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视角下的人物形象比较

2019-06-14刘艺璇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后殖民

刘艺璇

摘要:《紫颜色》与《最蓝的眼睛》是两位黑人女作家的作品,她们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黑人在后殖民文化影响下的生活状况。本文对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揭示与比较。

关键词:《紫颜色》;《最蓝的眼睛》;后殖民

《紫颜色》是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书中以西丽的口吻叙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与她们为反抗双重压迫所作出的努力。《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叙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和黑人在白人社会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歧视。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而言,虽生活在美国却仍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影响,被白人社会歧视、排挤,不能享受同等的权利,黑人女性遭受双重压迫,生存状况更是堪忧。本文将从后殖民理论批评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比较,旨在深刻揭示其中的后殖民理论观念。

一、家庭内部的人物

西丽/耐蒂的母亲是白人霸权与男权双重压迫下的受害者,因第一任丈夫被白人杀害而精神失常,后在精神不健全的情况下与只是贪图她前夫留下的财产的阿方索结了婚。精神的异常和身体的虚弱让她无法看顾孩子,也导致西丽蒙受继父侵犯。阿方索压迫妻子、侵犯继女并强迫她嫁人走入更大的不幸,这些都体现着对女性的压迫。西丽和耐蒂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也是女性被男权社会压抑的体现。

西丽被继父侵犯,孩子被强行带走,又被迫出嫁。艾伯特殴打西丽,认为妻子只是操持家务和宣泄欲望的工具,根本没有作为人的价值。直到西丽有了独立意识,抛弃了虐待她的丈夫,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才获得了自由。艾伯特经历了从开始视西丽如物品动辄虐待,到逐渐改变想法要和西丽成为真正平等夫妻的过程。前期专横可恶是事实,但思想转变后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哈波性格懦弱,因为父亲的专横干涉,差点不能娶已经怀孕的索菲亚。艾伯特作为家中的男性权威,不仅使妻子畏惧,同样也使孩子感到压抑。

科琳与塞缪尔牧师是对互相扶持、互相尊重的夫妻。科琳与丈夫同为传教士,受过教育,没有遭受过丈夫的压迫和传统的束缚。塞缪尔尊重女性,不仅是对妻女,对前来投奔的耐蒂也一样。这即是他思想进步性的体现,也是出于他从心底对女性地位的认同。亚当和奥莉维亚虽不是他们的亲生孩子,却依然得到了真切的关爱,对女儿也没有重男轻女剥夺其受教育的其权利。

哈波与索菲亚是自由恋爱的,可婚后哈波希望妻子唯命是从,甚至不惜诉诸暴力,索菲亚则因不愿屈服打了他。在产生感情之初他们是平等的,可根植于哈波脑中的男权思想破坏了原有的和谐。之后索菲亚不愿屈服于白人市长及夫人与之发生冲突,进了监狱。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反抗精神和平等意识是多么强烈,始终不屈服的个性卻也给她带来了不幸。随着狱中的苦熬和被迫当仆人,与市长一家的身份差距、与自己的家庭无法融合、与社会的脱节把她彻底边缘化了,她从一个斗士变成了屈从无声的他者。孩子们前期离开父亲,后期又缺了母亲,他们是男权思想和白人压迫的最大受害人。

波莉是白人文化入侵的受害者,白人的价值观念被内化在了她脑中。她幻想白人世界的美妙逐渐丧失了种族信仰和对身份的认同。乔利少年时本应美好的回忆因白人的强迫被毁,他却不敢对白人施加的侮辱发火。奴隶制虽已废除,白人的统治感和优越感却依旧压迫着黑人。佩科拉渴望像白人一样得到关爱,其他黑人对她相貌的恶意嘲讽、母亲对她的忽视和对白人雇主家女孩的关切、父亲的施暴等现实让佩科拉逐渐迷失了自己,更加认同白人的审美,渴求蓝色眼睛,最终走向了疯癫。佩科拉对白人文化极度认同,消亡了自我的存在,认为所有不幸都源于肤色。乔利对女儿的侵犯体现了黑人种族内部的压迫、乱伦和性暴力。乱伦曾普遍存在于黑人种族间,黑人女性面对的伤害还有可能是来自于亲人。

麦克迪亚夫妇在弗里达遭到房客猥亵后对其追打,在克劳迪娅生病后细致照顾,收留佩科拉,都体现出了这对夫妻的善良和正直。他们虽贫穷却没有抱怨,努力经营家庭,给女儿们完整的家庭和爱。他们不因肤色而觉得低人一等,这点深深影响了克劳迪娅。她不认为白人洋娃娃美丽,甚至非常讨厌它们,其实只是她没弄明白:不是洋娃娃美丽,而是黑人们认为白人形象美丽,白人的审美观念已被内化了。

在家庭内部,《紫颜色》着重刻画父权对黑人女性的压迫,《最蓝的眼睛》偏于刻画白人文化对黑人价值观的影响。即使摆脱了奴隶制,黑人也无法真正做到与白人平等,他们受到的歧视压迫并不比任何时候少。受到后殖民主义影响的他们因为不同形式的压迫而无法言语,无法捍卫属于自己的平等自由。

二、外部社会的人物

在《紫颜色》中黑人聚集在一起,进城才会遇到白人。白人不愿与黑人同住在一个区域,分隔居住地是歧视的体现。《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社区中有白人家庭,白人却始终带着优越感,甚至浅肤色的黑人也瞧不起普通黑人。如杰萝丹不允许儿子与“黑鬼”玩耍,只让他与“有色”人种一起;浅肤色的莫琳蔑视其他黑人。他们以黑人血统为耻,竭力回避这一身份,努力给自己“洗白”。佩科拉一家不是真的丑陋,也不是因为社会以白皮肤为审美标准,而是有像“主”一样的人给他们下了定义,这暗示了他们与奴隶历史之间的联系。他们代表的是黑人群体受到的歧视总和。西丽/耐蒂的生父因生意成功遭到白人妒忌而引来杀身之祸,白人可以成功富有,黑人却不能,变相残存的殖民思想是支配白人处死他的主要原因。索菲亚的穿着、表现引起了市长夫人的注意,她便要索菲亚当自己家的女佣,也是白人潜意识中觉得可以任意支配黑人的表现。

两相对比出的结果就是后殖民压迫盛行的表征,白人们高高在上,黑人则竭力否认种族身份。黑人在白人社会的价值及审美观念冲击下变得脆弱,忍受着“黑鬼”这样侮辱性的称谓,被白人社会歧视、抛弃。这两部作品都把家庭中的人物关系放大到了整个社会环境中,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了白人及其文化对黑人的压迫与侵害,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即对西方中心主义与父权中心主义的强烈批判。

奥林卡村先是被英国人强制修路,最后被完全占领,塞缪尔与耐蒂向英国教会和传教士协会反映也无济于事。非洲人的利益在教会看来是无足轻重的,不论非洲居民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只要涉及了欧洲人的利益,教会就不会予以帮助。非洲人看似落后,却有着自己的信仰,比起欧洲冷漠的教会,他们反而显得更有人情味。非洲与欧洲的冲突,既是利益冲突,也是白人深以为然的高人一等。他们认为黑人是白人的奴隶和附属品,需要任何东西时向黑人直接索取就好,不需解释,也无需征求意见。

三、结语

笔者关注他者形象被塑造的方式,并透过表层现象挖掘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客观地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受到的性暴力与父权压迫、男性受到的种族歧视、儿童在白人文化内化下受到的影响是极其相似的。我们可从中认识到后殖民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并对其生存状况有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艾丽斯·沃克(美).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2]耿玫.“他者”形象的巩固和颠覆——论《最蓝的眼睛》和《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焦立东.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2(28):258-262.

[4]莫里森(美).最蓝的眼睛[M].石琳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

[5]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6]修树新.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后殖民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解读象征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运用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
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小说多元化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