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度优化学习材料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019-06-14谭丽兰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课堂教学

谭丽兰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度优化学习材料的策略,即通过精简和整合优选,从情境材料、探究材料、培训材料、补充材料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重新组合学习材料,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习材料 整合优化 课堂教学 提升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78-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学习材料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要素。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丰富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呢?笔者认为,教师要适度优化学习材料,通过简化、精选、设计和取舍,帮助学生整合一组或几组学习材料,进而展开探究,从中发现数学规律,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一、优化情境材料,保障思维专注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思维呈现“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特征,基于这一特点,教材设计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解决富有童趣的情境问题,体验思维创新的乐趣。事实上,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运用较为普遍,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要创设一个情境,导致学生思维不连贯,注意力涣散,思维无法保持。有基于此,教师可以对问题情境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对问题情境进行串联,贯穿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下,分层次解决数学问题,由此保持思维的专注性。

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笔者结合教材中的情境,经过简化精炼,创设了一个整合式的问题情境,将小跳一家的生活串联起来,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如图一所示)。

这幅情境图清清楚楚地呈现了四个阶段的有序推进进程:第一个阶段,以爸爸体重、小跳体内水分重量作为情境要素(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求爸爸体内水分的重量,要用乘法解答,求小跳的体重需用除法来解答。进入第二个阶段(如图2所示),这个阶段是以小跳和妈妈体重作为情境要素,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第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是以爸爸和妈妈的身高作为情境要素,把用分数乘法和用分数除法两种解决问题方法混在一起,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个阶段是以小跳一家三口跳绳作为情境要素(如图4所示),带领学生巩固复习了前三个阶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考量,锤炼思维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四个阶段中,学生在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中逐步深入,一步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学生在逐步深入的问题情境中分层探索,思维保持专注性,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二、优化探究材料,完善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由于思维的原因,往往需要借助合适的探究材料才能够形成概念和定律的结构性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盘考虑同一个单元里的课时内容,优化学习材料,设计出具有整合性的探究材料,通过多维度、多方视域的逐层探究,将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落实在比较少的探究材料中,实现探究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带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这一内容时,笔者整合了教材中的学习材料,优化设计出一组探究材料,将其串联在整节课中(如图二所示)。

这一组学习材料一共使用了三次,具有结构延续性。第一次是在学习“体积”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概念,此时呈现这组材料,学生采用相应的策略比较体积大小: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为一号纸盒的体积最大,通过数小包纸巾的数量,对两包纸巾的体积大小有了比较;结合土豆和鸡蛋的特点,想出了用排水法来比较体积的大小。这组材料的呈现,让学生对体积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并积累了“根据物体的特点,选择合理策略”的测量体积经验。接下来,学习“容积”时笔者再次使用了这组材料。学生通过消化所学知识,认识到纸巾、鸡蛋和土豆是实心的,所以只有体积没有容积。空心的只有纸盒,所以纸盒有容积。于是,学生结合容积和体积的知识进行比较,最终顺利发现纸盒的容积和体积差别就在于纸板的厚度。在课堂结尾要沟通容积和体积的思维逻辑时,笔者第三次使用了这一组材料:依次呈现一些小纸盒,塞进①号纸盒中,接着又拿出一些大纸盒套在①号纸盒外面,让学生分析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据此判断容积和体积的变化。

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借助一组整合优化的探究材料,将丰富的教学内容浓缩在较少的学习材料中,不但节省资源,将学习材料反复利用,对体积容积有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进行多维挖掘,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成本,既保证了知识目标的深度达成,又实现了课堂知识结构的完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优化练习材料,增强思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教师往往会陷入“出题→做题→讲题”的封闭套路中,导致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对练习材料进行适当优化,将多个训练目标整合在同一个学习材料中,设计适当的情节变化和问题转型,增强问题的思辨性,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实现思维的升华。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复习》时,笔者基于情节变换,将一组练习巧妙整合,设计了一组多变的题组练习材料。笔者先給学生呈现一个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思考:如果用角铁制作这个长方体模型,需要多长的角铁?之后,笔者对这个学习材料进行了5次变化,将这个长方体分别变身为包装箱、玻璃鱼缸和通风管。变身为包装箱,就让学生解决:制作包装箱需要多少硬纸板?变身通风管,就让学生解决:制作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变身玻璃鱼缸,就让学生解决:制作鱼缸需要多少玻璃?紧接着根据玻璃鱼缸这个变身设计,继续引导学生解决:如果鱼缸的水面高度为3分米,往鱼缸放入一座假山,水面上升到了3.2分米,假山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鱼缸能装多少水?通过富有情节变化的问题设置,学生的思考也变得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每当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就为下一个问题提供了隐形的陷阱,这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思辨性。通过这种具有思辨性的练习材料,让学生在练习的变与不变中完善认知,大大增强思辨意识,思维获得历练和提升。

四、优化补充材料,凸显多元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承载着课程的教学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尊重教材学习材料的基础上,优化整合,设计更接地气的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完善新知,发展多元思维。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笔者巧妙整合了学生熟悉的科学课相关材料,给学生提供了优化后的补充材料(如图三所示)。

在这组补充材料中,笔者分别以蚕宝宝身体长度变化,凤仙花的高度变化,我们的身高体重变化以及冰块融化的温度变化为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相关科学知识,关注变化中的动态数据,引发学生用统计图来进行探究的认知需求。紧接着,笔者以学生关注的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作为例子,引出折线统计图,带领学生研读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接下来,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蚕宝宝身体长度变化中的数据信息,采用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来呈现,培养学生的制图技能,并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统计图的不同特征。

教师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多元的补充材料,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材料中展开探究,一方面既能够唤醒旧有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将所学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凸显思维的多元化。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进行优化整合,使之适应学生的思维,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立足学习材料的优化整合,简化、精炼所用材料,设计具有一体性、结构性、变化性、多元性的学习材料,一定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品质提升,让课堂教学充满思维含量。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课堂教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材料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策略探讨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