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在胸部弥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6-21叶丽娟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3期
关键词:弥漫性胸部影像学

叶丽娟,张 曦,文 智(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类已经有超过200种以上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因,其中最常见的以晚期甚至末期的肺泡疾病或支气管炎症,疾病表现出渗出,最终导致肺部表现出弥漫性的疾病病变[1]。胸部弥漫性疾病作为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之一,临床表现最突出的是胸部弥漫性改变,具体来说,以胸闷、呼吸困难为最主要表现,伴随不同程度的气促、乏力等症状,但实际上这种疾病没有明显特征表象,故而在临床诊断上,这类疾病缺乏标准性的手段,增加了临床诊断难度,患者不能在早起得到诊断,最后一旦诊断出就表现为晚期,只能被动的采取一定的手段控制这类疾病。临床迫切需要探索出有效的诊断方案,从而更好的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时给予对症治疗,给予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2]。本次就CT诊断和X线诊断进行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数字表选择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46例病理学确诊为胸部弥漫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是X线检查资料,观察组是CT检查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纳入标准[3]:①均在我院行病理学诊断确诊资;②均展开X线检查和CT检查;③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4]:①伴随严重肾脏功能疾病患者;②孕期、哺乳期女性;③认知功能低下患者;④CT和X线禁忌患者。研究对象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40~83岁,年龄中间值(55.9±11.8)岁。所有患者均出现胸闷、气促、咳血,有32例伴随呼吸困难;30例伴随胸痛;28例伴随咳痰等。

1.2 方法

X线资料:飞利浦利公司的X线摄影系统完成胸部拍摄。

CT资料:GE公司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首先深吸气,尽量屏气并进行扫描检查,从肺尖到肺底部均展开扫查。扫描参数:管电流选择100mA,管电压为120kV,螺距选择1.5,层间距和层厚均为6.5mm。其中检查的重要区域需要展开高分辨率的CT扫描,调整参数设置:电流和电压不变,将矩阵调整为512×512,准直控制0.625mm,层厚减小到1.5mm,层距减小到5mm。选择高分辨率进行数据重建。

诊断影像学资料选择我科室超过8年工作经验的老师进行阅片,诊断结果一致视为有效。

1.3 指标观察

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将资料的详细信息划分为具体分数,要阅片老师进行评价。其中图像层次20分,对比度20分,标识20分,摄影体位20分,伪像20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影像学资料越好[5]。

对确诊率进行对比,并分析胸部CT图像的具体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获得结果选择芝加哥SPSS22.0进行统计学计算,百分数表示计数数据,卡方检测,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图像得分和确诊概率对比

影像学资料得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确诊概率上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图像得分和确诊概率对比

2.2 影像表现

胸部弥漫性疾病CT资料表现:其中双肺反复感染或混合感染两类,其CT资料大致相同。两肺呈弥漫分布,以丝网状或布斑片状为主,有的呈现玻璃样。另有双肺多发性肉芽肿,其胸部CT影像学资料以双肺有多发结节样或团块样的表现。免疫力低下疾病肺部性感染后胸部CT以磨玻璃样改变为主,且沿着肺叶分布。急性栗粒性肺结核的胸部CT以栗粒样高密度阴影为主,可见程度较高,大小均匀,分布也很均匀,但探究胸膜下发现此处出现透亮带。胸部CT表现为:斑片状影、结节影、蜂窝影以及网状影及栗粒影为主,疾病类型则是以肺炎(包括放射性、间质性和结节性)、肺结节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为主。

3 讨论

已经有明确的资料显示,临床胸部弥漫性疾病进行检查诊断时,胸部的CT扫查和X线检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X线以独有的优势,如辐射小、检查时间短、便捷无创、重复性高等,作为基础性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本身具有很好的价值,在检验科中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对于胸部X线检查时,笔者发现胸部本身重叠组织较多,X线对重叠组织的识别能力低,所以病灶若是位置较为特殊、病灶小,X线诊断就显诊断效果不佳,很容易表现出漏诊和误诊等,直接影响是患者的疾病被耽误。另一方面,X线检查出疾病后,因本身局限性,对病灶的具体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不能给出定性的判断,在后期指导治疗上应用价值较小。

临床影像学诊断中需要一种,诊断及时、诊断准确率高的诊断工具,从而提高微小病灶检出率,并对后期实施治疗提供有效依据。CT在此时应运而生。相对比于X线诊断,CT诊断受胸部组织重叠影响更小,对微小病灶进行诊断时也具有更敏锐的“眼力”,能够及时发现病灶,疾病检出准确率更高;另一方面,这种检查方式能够对病灶附近的具体情况进行增强扫描,使得周围血供情况清楚呈现,这就对具有隐匿性的病灶也具有很强的“眼力”,直接提高了检出准确率,减少了误诊、漏诊的概率[6]。

本次对两组资料行对比分析,从影像学资料的质量上分析,胸部CT的影像学资料质量更高,更立体、更清晰使得阅片医生能更好观察病灶,检出率上相对X线也更高,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能够实现:早诊断早检出早治疗的治疗思想。进行胸部CT诊断后,病灶表现出的形态、病灶个数、分布情况、具体位置以及病灶的大小都能够直观表现在医师视野,这对减少误诊漏诊概率效果明显,对接下来的治疗能够提供准确的依据。相对传统的CT检查,本次使用的GEGE64排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功能,能够将横断面以外的断面特征表现出来,医师能够以此为准更好的判断病灶具体的类型,更好的分析病灶信息,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综上,胸部弥漫性疾病以CT行诊断,检出准确率高,临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弥漫性胸部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在创伤后不合并血肿的弥漫性脑肿胀中的应用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