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君子之道的内涵本质

2019-06-14许建武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孟子本质内涵

许建武

摘要:孟子学说,在继承孔学、发扬孔学的基础上,以浩然之气整合心性,求天道、省本心、明性善,立足仁、义、礼、智“四端”,中和孝、悌、忠、信,推演天人合一,熔铸睿智圆通的圣哲思想,阐发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有道德要求、道德修养和道德准则三个方面。

关键词:孟子;君子之道;内涵;本质

“君子”这一范畴最早是与“小人”相对应的,它本来是贵族的称号,一方面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方面又具有男权色彩。当然,若从“君子”的起源来说,他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身养性的结果。所以,在春秋之际,随着社会各阶层分化的加剧,社会产生了一种纵向升降的动力,这使得“君子”阶层陷入了一种严重的身份危机之中,如何摆脱这种身份危机,如何重建“君子”形象,这便成了历史赋予给儒家的新的历史使命。

孔子在继承前人的“君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主体的道德和才能等品质为主要内涵的君子人格概念。孟子在继承孔子君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了其思想内涵,在《孟子》一书中,论及“君子”的有80余处,但孟子所谓“君子”比较宽泛,其基本内涵发展为以仁义为怀、以礼仪修身、讲信义、重德操、有为有守的人。无论是君是臣,还是仕与布衣之士,只要能以仁存心,以礼修身,以推行王道、教化群伦为己任,便是孟子所谓的“君子”。

由此可知,孟子的君子之道具有广泛的内涵,主要有道德要求、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个方面。

一、道德要求

孟子关于君子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心存道德。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以仁存心、以礼修身。君子以仁为怀,故能爱人;以礼修身,故能敬人。同时,孟子也指出:只有君子心存道德自觉心,居仁由义,才能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达道,处天下之正位。

不失善性。在孟子看来,君子就其本性而言,就是针对其拥有向善的可能性而言,君子高于众人之处,仅在于君子向善的道德信念和执善不放的善良意志高于众人。无论在通达逢时的人生顺境,还是在穷困潦倒的人生困境,都能按照良心本心的道德安身立命、奉身立世。

崇尚三乐。孟子认为的君子之乐是以亲情为乐,以无愧道义为乐,以传播文明为乐。同时,孟子又指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因这只是外王之乐、功利性之乐,而不是君子道德的自觉之乐。

忧道患德。孟子认为,君子虽然不为世俗之患而困扰,但不等于说君子就没有忧患,而君子之所忧是忧道之不立,君子之所患是患德之不全。

不做乡原。“乡原”是指那种四面讨好,八面玲珑,没有原则,凡事同流合污的“好好先生”,因此被孔孟斥为“德之贼”,即道德败类。

二、道德修养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先验可能,但作为君子之道,必须将这先验的善的可能转化为善的现实,即将善的人性提升为善的人格,这就是君子之道的人性升华,换言之,就是道德修养。这一道德修养主要有居仁由义、知言养气、反身求仁、无愧天人四个方面。

(一)居仁由义。仁义既为基础,也为核心,仁义是孟子道德人本主义学说中最核心思想,也是其君子之道的核心。在孟子看来,仁是性善的根本和出发点,义是判断性善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同时,孟子反复强调,仁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没有了仁,就失去了善,就没有了人道,也就没有了君子之道。

(二)知言养气。知言养气是居仁由义的修养原则,是孟子的一种自豪感,在他看来,君子之道要达到存心养性、居仁由义,就要达到一种自悟自愿和自觉自律。在孟子看来,知言是一种人生境界,养气是对心性和知言的人格升华,是一种“浩然之气”和“正义之气”。

(三)反身求仁。反身求仁是对心性、仁义和知言养气、善恶是非及达到程度的一种检验;也是心性、仁义和知言养气的自我反思,既是被反思的客体,也是自我反思的主体,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

(四)无愧天人。无愧天人以居仁由义为基础,以知言养气和反身求仁为自觉,既是君子之道一个贯穿始终的修身原则,也是成德立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君子之极品。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其中第二乐就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无愧天人。

三、道德准则

君子之道,将善的人性升华为善的人格,而作为一种先验之道和修身之道,它必将体现为道之所存的具体准则。在孟子看来,这种“道之所存”的具体准则主要有:立命之道、处世之道、教人之道、为政之道。

(一)立命之道

孟子所谓“立命”,主要是指“修身”之后的心之命、性之命、善之命、仁之命、义之命,以及天人合一的道之命。是存心养性、成德立人、无愧天人的先验固有之命,是人生的初始标准和原则,也是乐天知命的根本前提。

孟子对君子立命之道的具体形态又进行了分解。

第一形态:就是说人的口、目、耳、鼻和四肢的欲望,是性,即人之本能,但“命”却在限制它的满足程度,这是立命的基本形态。

第二种形态:就是说,仁、义、礼、智、圣的合于规范,是命,即人之本体,但“性”在善的先验基础上,却有多极发展的可能性,这是立命的主体形态。君子言性而不谓命,是孟子强调后天修身养性、成德立人观点的诠释。

第三种形态:这是在言命而不谓性,言性而不谓命的立命基础上,君子“行道”、“以道”以求“正命”,从而扩张立命之道的基本原则,这是立命的自我完善形态。

(二)处世之道

孟子对处世之道论述很多,首先,给人敲响了一个旷世警钟:“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既是对处世之道准则的最低要求,也是对处世之道的反向思维,为处世之道规定了一个禁区。其次,孟子通过多种论述,提出了十种处世原则:与人为善的原则、忠于职守的原则、反躬自问的原则、通变的原则、事亲守身的原则、清和中节的原则、符实的原则、以道为本的原则和功用相当的原则。

(三)教人之道

孟子认为,人的本质在于“道”,道的核心在于“仁”,仁的支撑在于“义”,而最终归结为道之本体,也就是说,在于“天”,在于“心”,在于“修”,在于“教”。作为君子,当人生修养达到先知先觉的境界时,教之道又成为其“存心养性”和“成德立人”的重要职责。

孟子认为,君子不仅要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发挥其治国安邦、管理社会的作用,也要以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发挥其启人向善的道德教化作用。孟子在论述教之道时,提出了自己关于教之道的基本原则:教人先正己的原则、当仁不让的原则、善教的原则、择人而教的原则、以矩教人的原则。

孟子的意思是说,教人之道就像工匠的绳墨和射箭的标准,不能因为学道之人达不到标准而降低。所以孟子又提出了学之道的两条原则:专心致志的原则、持之以恒的原则。孟子在论述了教人之道和学道的原则的同时,提出了教人之道的五种形式。即孟子所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四)为政之道

孟子认为,“为政”是君子之道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君子出仕为官必须走正道、行正事,二是君子为政应当德才兼备,三是君子为政当亲民、仁民,推行仁政于天下。孟子对君子为政之道也提出了三条原则,即“所就三,所去三”:一是“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二是“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三是“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参考文献:

[1]李振纲.孟子的智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第1版),

[2]陈洪海,冉万里.白话孟子[M].三秦出版社,2003,8(第2版).

[3]陈戍国.四书五经[M].岳麓出版社,1991,7(第1版).

[4]梁哲喜.孟子[M].黃山书社,2002,2(第1版).

[5]金良年.孟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第1版).

[6]方勇.孟子快读[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12(第1版).

[7]许登孝.孟子导读[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1(第1版).

[8]高专诚.孟子通说[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第1版).

[9]李幼蒸.仁学解释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第1版).

[10]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第1版).

猜你喜欢

孟子本质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回归本质
挖掘习题的内涵
童年的本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