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穿插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19-06-14黄志华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课堂穿插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穿插艺术需要立足文本,不露痕迹,张弛有度,画龙点睛,从而使课堂穿插艺术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穿插艺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88-02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配合教学的需要,教师会暂时中断教学内容,切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学)内容,这种教学策略就是课堂穿插。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和广泛应用。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穿插出现了被滥用和误用的情况,如有的为了使用课堂穿插,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的生硬突兀地使用课堂穿插,破坏了课堂教学进程的和谐与自然。毫无疑问,课堂穿插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因此,在运用课堂穿插时,一定要立足于文本,以文本为核心,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文本。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不露痕迹巧穿插,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运用有效的课前穿插,能够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文中孔子的名字学生虽然都听说过,但不一定熟悉。因为学生对孔子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对课文内容也就没有强烈的阅读欲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想到了运用课堂穿插艺术促进学生先产生了解孔子的欲望,再带着好奇心探究课文内容。对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也是我的师傅,你想知道他是谁吗?在学生疑惑之际,笔者向学生出示孔子的画像,并向学生解释孔子的名称来历:请大家注意,这个“子”念第三声,在古代,这个“子”字表示对有学问的男人的一种尊称。这样,学生对孔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纠正了部分学生对“孔子”二字的错误认读。在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笔者再穿插资料袋的一段内容:孔子到底是谁呢?这个资料袋里有一些关于孔子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看完之后,相信你对孔子会有所了解。在学生看完穿插的内容后,笔者又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学习,谈一谈对孔子的了解。紧接着,笔者追问学生:孔子在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知识渊博的老师了,他为什么还要不远万里去拜师呢?我们一起读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的探究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有学生提出:孔子为什么被称为“万世之师”?也有学生提出:孔子拜师经历过哪些挫折?还有学生提出:孔子拜师的结果会怎么样呢?可见,在课堂上穿插了这段资料之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踊跃提问,并且能够带着思考进入文本学习,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拿捏深浅巧穿插,丰富文本感受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片面,在学习课文时,他们对于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品读文本内涵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拿捏穿插内容的深浅程度,插入适当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文本之外的知识背景,丰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受。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时,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学生很难体会诗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这是笔者在进行课堂穿插时思考的问题。在课前预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理解文中的第五、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紧紧抓住这个教学难点,针对这两句诗词中的关键字眼“暖”和“寒”进行课堂穿插。首先,给学生穿插讲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听完故事之后思考,认识到红军巧渡金沙江,没有花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就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胜利。这时候红军的内心非常激动和高兴,金沙江水拍打着岩石,战士的心里边是暖暖的,从中学生理解了诗句中的“暖”字的含义。但是,为什么要用“寒”字描写铁索桥呢?笔者穿插了一段英勇的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场景感受一下泸定桥下的滚滚江水,体会当时的艰难险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走在铁索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铁索不停地晃荡,这时候心里是发寒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借助这段视频,学生感受到了铁锁的阴冷和森寒,寒光闪闪,甚至有学生说产生了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惧感。通过对比“暖”和“寒”,学生对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上述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大量的视频内容穿插其中,而是拿捏深浅,巧妙引入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图片,这些视频虽然较短,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领悟诗句的深刻内涵,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举一反三巧穿插,课内拓展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拓展提升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在课堂中有效穿插一些话题,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进一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探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又能巧妙地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穿插艺术,及时穿插能够有机融合课内外的阅读素材,使学生既能举一反三地理解课文,又能通过课外阅读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描写了敬爱的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发出了周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辛苦工作到深夜的感叹。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也不会对教师介绍的课外拓展读物感兴趣。为此,筆者运用问题导入话题:为什么作者说周总理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呢?随即穿插一个课件,呈现周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和生活片段镜头。在悲凉的音乐声中,笔者向学生深情讲述周总理的最后一段生活日程:1972年,确诊患癌;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治疗;1974年底,做完大手术坐飞机到长沙汇报工作;1975年1月13日,主持召开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2月31日,第一次说出了“累”这个字;1976年1月8日上午9:57分,心脏停止了跳动……学生看到这里,心里是满满的感动,这时,笔者再顺势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作者为什么要写一夜的工作,而不是直接写周总理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呢?请大家课后阅读《开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总理生涯》《周恩来的最后十年:一位保健医生的回忆》《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等,从正面或侧面感受周总理的辛苦,以及周总理为新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教师借助课堂穿插举一反三,不但打通了课内外阅读的通道,而且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内心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穿插看似无心插柳,却能够起“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以及打通课内和课外阅读通道,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简介:黄志华(1978—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2014年被评为“八桂优秀教师”,2016年被评为“兴业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018年荣获玉林市基础教育研究先进个人称号,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