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论视角下歌德《漫游者的夜歌》英汉译本的分析

2019-06-17林雨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原则

林雨欣

内容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翻译理论。歌德的著名短诗Wandrers Nachtlied备受各国译者的青睐,存在诸多不同语种的译本。本文将在许渊冲三美论的视角下选取这首小诗的英、汉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解读诗人的感情,体会诗歌独特的魅力和非凡震撼力,并为读者从事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Wandrers Nachtlied 诗歌翻译 “三美”原则 译本对比

一.许渊冲“三美论”概述

许渊冲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其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的对“三美”的阐述如下:“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1“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2“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3因此,译者在表达原文意思时,不仅要表达出原作字面的意思和画面感,还要传达出深层的意蕴。然而,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做到三美兼备是很有难度的。

二.Wandrers Nachtlied原作分析

歌德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著名短诗Wandrers Nachtlied写于1780年。彼时,他于魏玛公国任职已达六年之久。尽管歌德在政务活动中略有建树,但其本质是个诗人,他开始对官场生活感到有些厌倦。1780年9月,歌德登上了图林根伊尔梅瑙的基克尔汉山,并宿于山顶的一间猎屋中。他在木屋内写下了这首短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他在山顶上的感受。原诗如下:

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In allen Wipfeln

Spürest Du

Kaum einen Hauch;

Die Vo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 Balde

Ruhest du auch.   4

(一)格律、形式之美

一首德语诗歌中最小的单位是音节。由相邻的几个不同轻、重读音节组合成为音步。而构成诗行最小的单位是音步,诗句中反复运用若干个相同的音步就成为了该诗的格律。在音步中,重读的音节称为扬音节,用“—”来标记;轻读的音节为抑音节,用“∪”来标记。该诗歌的格律为:

über allen Gipfeln  a

Ist Ruh',  b

In allen Wipfeln  a

Spürest Du  b

Kaum einen Hauch;  c

Die Vo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d

Warte nur! Balde  d

Ruhest du auch.  c

这首诗共八行,由37个音节构成,每行音步数不等,没有一定规则,是典型的自由诗,主要采用了扬抑格和扬抑抑格,形成了轻重急徐、抑扬顿挫的节奏。

韵是在不同詩行的末尾使用同样的音节。前后两个相连的两行诗行结尾押韵则称为对韵(aabb);韵尾交替出现则称为十字韵(abab);四行诗中,一、四行和二、三行各押一韵则称为包围韵(abba)。原诗各行音节多寡不一,错落有致,韵脚工整,有一种特殊的音韵美,音节中多含a、au、u、ü等饱满的元音,前四行节奏分明,采用的是十字韵;后四行则是包围韵。此外,它们的尾韵还采用同音韵(eln/uh/eln/u;auch/lde/lde/auch

),使得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悠扬。

(二)意境之美

该诗采用白描的手法结合“山峰”、“微风”、“树梢”、“栖鸟”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安逸和谐、深邃辽阔的意境,诗歌前六行将山中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将内心的汹涌与大自然的静谧形成对比,最后两行情景结合,直抒胸臆。诗人的视角是由远及近,自上而下,意象的变换,则表现出空间美和时间美,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在苍茫的暮色之中,四周低矮的山峰依稀可见,月色朦胧,微风不起,栖鸟不惊。诗人就站在这静夜的山头,俯瞰群山,欣赏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望着这高处无边无际的寂静,诗人心头的郁闷和烦乱逐渐消退,最终沉醉于大自然,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Warte nur! Balde Ruhest du auch.”31岁的歌德试图表现的是躲避世俗的喧扰,通过短暂的休憩获得生活的从容。而1831年82岁的歌德早已饱经风霜,他故地重游时,重读旧作,内心想要获得的不再是短暂的休息,而是无边的安宁。

三.英汉译本之分析比较

歌德的这首短诗自创作以来就吸引了许多读者和译者的兴趣,它不仅在德国广为流传,在其他地区也颇受欢迎,截止到2000年,其外国译本共计有15种文字。据统计,截至2013年,在中国也至少有二十三位译者先后将其译成汉语,如郭沫若、冯至、梁宗岱、钱春绮等著名德语译者,还有其他英语译者,其版本有直接从德语译成汉语,也有从英语、俄语等其他语种转译的。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面对同一文体时所产生的译作是各具特色的。

(一)郭沫若汉译本的分析

国内最早的汉译本出现在1921年11月,唐性天将其发表在《文学旬刊》上,名为《游客夜歌》。但在唐译发表前的一个月,郭沫若在写给郁达夫的书信中也翻译了这首诗,名为《放浪者的夜歌》。郭沫若的译诗如下:

《放浪者的夜歌》

一切的山之頂,

沈靜,

一切的樹梢,

全不見,

些兒風影;

小鳥兒們在林中無聲。

少時頃,你快,

快也安靜。5

郭沫若的译法贯彻了其“以诗译诗”的原则,从整体上看增强了语言上的阅读快感。诗句在递进的过程中有一种节奏感,刹那间的屏息、停顿和紧张感,随即又骤然放松,引导情绪进入一个平和的状态。全诗深远的境界表达出了原诗隐含的意蕴美。与原诗对比可以看出,诗行长短的分布与原诗一致,因为郭沫若选择了用汉字来代替音节的方法,使得每行字数与原文音节数相同。

郭沫若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译诗采用的是当时盛行的白话文的无韵自由诗体,根据原诗作者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来安排诗歌的意象,没有刻意追寻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使得译诗读起来并不刻板生硬,最后两行还有一种轻快、平和的调子。因为在面对诗体形式构建时,郭沫若认为,诗的精神在于内在韵律并非外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然而歌德的原作在韵脚上却是有一些讲究的,这首诗在翻译后很难保持它原来的神韵,与原作相比,郭译由于外在韵律的缺失导致整首诗缺少些许抑扬顿挫的美感。

(二)Henry Wadsworth Lon

gfellow英译本的分析

此诗首个英译本的出现比汉译早了约一个多世纪,最早的英译本刊登在1801年2月出版的杂志the Monthly Magazine上。然而本文选取的是在流传最广的,由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 于1845年翻译的版本。郭沫若也曾在与郁达夫的书信中对此版本大加赞赏。其译诗如下:

Wanderers Nightsong

Oer all the hilltops

Is quiet now,

In all the treetops

Hearest thou

Hardly a breath;

The birds are asleep in the trees:

Wait, soon like these

Thou too shalt rest. 6

相比之下,印欧语系之间的互译要比德语译成汉语轻松一些,但想要译好这首诗却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朗费罗的译法在字面上不错,由于是直译,显得有些平白、质朴。从形式上来看,该译诗属于自由诗体,每行的音步数不等,行数参差不齐,音节数和原诗相同,却不如原诗的韵脚工整。然而略有遗憾的是,观察朗费罗创造的其他诗歌全篇都达到了音韵和谐之美。译诗中使用[s]音不少,读起来一片“嘶嘶”声,的确像是给黑夜增添一种寂静的氛围。“all”一词在发音时,需要吸气,收腹时气息上扬,但诗行以呼气的“tops”结尾,二者相得益彰,此时的确有一种立于山巅的心旷神怡之感。总体看来,朗费罗的译诗较为忠实,形式和意义上也都贴近原诗,达到了“形美”和“意美”,但细细品读,仍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朗费罗将“Spürest du”译为“Hearest thou”有些不妥,德语中的动词“spüren”在原诗中更偏向“感觉、察觉”的意思,而朗译诗中选用的词是“hear”,该词主要是“听见、听到”的含义,与原诗相比便显得不够忠实,说话者完全依赖于听觉,而不是用心去感受周遭的世界,如此一来诗歌的意境就不能完美地表达了。相比之下,郭沫若在该词的翻译上采用了“通感”的手法,视觉化的描写,才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意蕴美。

(三)译本分析总评

实际上,这首诗的意境,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是十分常见的,可以说其中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已然成为了一种典范。然而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其诗歌表现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只能将二者的译诗在“三美”论的原则下与原作进行比较,很难进行英汉译本的全面对比。此外,译诗很难在每个方面和层次都达到与原诗一样的境界,能在其中两方面达到与原作相近的效果,便已经是一篇上乘的译作。

总体上来说,这两个版本的译诗都极具特色,各有所长。两位译者也都表达出了各自的风格和追求, 将原诗的精华一展无余。因為诗歌的翻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高难度的事情,译诗者首先要是个诗人,才有机会做到原诗“三美”要素的传达。形式上来看,英译本和中译本都和原诗相同。诗歌的外在形式能带来的视觉得美感, 更有利于传神达意。郭沫若的译诗达到了“意美”、“形美”,却单单缺乏外在的“音美”。而朗费罗的译诗似乎也未达到原作标准的“音美”,但同郭译相比,其“意美”也略显逊色。究其原因,这是受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表现力的影响,汉语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汉语发音响亮,语调铿锵,富于变化,具有音乐之美,这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达到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汉译还是英译,若想要再现原诗的含义与韵味,就必须深刻体会原诗所传递的情感,再结合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 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不仅要注重整体美,还不能忽视细节,将“三美”有机结合,达到形式、内容、韵律和意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Burnham,Scott. The Stillness of Time, the Fullness of Space: Four Settings of Goethes “Wandrers Nachtlied”[J].19th-Century Music,2017,40(3):189-200.

[2]丁志斌.诗歌翻译的美学取向[J].外国语文,2010,26(01):100-104.

[3] Schober Rita. Zu Goethes Wandrers Nachtlied: Ein Gedicht, seine Entstehung und seine Wandlung in anderen Sprachen[J].Zeitschrift für Germanistik,1987,8(3):261-274.

[4]许渊冲著.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咸立强.郭沫若与歌德的《流浪者的夜歌》[J].中国比较文学,2009(2):82-90.

注 释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53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55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58

4.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Goethes Werke. Vollst?ndige Ausgabe letzter Hand. Erster Band.[M] Stuttgart und Tübingen: J. G. Cotta'sche Buchhandlung.1827:99

5.郭沫若.沫若书信集[M].上海: 泰东图书局,1933:199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nderer%27s_Nightsong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德语系)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三美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