓遗址公园迅速成为旅游文化关注热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是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工具,尤其是对年轻用户群体充满号召力。年轻人不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海昏侯墓遗址公园的特色,还可以形成多次宣传实现口碑传播。这些都促使人们产生一探海昏候墓遗址公园的好奇心理。

若说打造海昏侯墓遗址公园的IP为了实现其宣传战略,而其自身的不断建设则是它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保护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中,赖振敏对海昏侯墓的遗址开发过程这样描述:“目前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1.继续深化考古工作;2.编制保护规划 ;3.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4.启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既重外部宣传也重实质建设将海昏候墓遗址公园的文旅价值不断放大。

3.3 对策与建议

通过海昏侯墓的案例分析,我们整理出萧窑遗址的保护建议如下:

3.3.1 重新对萧窑遗址进行整体性评估

我们需要参照大遗址保护的标准,重新对萧窑遗址进行评估。重新考量曾经沟通南北的萧窑这一重要窑址在大运河遗址板块中的地位和价值。

3.3.2 重新启动新一轮的萧窑考古工作

以往的对萧窑的考古和调研,只是将其作为古陶瓷遗址来看待,并没有将其看做大遗址保护的对象。萧窑的窑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应局限于古陶瓷史的研究范围,而且萧窑还以瓷器烧造为中心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特色文化经济圈和人文群落。我们需要重点研究这个文化群落中透出的人的生活状态。结合全国各博物馆中萧窑瓷器的数量统计,形成数据库,再结合考古遗址的考察来推测萧窑当年的烧造规模。还可以通过对萧窑所在位置与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段来考察古代内陆码头的运作机制。

3.3.3 架构萧窑跨学科学术研究

萧窑遗址的相关其他领域,诸如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面研究欠缺,这可能会导致学界对萧窑的认识局限于古陶瓷史的研究范围。根据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向形成对萧窑遗址研究的交叉视域,还原一个鲜活的萧窑遗址文化历史。

3.3.4 建试点遗址保护公园

先在白土镇的老文化馆门前窑址建造博物馆或保护园区。将周围的老屋纳入萧窑遗迹研究和保护的范围。老屋的存在是对萧窑生态文明的补充,这些老屋本身就是一件文物。而且老屋不止一座,如果抢救及时、保护得当,可以组建一个特殊建筑群落公园。这种建筑集群既具有文化价值同时也是旅游观光的稀缺性资源。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海昏候墓遗址保护公园那样分步骤、合理的、有效的打造萧窑文化遗址公园。

3.3.5 参照海昏侯墓打造萧窑IP

组建萧窑自媒体宣传小组,创建萧窑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建立萧窑IP自媒体矩阵。通过对萧窑文化话题的不断挖掘和传播形成萧窑文化热。

3.3.6 开发萧窑遗址的文旅资源

萧窑遗址周围,山水环绕,景色宜人。十分适合在萧窑文化遗址保护区内打造萧县羊肉特色餐饮,艺术写生基地,萧窑传统手工烧制工坊,民俗文化展示,再增添一流的民宿,适应现代都市人们可游、可看、可赏、可居的特色文旅的消费需求。

4 结语

通过对白土镇老文化馆门前窑址的考察,我们对萧窑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再结合现有的文献,我们发现在萧窑的研究中,主流认识尚停留在陶瓷史的范畴,没有在国家号召的“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萧窑文化研究。更重要的是,学界没有挖掘萧窑背后所蕴含的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维度的研究。经实地考察发现,位于萧窑核心区域的老文化馆门前窑址仅仅只是立碑为据,对于萧窑遗址的保护十分缺乏。基于萧窑的文化特殊性和历史唯一性,萧窑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地位,我们要努力探索萧窑在中国古代中部几个省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基于这些,充分做好对萧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

注释

①此次考察的参与者是: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高中华;徐州艺术馆策展人郑思白;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马平及其女王雨佟;马平在读硕士研究生四位,分别是张培、吉帅、王雅楠、张春苗;当地向导朱民先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外聘讲师刘枫林。

②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P73—75

③蔡波涛 张钟云.萧窑研究又添新资料——安徽萧县发掘欧盘窑址 [J].中国文物报 ,2016 年(7)

④陈超.安徽萧县萧窑遗址群 2014年田野考古调查简报 [J].考古与文物,2018年(6)

⑤这段文字的整理人是王雅楠,被采访人是老屋的拥有人。在采访时,由于被采访人的年纪较大,口音较重且使用土语方言较多,故整理的时候尽量保证无语意上的错漏。

⑥宋伯胤.萧窑调查记略 [J].考古 ,1962(3).

⑦胡悦谦.安徽萧县白土窑 [J].考古,1963(12).

⑧李辉柄.安徽省窑址调查纪略 [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3).

⑨陈超.安徽萧县萧窑遗址群 2014年田野考古调查简报 [J].考古与文物,2018年(6)

⑩蔡波涛.张钟云.萧窑研究又添新资料——安徽萧县发掘欧盘窑址 [J].中国文物报,2016 (7).

⑾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 (1902—1972)在台湾译为史徒华

⑿[美]史徒华 著;张恭启 译.文化变迁的理论.[M].流远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02.(38)

⒀[宋]洪迈.夷坚志[M].中华书局,1981.

⒁宋伯胤.萧窑调查记略 [J].考古 ,1962(3).

⒂同上

⒃同上

⒄作者注:Y2为陶窑考古坑编号

⒅白康余,杨文昊,孙永刚,蔡波涛,张钟云.安徽萧县欧盘窑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

⒆陈超.安徽萧县萧窑遗址群 2014年田野考古调查简报 [J].考古与文物,2018年(6)

⒇杨建华.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古陶瓷研究概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 9) : 14-19.

(21)胡珺,陈超,秦颍,龚德才.柳孜运河遗址出土待修瓷器的检测分析——以刻莲瓣白釉盏和青白釉碗为例[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6(10)

(22)在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 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都属于大遗址保护的范畴。

(23)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4)熊萌之.海昏侯国保护与开发中的新媒体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15期P269

猜你喜欢

白土萧县海昏侯
春天的脚丫
混合二甲苯溴指数和铂钴比色变化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百褶裙
奥运福娃
狮子山
油脂脱色废白土二次煅烧再生工艺的研究
润滑油精制废白土再生及资源化利用
白 土
海昏侯墓的四个“最”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马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