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北宋汴京官窑

2019-06-24李小林

陶瓷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官窑瓷器技艺

李小林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1 地理优势及时代背景

瓷器在古代文物的巨大遗骸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②。自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以来,中国瓷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官窑作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产地为当时的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开封地处中原,地势开阔,北临黄河。没有天然屏障,这样的优越的地理优势加上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原人勤脑朴实的民族性格,所以它一直是产粮重地,同时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兵家必争之地,易攻难守。它的陆路交通也相当发达,水路交通北宋极为发达,后交通的发达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带来了世界各地先进的文化。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开封的多元化,民族包容性极强的一个城市。为后面官窑的发展带来了先决的条件以及丰富的物质资源,当然官窑的发展也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环境。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王朝。它结束了自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在北宋的建国之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不得不对后周的制度进行了一些的继承。然后慢慢建立了一个以文人为中心的政治权利体制。继承了唐朝文学的繁荣,也为明清时期的文学打下了基础。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乃是因为宋徽宗不满当时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将各窑系的制作精华融合,根据古时祭器的造型规制、和他个人的审美意趣,亲旨创设御窑烧制的巅峰之瓷,同时官窑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③。因此官窑本身也受到了政治的庇护,它是国家的政治指向。但是,虽然统治者的喜好为其提供了环境,它依然和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支持分不开。

周灭亡以后,百姓安于现状,或者说是满足于现状。不愿意离开已经居住了多年的繁华的开封都城。所以赵匡胤经过多方面考虑顺水推舟在开封定都。也服从了前朝的社会经济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提,并且到了北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的3710万增加到玄河六年 (1124年)的1.26亿。 到了咸平三年(1000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65.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2.7%,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50美元,当时西欧超过400美元。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竞争力日益增加,各种手工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工人的技艺都相较与周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作为北宋官窑的手工艺人“民匠”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适应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他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趋势,不断的自我突破加强自己的技艺,生产出超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美官窑艺术产品,同时也是对他们自身的一个突破。

一件物品之所以会被称之为艺术品,一定会带有创造这件物品的人的主观情感,北宋官窑也不例外。那么作为官窑直接生产者的“民匠”,他们又是如何把自己的这种主观性的情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渗入“官窑”之中.这种自发的人文情感又来自哪里?

从古至今,一直产生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儒家学派一直在中国长期占据正统独尊地位,到了宋代,道教盛行,佛教略微淡化。“儒道互补”是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理想及价值导向,同时它也要求并规制着宋代的社会群体。儒家文化表现为入世哲学,讲求人道、正心、治世;道家文化总体上追求隐世,道家穷天道、炼心、治身。北宋时期,从全国的道观数量增多可以看出当时道教的信仰者已是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当时的“窑工”们一出生便会受到当时正统的儒家学派以及道家的熏陶和规制,教导他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平衡自身与名利,与国家与他人及其社会与统治者的关系。因此当这些“民匠”在生产官窑瓷器产品的时候,会把这些代表“儒”与“道”特质的一些文化自发的主观的渗透于这一生产过程中,他们在某种情况下也成为了一种连接“儒”、“道”文化与官窑瓷器产品的媒介,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无与伦比的官窑瓷器产品中感受到。

2 何为“官窑”

记载北宋官窑的最早的典籍在南宋顾文荐的《负睻杂录》中可以找出:“宋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官官窑”⑤虽然,官窑的遗址可能因为种种地理环境以及自然因素至今日尚未发掘,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北宋官窑为: “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并且产品仅供朝廷使用。并未在市场上流通,非常罕见和稀有。

北宋官窑作为国家礼器,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器物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本人艺术王者的身份和爱好⑥,故北宋官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主要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炉、觚、盘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为“文房四宝”,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文房的造型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喜好以及在社会极度发展的前提下,“民匠”群体自身不断适应以及突破自我自身主动挑选的意识。这种主观的情感,不仅影响了当时北宋整个瓷器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瓷器艺术在中国的影响,更代表了整个瓷器艺术生产者的总体追求与信仰。

3 皇权制度下的官窑“民匠”

北宋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商业竞争力,在这种竞争力的作用下,手工艺品越来越出色。伴随着越来越精美的瓷器产品问世,同时也标志着它的生产者的技艺,也越来越精湛。统治者的审美态度的提高,直接促生了官窑产品的出现。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忽略对官窑产品产生直接作用的官窑艺术品的生产者—民匠。

3.1 作为艺术生产者的民匠

北宋官窑经历了从祭祀圣物到艺术品到商品的额外属性。官窑的实践者则经历了由“民间工匠”到“官营民匠”再到“造物者”的转变⑦, 因此对官窑民匠的定义也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显著标志。 将官窑民匠放置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讨论,我们可以借助“文化菱形”(如图)理论对其进行建构,该理论涉及艺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这些相互关联的因素相互作用。⑧同样,在官窑场中工作的民匠作为艺术生产者的一部分,也自然受到社会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艺术世界是由艺术生产的整体系统塑造的,而不仅仅是那些我们认为是艺术家的系统。”这是霍德华•贝克对于艺术界中相关实践主题的定义,⑨因此我们如果将这一概念拆分,就可以得到,艺术家中就包括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核心人员和核心创作工作之外的辅助人员。而在官窑瓷器生产这一集体性质的艺术创作中,官府工作人员担当了核心人员的工作,而民匠则大部分承担辅助工作。但是,随着民匠的待遇不断提高,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民匠也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慢慢的获得了一定的声望与尊重。

在北宋这样一个典型的王权制度社会中,民匠的地位是低贱的,所以,在这样一个阶级化的官窑场中作为一个辅助人员也是及其卑微的,他们负责的是将内府绘制好的图样与自己所掌握的陶瓷技艺融汇贯通,然后配合所有的官窑制作工序,完成他们共同的艺术品。 由于在这一工序当中辅助人员的范围甚广,所以,担任辅助人员的民匠的职位也是不同的。

“社会控制”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的,已经逐渐演变形成了各种精确的分类模型,比如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从杜宾等学者研究政府通过资助控制艺术家以及相关团体的艺术实践行为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判断出,这种由政府机构制度化的控制是属于正式控制的。⑩但对于北宋官窑场的民匠群体来讲,他们受到了由政府制度化的正式控制,同时也受到了以同等手工匠人为标准和参照的非正式控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宗教控制,其中宗教控制既包含有传统教义、条文在内的正式控制,又包含有宗教习俗与舆论等行为的非正式控制。所以,他们受到的控制是多重而又复杂的,充斥着当时整个社会浓浓的政治以及教义气氛。

官窑由宋代官府亲自设立并掌管,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规制以及管理的作用,并且他们的行政力是一种有力的“控制手段”。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并不能保证每个匠人是否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以及报酬,但是政府官员会挑选技艺良好的民匠以及役兵匠担任一些比较重要的任务。对于民匠而言他们最多的是政府为了达到官窑产品的最高水准的一个施工点。因为他们只需要按照内府制作出来的式样然后将其和他们本身的技艺结合起来,辅助生产出相对完美及其审美性质较高的瓷器。在这一生产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报酬就是当时统治阶级对他们最直接的肯定。

在宗教方面,把它放置到官窑艺术品生产中来谈,宗教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子,其对最底层的人民来说“控制”作用更是多重的。宗教通过禁忌、仪轨等对人们进行“控制”,而民匠作为民众的一部分、官窑工作者的一部分,对他们的控制又是多重的。这一惯例从远古社会到传统封建社会乃至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根深蒂固的作用,其本质现象是,它们会以宗教机构、宗教思想、僧人等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社会环境之中并产生重要影响。窑工在生产这些名为国家重要场合以及具有宗教性质的祭祀所用的礼器时,他们是作为一种人类连接神灵的媒介物的生产者,他们是虔诚的,卑微的,同时他们自身也要是被定义为圣洁的。

官窑场最初是为了国家的的重大活动以及祭祀所用的重器而生产的官窑产品,带有着浓浓的宗教性质,但是它从祭祀所用的重器这种宗教性的圣物到皇家所用的宫廷生活用品再到后来少量官窑产品的外销,其中作为官窑艺术品生产者—民匠来说,这种产品的流通变化,也让他们自身的社会定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从一开始的连接人类与神灵的“媒介者创造者”改变为“艺术家”再沦为“生产者”,这种变化是跳跃性的碰撞,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技艺的执着,对思想境界超然的追寻。宗教面对艺术生产,有矛盾,但是也有妥协的方法。

4 官窑陶工匠人的自我塑造与影响

4.1 窑工自我完善的现实需求

作为艺术实践者的北宋汴京官窑场民匠受到社会的影响也是直接而又纯粹的,在他们进入到官窑产品生产这一社会生产活动中时, 在这个大环境的同质化氛围等各方面的作用下,作为实践客体的官窑瓷器产品自然也会受到他们的生产者——窑工的影响,这种影响隐藏于每一个环节所对应的相应个体。一方面,他们是碍于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在创作者的身份之间相互迂回,这也是他们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精神法则,另一方面,或多或少,这些作为作为官窑窑工的一部分,也作为社会的个体,他们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从整个北宋政治体制来分析,对于经济利益的诉求以及政府的“控制”是民匠参与官窑瓷器生茶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在参与政府“提供”的生产工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经济水平收入,以及相当的社会名望。但是,作为辅助人员的民匠个体来说,他们所获的的报酬又是具有差异的,其缘由是官府会根据他们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所担任的工作量以及对于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来计算出他们的报酬。其次,政府的规制对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来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控制。从性别来说,作为辅助人员的民匠几乎都是男性,一方面,在制瓷的这个过程中,需要耗费的体力太大,一般女性是无法支撑起参与整个过程所需要的体力,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一般道德约束为女子只需要在家相夫教子以及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即可,即所谓传统意义上的 “道德伦理控制”, 再者就是由于传统的宗教信仰之中“男”优于“女”的“宗教控制”。在现实生活中,以上几种观念总是互相融合的,作为男性艺人他们有着多层次的实践主体,他们也可能在离开了官窑场的地方,再随意创作或者制作其它的的产品,其缘由大概有四:①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艺生产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②利用自己的技能,由自己出资自主烧制的这些产品可以与邻居交换或者拿到市场上交换,换取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③可以将这些由自己烧制出的工艺商品标价变卖,然后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报酬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补贴家用亦或着支撑生活中别的开支。④将这些工艺物品赠与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为了利益的诉求。而在这些艺术生产中,按照文化菱形理论,民匠又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一直持续到产品的分配环节。并且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多维视角下的互相作用。

4.2 文化知识的储备与技艺的习得

北宋汴京官窑民匠艺人的文化储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私塾或者学堂习得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传承习得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现象相互交叉影响。

制瓷的技艺习得,是民匠艺人进行自我塑造的重要方面,而在技艺习得方面,主要为主动或者被动,一方面他们是通过他们的父辈习得,拥有继承家族事业的继承性质,为了继续传承家族的产业不得不去学习与继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生计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喜好去主动拜师学艺学习一些制瓷技艺。前者,即所谓的主动学习者,他们不仅可以凸显出自己的价值,还注重自身技艺的进步与提高,以及所制作出的产品是否达到他们心中的要求,以及关注审美对像的审美高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完成了自我的提升与突破,后者,所谓的被动的学习者,他们多是为了学习谋的一份生计所需要的技能。但是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又会发生思想上的分歧,一类习得者会慢慢喜欢上他们所做的这份技艺,所以会慢慢由被动变得主动,而另一类则是保持中位的思想,虽然不喜欢但是还是会保持积极的态度去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还有一种类型的是由于被动而产生的消极的不好的后果,由于他们的消极态度以及懒惰,做不好本自己的本质工作从而被淘汰。总之,对技艺的追求、工作时的虔诚之心以及严谨是在官窑场窑工匠们的共同特征,他们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所扮演的艺术角色是现在社会环境中所缺乏的角色。

4.3 艺术素养的变化

艺术生产中的民匠工人,在官窑瓷器产品生产实践中离不开官窑瓷器产品模件化和天生的自我创作的作用,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艺术界的分工合作离不开重复的作用。惯例能够形成的基础之一又是模件。官窑场的生产工作者,这些民匠艺人先是官窑瓷器产品艺术的接受者,后来才成为了创作者。民匠在进入陶瓷制作环节后,也离不开创造者和制造者之间的惯例,这是同质化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些民间匠人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进入艺术生产环节的官窑场窑工匠人之所以能够与其他艺人展开合作,同样也离不开惯例的作用,因为“每个艺术界都使用惯例来组织与参与者的合作。所有人能够与艺术界所存在的社会中几乎所有充分社会化的成员都耳熟能详的”。⑾

作为官窑陶瓷艺术能够形成的重要因子“模件”。为“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而“批量生产”一方面是民匠产生的社会动机,为其参与官窑瓷器产品的制作提供了可能,而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民匠艺人在瓷器产品制作中的功能发挥以及各种体制的熏染。模块化零件的工作在民间工匠的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然也有消极作用。重要的地方是在模件化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线明晰了民匠艺人的位置和技艺水平,使这些民匠艺人能够更加便利的学习掌握这些技艺,但这仍然是在传统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未踏入工业社会前大多数窑工匠人的共性,然而对于现在的窑工匠人而言这样的做法又显得略微消极,没有创新。只是重复的做着一件自己擅长的事情,也缺少一点挑战性的。但是,在这一生产过程中也不否认民匠们在自己所工作的流水线上的一些细小的“自我”创新。

5 “民匠”的价值认定

宋代官窑青瓷一直是人类瓷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管是它的制造工艺还是其美学价值,至今影响着全人类。很多学者都曾讨论过它的美学价值以及工艺特点,但是,当时官窑的生产者“民匠”的价值却总是被忽略。虽然说北宋官窑为: “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是各个部门分工合作而成的,但是,唯独民匠的技艺是无可代替的,它是官窑瓷器产品生产主力,少了技艺精湛的民匠,也许这一项伟大的制作工程就无法完成。首先,民匠的技艺不是一天习成的,他们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与沉淀,需要在无数次的制作实验中取得经验,然后丰富他们的技艺,然后,经过宫廷的选拔成为一名合格的“名匠”,最终为皇家窑场“官窑”服务。从另一方面说,要经过层层的选拔与考验,他们才能到达当时象征陶工艺人最高地位的皇家窑场“官窑”服务。所以,为了被选拔上,为了加入到最高统治者直系的官窑场中,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的去训练他们的技艺。正是因为当时“名匠”们的这种 积极进取的心态,再加上他们本身具有的技艺与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和那个时代一起造就了“官窑”。

官窑产品是官窑瓷器的生产者“民匠”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实现的媒介。当时北宋汴京的官窑场中从事官窑瓷器生产的这些民匠群体也对北宋整个大环境中制瓷的技艺,对于唐时期的技艺传承以及陶瓷产业的发展,文化艺术审美的提升也产生了重要而又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技艺的丰富,极致,以及对后来南宋官窑的影响等。

在北宋汴京君主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中,作为民匠的男性工匠扮演了一个努力存在而又卑微的角色。在社会生产中,作为民匠群体的男性,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在官窑场的瓷器艺术品的生产中, 他们更是在历史上贡献出了一股难以磨灭的艺术力量。 伴随着官窑“艺 术品”的附加属性,他们的称谓变化反应了民匠自身身份的认知与界定,同时也是社会对于他们身份的认可的直接回馈。对于这些民匠而言,他们随时会受到官窑产品生产及分配的影响,他们的境况在每一次的工作分配中逐渐明晰。虽然他们多数人都难入“核心”。政府,宗教,阶级身份,权利等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发展的瓶颈,但是,社会因子在社会观念的发展中也会具有包容性⑿。

6 结论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朝代之一,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最繁荣的文化和最具代表的艺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时期。⒀北宋的瓷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宋瓷不仅是日用品,也是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北宋时期,大量瓷器在国外销售,其中大量瓷器在亚洲和非洲各地出土,这足以证明,瓷器在当时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产品。 并且是出名的艺术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⒁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的生产者,在宋代文化史上自然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社会——艺术——艺人的互动是多维的,而艺人的价值认定也是多维的。民匠对于瓷器“模件”的“重复”,不是机械单调的复制,而是在无数次的“重复”中,淬炼出精湛的技艺和炙烈的工匠精神。而这一切的成就和荣耀,都离不开宋代权利的规制、“民匠”个人成长和当时的社会理想。这些社会因子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成就了官窑的艺术高度,以及官窑背后的无数生产者。因此,当代瓷器艺术从业者无法忽视“民匠”对于官窑瓷器产品生产中的重要影响。这是社会与人互动,互生的过程,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他们的一些社会经历及发展特点并不是他们独有的,而是整个北宋窑工艺人群体在当时社会中的共性。“民匠”是一个缩影,通过他们,让我们看见了五大名窑甚至是宋代瓷器以及窑工艺人整个群体在当时社会发展中的态势。

注释

①冯白帆•《建构与影响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研究》,【J】2014.

②冯白帆•《建构与影响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研究》,【J】2014.

③陈志娟•《浅析宋代官瓷的传承与发展》 -《Proceedings of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3) Volume 3》- 2013-01-15 。

④王荣花•《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现状与发展》【J】,2008.

⑤顾文荐,《负睻杂录》南宋。

⑥ 北宋官窑 - 《网络 (http://baike.baidu.c)》

⑦王星星 •《 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热贡唐卡女性艺人研究》 -《湖 北民族学院硕士论文》- 2017-06-30。

⑧李修建•《李修建:论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J】,2014-11-01.

⑨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人文丛书》,【M】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8。

⑩《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材 农村社会学》,章节:《第六章 农村社会控制和社会保障》,【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07-01。

⑾王星星•《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热贡唐卡女性艺人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硕士论文》- 2017-06-30 。

⑿王星星•《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热贡唐卡女性艺人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硕士论文》- 2017-06-30 。

⒀水兵•《北宋有个王禹偁》P46—P52,【J】,2015,8.

⒁程艾•《极简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2015.

猜你喜欢

官窑瓷器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西夏官窑瓷器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此“官窑”非彼官窑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