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红楼梦》的儿童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2019-06-14周静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人文性工具性

周静

摘要:《红楼梦》不仅是一本文学巨著,也是一本教育巨著。在等级森严的父权社会里,贾府的教育固然具有封建的烙印,如长辈在教育中的绝对权威性。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上,男生和女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虽然不一样,却具有相对的平等性。《红楼梦》中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对当代的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儿童教育应兼顾男生与女生,应具大人和儿童平等的观念,也应兼顾男孩和女孩。

关键词:《红楼梦》;儿童教育;教育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一、《红楼梦》中儿童教育的特点

《红楼梦》中的儿童教育,既有封建时代儿童教育的普通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一)《红楼梦》儿童教育体现的封建时代儿童教育的普通共性

特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会对儿童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教育也就有了特定时代的普遍烙印。《红楼梦》儿童教育的特点也因为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具有该时代儿童教育的共同性与普遍性。

1.长辈在教育中的绝对权威性

在父权宗族社会,长辈处于家庭的绝对统治地位,同样在《红楼梦》儿童教育中长辈有绝对的权威性。例如宝玉和贾政这对“老鼠”孩子和“猫”父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撞了一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看时,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早不觉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1)这是宝玉遇到贾政时的条件反射反应。活泼淘气的宝玉,一见贾政便胆战心惊。“贾政喘吁吁直挺挺的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连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绳捆上!把門都关上!有人传信到里头去,立刻打死!众小厮们只得齐声答应着,有几个来找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2)这也体现了贾家长辈在儿童教育中的绝对权威。

这种权威性最大的特征便是打骂,上文提到贾赦对他孩子一顿恶打。其实在《红楼梦》中,这样的教育方式数不胜数。赖嬷嬷为了庆祝孙子外出做官,请凤姐、李纨等人随贾母到她家作客,就在凤姐住处教育了宝玉,还提及了宝玉的爷爷对贾政和贾赦的殴打。赵姨娘对贾怀不是打就是骂,在探春协助管理家务时,对探春也是冷眼嘲讽、侮辱挖苦。更有甚者贾珍,在贾府道观,居然命令仆人向贾蓉吐唾沫。

长辈在教育中的固然具有绝对权威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隔代教育带来的特殊教育特点。《红楼梦》有一种我们生活中也常见的现象,叫隔辈亲,就是祖父祖母或者是爷爷奶奶会格外疼爱孙子孙女。这就对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儿童跟着不太严格的老人,在轻松愉悦的情境里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但老人对子孙辈的疼爱往往会成为溺爱,这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贾母对贾宝玉就是一种溺爱,当家政对贾宝玉进行教育时,贾母往往会宠着、偏袒着贾宝玉,贾母的这种溺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贾宝玉“混世魔王”的性格。

2.性别教育的差异性

男权社会中,社会和生活的重心都是围绕男人展开。在教育方面,更是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贾家的儿童教育自然都在男性儿童身上。例如贾家的私塾,多是男生。贾家儿童教育的性别差异性还体现在学习内容上,男孩偏重于科举考试和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女孩学习更多的是针线女工和文字娱乐。贾珍在为贾敬服丧期间,就以学习六艺为名聚赌,结果就可以瞒天过海,贾政和贾赦也派宝玉和贾琏兄弟等人去宁府习武。

宝钗在看到黛玉偷看《牡丹亭》和《西厢记》后,宝钗对黛玉说:“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份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份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至于你我……既认得了字,不过间歇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的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名誉”。宝钗说的就是贾家儿童教育的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

(二)《红楼梦》儿童教育的特殊性

由于贾府特殊的社会地位,特别是贾母对孙辈教育的干预,贾府中儿童教育既有其时代儿童教育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

1.男女教育的平等性

贾家儿童教育存在性别差异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平等性。曹雪芹用这可贵的平等性表达其一些改革教育的思想。林如海将黛玉当成男孩子抚养,给她找家庭教师,培养了她的“咏絮之才”。薛宝钗德才兼备,她受过很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在她父亲过世之前,她备受宠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红楼梦》卷四中“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3)

男权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男生在受教育方面比女生占有极大的优势。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红楼梦》中名门望族之后,丰厚的经济条件为这种男女教育的平等性提供了物质保障。加之名门望族十分注重女子的个人修养,这与男子的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很不相同。女子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注重对女子本身的修养和审美提高,进而影响后代。

总之,《红楼梦》中的儿童教育在性别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性。这不仅是作者曹雪芹对“人”本身的追寻,也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启发。

2.教育的自由与放纵

在等级森严的贵族大家庭,儿童所受的教育应该也是严格的,但是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儿童教育一定程度上是自由放纵的。此以贾宝玉为例进行分析。

卷三十三中金钏投井自杀,贾环诬陷贾宝玉,对贾政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4)如此这般,贾政气得面如金纸,于是对贾宝玉数罪并罚,将贾宝玉打得不成样子。在百善孝为先的时代,贾政十分尊敬贾母。当贾母知道贾政把她的宝贝孙子打成这般模样时,对贾政等人是狠狠地呵斥了一番了,还威胁贾政,在打死贾宝玉前先打死她。虽然贾母的也知道贾政处罚贾宝玉的原因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当她面对贾宝玉被打成这般重时,她也是顾不得了,不问过程,只求结果,那就是宝玉平安。

贾母和王夫人对贾宝玉的儿童教育具有溺爱的特点,这就导致了贾宝玉接受的儿童教育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

二、《红楼梦》中儿童教育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儿童教育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成功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失败之处,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一)儿童教育应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教育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儿童教育而言,不仅要重视儿童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贾家上一辈人要求子孙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儿童教育的目标就是在科举考试中夺魁,光宗耀祖。这样的儿童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功利性太强,只看到了儿童教育的工具性,看不到其人文性,忽视了儿童教育“陶冶情操”和“修善性格审美”的人文性。当今时代,要求儿童教育要时刻铭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适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儿童教育应树立大人与儿童的平等观

在《红楼梦》中,大人在儿童教育中是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打骂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方式,儿童没有表达自我的权利和自由。现当代教育观认为,家长、教师(大人)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处于指导和引导的地位,但绝非是绝对权威的地位,大人不能剥夺儿童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和自我表達的权利。例如,在学校中,学校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帮助儿童在教育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家庭中,家庭教育也要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多给儿童表达的机会,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想法,切莫盲目地强迫孩子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如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身心健康,毫无休止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儿童教育只有应树立大人与儿童的平等观,才能培养儿童完善的人格、才能帮助提高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儿童教育应兼顾男孩和女孩

《红楼梦》中儿童教育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和女生的教育方式不用、教育内容不同、要求不同和教育的目标都不相同。但是现当代儿童教育强调兼顾男孩和女孩,绝对不能存在着重男轻女这样的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不再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思想观念,女孩的教育内容也不应该只是学习女红和三从四德,现当代的儿童教育目标也不再是女孩就是乖巧懂事和为以后相夫教子做准备,而是和男生一样平等地进去学校接受教育,进而提高个人的全面素质。

三、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红楼梦》儿童教育的特点:长辈在教育中的绝对权威性、性别教育的差异性和男女教育的平等性等。进而获得其现实意义:教育应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应树立大人与儿童的平等观和应兼顾男孩和女孩。

注释: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16:44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16:447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16:7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16:44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4]周洪宇.红楼梦的教育世界[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5]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东方出版社,2005.

[6]刘心武.红楼拾珠[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