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文学中的关联研究

2019-06-20黄麒麟唐雪莲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主题文字

黄麒麟 唐雪莲

摘 要:东南亚华人在海外华人中占比较大,因深受中华文化背景的影响而长期保留其民族特征,同时又因与当地居民杂居而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南亚诸国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该文化的形成與中国文化紧密相关,本文将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文化对其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影响,阐述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文学中的印记。主要表现在其文字形态和作品主题内容都带有中国特色两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增进对中国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化;东南亚文学;文字;主题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移民定居最早、人数最多、华族传统保持最完备、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海外区域。孔致远(1998)总结了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四个特点:历史悠久,长期持续;领域广泛,互通有无;崇尚和平,友好相待;华侨和华人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杨振坤(1995)指出华文文学的深厚基础主要表现在众多的华人队伍、有利的创作队伍、服务的创作意识和丰富的当地历史生活体验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对东南亚文学的影响,阐明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文学中的关联,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学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相关研究。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联系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民族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首先,在泰国有大量的汉语借词,由汉语发音而来。例如:“豆腐”,泰语为“taw:hu”;还有大量蔬菜和佐料,如白菜、芹菜、杂碎、茼蒿、八角、榄粒、酱油等;动词如[tsi:22](炙)、[tun24](炖)、[pha453 lo:453](拍卤)、[tsi:an24](煎),随着中国饮食文化传入泰国,大大丰富了泰语的词汇(覃秀红,2017:55-56)。其次,在马来西亚,由于华人大多数是福建籍,所以在马来语中90%的的汉语借词由闽南方言而来。这些汉语借词既包括一些名词类如“cengbeng”闽南语为“清明”,“tehwan”的闽南语是“茶碗”,“empek”闽南语为“伯伯”。也包括一些动词类如“kiyalee”闽南语为“行礼”,“paycia”闽南语是“拜年”。此外,还有一些相互借用的同义词,如闽南话借用马来语“makan”,音译为“马干”,马来语借用闽南话“情理”,音译为“cengli”。同时,马来西亚的华侨还保存一些闽南的谚语,例如“差猪差狗,不如自己走”,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此谚语通俗易懂,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听得懂(周堃,2013:16-19)。最后,新加坡使用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新加坡的语言具有多元化,文学作品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主要分为华文文学、英文文学和马来文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东南亚的语言文字是以通过部分汉语借词、同义词借用和音译等各种手段的作用而形成了东南亚国家特殊的文字形态,逐渐形成了东南亚文学创作中的特色。例如,在马来西亚,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汉语和马来语,一些土生华人将这些词汇编辑整理,随后在19世纪左右便出现了马来语-汉语词典。20世纪之后,出版了更多规范、完整以及高质量的汉语-马来语双解词典,词汇所覆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在印度尼西亚,印尼华人及土生华人作家,翻译家著作中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其中以曾锦文最为著名,他翻译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装》三大名著。这些语言文字上的改变对东南亚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文学作品方面的联系

在东南亚文学中,华文文学成为其最有特点的文化特色之一。

(一)泰国华文文学中作品中的主题内容

不同的时期泰国的华文文学,其主题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首先,在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受到中国新文化传播的影响,人们开始成立文学社团。泰国华文文学也逐渐从中国化的“侨民文艺”向反映“此时此地大众生活”的文学转型。其次,在兴盛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该时期的泰国华文文学更强调本土“独特性”,其作品主要反映泰国华人真实的社会生活这一主题。最后,在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该时期泰国各种文学社团纷纷建立,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学交流相继展开,使得泰国华文文学为大众所认识(覃德清,2012:231-234)。在泰国华文文学发展期间,受到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华人作家队伍壮大,作品主题内容有所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泰国华文文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内容

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始于19世纪末。受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出现了马来亚华文作家为创作主体,反映马来西亚社会现实及人民生活的华文白话文学(覃德清,2012:101)。马来西亚文学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深受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描述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出现了描写劳工的困苦与艰辛、抨击落后旧制度等内容上的转变,语言也从口头歌谣形式向有地域色彩的通俗化和口语化语言转变。

(三)新加坡华文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内容

新加坡的华文文学主要分为独立前时期的华文文学和独立时期的华文文学。1.在独立前时期,首先是马华新文学的萌芽时期,此时深受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以反帝反封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主。1925-1927年,当时中国的诗歌被引入了新马文坛。20世纪30年代后,来自中国的创作者带有“故土”情结,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2.独立期间的华文文学,这一时期的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并强调地方色彩和题材多样化。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仍然为主旋律,如君绍的《新加坡进行曲》反映了新加坡人民的爱国热情。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多的作者转入精神世界的探索,提倡文学本体主义,唯美主义文风兴起。如周璨的《云南园风景画》描绘的是优美的自然风光(覃德清,2012:176-187)。

(四)中国文学经典的影响-----以《三国演义》为例

在马来西亚,《三国演义》的流传和推广很广泛,得到了官方的鼎力资助和民间的支持。马来西亚前副首相丹斯里慕尤丁曾经指出阅读《三国演义》能为各民族提供文化交流以促进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团结。他强调《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仁、义、礼、智、信是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和谐和平及稳定的价值观。同时强调桃园三结义中的忠义精神给国家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此外,大马翻译与创作协会会长吴恒灿也呼吁学习《三国演义》中叙述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为成就大事业意气相投,有福同享,有苦同受的价值观。同时在马来西亚还成立了“《三国演义》研究会”,举办许多跟《三国演义》相关的活动,如《三国演义》连续剧放映讲解会和《三国演义》英文讲座(林宛莹,2014:66)。这一系列的活动,极大的推动了该小说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为东南亚各国民众对小说进行阅读和探讨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泰国,《三国演义》是与明朝早期的华人移居一起进入泰国的,最初只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直到在曼谷王朝一世王的旨意下才将《三国演义》翻译为泰文版的《三国》,并开始才扩展为文本的传播(李官,2015:146)。《三国》的问世在泰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基本上保持了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特色和部分语言风格。《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不但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也受到了老百姓的喜欢,三国故事以其精彩的斗智斗勇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三国》被不断的传播和改编,它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三国文体”,为后人纷纷效仿,与《三国》有关的文学作品和采用“三国文体”的小说层出不穷(覃德清,2012:203)。可以说《三国演义》在泰国的成功传播,为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三、结语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东南亚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东南亚的华文文学是东南亚文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所以本文通过选取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部分东南亚国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中的联系。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文学中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东南亚的进一步交流。

参考文献:

[1]陳洁松.简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前途.[M].新加坡:新加坡歌德学院与新加坡作家协会.1989.

[2]孔远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特点.[J].东南亚研究.1998(4).

[3]李官.三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5,(6)146-148.

[4]林宛莹.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5]覃德清.东盟文学.[M].广西:广西桂林出版社.2012.

[6]覃秀红.从泰语的汉借词考察中国饮食文化对泰国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7:52-57,

[7]杨振坤.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文化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1995.

[8]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湖北:武汉大学.2010.

[9]周堃.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以语言生产技术和宗教为例.[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主题文字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