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面激励护理对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2019-06-20叶德勤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颅脑血肿功能障碍

叶德勤

南阳南石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能造成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生命体征消失,肢体功能障碍是颅脑损伤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5]。在长期康复护理中患者易产生依赖、烦躁、不自信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训练效果[6-12]。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正面激励护理可调整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康复治疗效果。目前针对正面激励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3-03-2015-09收治的72例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正面激励护理干预,探讨正面激励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1)符合颅脑损伤诊断相关标准[3],经诊断确诊为颅脑损伤的患者;(2)颅脑损伤后引发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3)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分;(4)患者或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器官疾病的患者;(2)年龄>70岁;(3)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分。

1.3一般资料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3-03-2015-09收治的72例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24~58(41.12±16.79)岁;损伤类型:脑挫裂伤18例,脑内血肿4例,硬脑膜下血肿3例,硬脑膜外血肿9例,混合血肿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坠落伤10例,钝器打击伤5例。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25~61(43.56±17.42)岁;损伤类型:脑挫裂伤16例,脑内血肿5例,硬脑膜下血肿4例,硬脑膜外血肿8例,混合血肿3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坠落伤11例,钝器打击伤3例。2组性别、年龄、损伤类型、致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按摩、针灸等理疗,进行坐立、站立、步行等肢体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正面激励护理干预:(1)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以热情与真诚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与支持,要求患者家属参与到康复计划中,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建立康复的信心[13-19]。(2)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程度,制定阶段性目标,再将目标细化至每周、每月,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康复进展进行表扬与称赞,当患者完成某阶段小目标时给予手工制作的礼物等,激发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20-25]。(3)建立互组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各种小型活动比赛等,鼓励患者参与训练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恢复,小组内成员也在活动中增进了解。(4)将康复训练进展较好的患者树立为典型,在小组中予以称赞,并要求向其他患者介绍个人的经验心得,在要求其他小组成员学习经验同时对小组成员各自的进步予以鼓励和称赞[26-30]。

1.5观察指标分析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以及心理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4],分别就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上厕所、床椅移动、行走、上下楼等10项内容进行评分,总分100分,>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5],分别对患者的上肢功能与下肢功能进行评价,总分100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总分34分,评分越高恢复肢体功能状况越好。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6],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评分越高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2 结果

2.1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的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肢体功能比较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肢体功能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2组心理状况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头部损伤,脑组织因缺血、缺氧等可能大量神经细胞凋亡,引发肢体功能障碍。大脑具有可塑性,可通过康复训练等方式促进神经侧循环建立,恢复肢体运动功能[7,31-36]。但由于病痛与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能完全配合康复治疗工作,影响治疗效果,延缓康复进程。

表1 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 [n(%)]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

表2 2组肢体功能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

表3 2组心理状况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

正面激励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心理特点采取护理措施,可减轻负面情绪的干扰,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研究[21,37-42]认为,激励护理模式可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降低致残、致死的风险。周丽红等[26],研究显示激励护理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8±11)分,认为激励护理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等因素,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康复治疗转向主动接受。蔡建利等[27]研究认为,患者由于疾病的巨大压力造成神经功能系统紊乱,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激励护理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良好率、肢体功能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以上研究相符。

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康复进程缓慢,同时在疾病病痛、经济压力等多重压力下,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43-46]。正面激励护理可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为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被动结合康复训练转化为主动参与到康复计划中,患者也在团队中获得帮助,与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加快患肢功能的恢复[47-48]。

正面激励护理可减轻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康复训练积极性,改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颅脑血肿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