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联合彩超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及准确性评价

2019-06-21马立岩杜志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3期
关键词:病理学特异性准确率

潘 广,马立岩,杜志泉,李 浩

(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昆山 215300)

引言

目前,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核磁共振、彩超及CT等,在临床检查中较为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淋巴结转移的位置及形态等情况能够进行良好的判断,但不能确定其内部结构变化情况[1]。本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比较单一检查与核磁共振联合彩超检查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现将报告叙述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取乳腺癌患者68例,本院放射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其中患者年龄25~72(49.58±5.42)岁;均为单侧发病,包括40例左侧,28例右侧。该研究均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及患者家属签字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包括:①临床病例资料完整;②均自愿参加研究试验。排除标准包括:①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②合并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仪器及型号:核磁共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联影1.5T UMR 560)、彩超(美国百胜公司提供,型号为AU4)。

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取患者俯卧位,保持正常呼吸,放松心态,之后采用磁共振扫描仪检查,首先采取平扫,设置矢状位为T2WI,横轴位为T1WI,行冠状位STIR成像;之后增强扫描,改为动态检查,设置矢状位参数为TR/TE 4.6ms/min,翻转角度为15度,矩阵为288×160,层厚为3mm,间距为0。选择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为造影剂,于患者右侧肘静脉注射,速率为2.5ml/s,分别采集注射前后FST1W1序列,动态观察腋窝淋巴结的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注射造影剂后,动态观察淋巴结的强化方式。若影像结果显示腋下淋巴结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显示为早期明显强化,则提示淋巴结转移。

彩超检查方法:取患者健侧侧卧位和仰卧位,抬高上肢,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设置探头频率为7.5MHz,分别对乳房和腋窝进行多切面检查,若影像结果显示淋巴结最短径>0.5cm、血流信号呈现异常、形态不完整及边界模糊、伴有钙化现象,则可诊断为淋巴结转移。

1.4 诊断标准

以“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作为诊断金标准,由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师对影像学结果进行诊断,并结合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核磁共振、彩超与核磁共振联合彩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中其中诊断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诊断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诊断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版本为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卡方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病理学诊断结果

经手术病理学证实, 68例乳腺癌患者中有5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17例无转移。

2.2 评价核磁共振联合彩超结果

彩超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4.31(43/51)、41.18(7/17)、73.53(50/68),均低于核磁共振联合彩超诊断的94.12(48/51)、88.24(15/17)、92.65(63/68),经统计学分析,P值<0.05,见表1。

表1 比较核磁共振联合彩超的诊断结果[%(n/N)]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乳腺癌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大多数患者没有受到重视,一旦发现已到中晚期,而晚期乳腺癌常出现转移。其中淋巴转移是常见的一种转移形式,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降低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较多的方法是核磁共振和彩超。彩超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核磁共振对病变分辨率、检出率均具有较高的水平[3]。本文通过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核磁共振联合彩超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

结果显示,核磁共振联合彩超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高于单一彩超检查(P<0.05)。说明核磁共振联合彩超检查相比单一检查更具有优势,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在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应用核磁共振联合彩超技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病理学特异性准确率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