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酷环境下人性的拷问

2019-06-13唐蓉青

艺海 2019年4期
关键词:情感需求生理需求

唐蓉青

〔摘 要〕由英国小说家萨拉·曼特兰小说《真实的北方》改编的影片《遥远的北方》讲述了生活在北极严酷环境下、物资严重匮乏的女子因为一个男人而杀死养女的故事,凸显人性中的“本我”。“活下来”是第一要务,“吃饱穿暖”是安全的需求,最后才是情感的满足。

〔关键词〕本我;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

影片《遥远的北方》讲述了一名生活在北极冰天雪地、环境严酷恶劣、物资严重匮乏条件下的女子,因为一个男人而杀死养女的故事。它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萨拉·曼特兰的短篇小说《真实的北方》,由阿斯弗·卡帕迪尔执导,杨紫琼、杨雅慧、肖恩·宾主演,于2007年8月30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 如果身处极端环境,生存、安全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一个人,他如何选择行动,就会充分显露出人的自然属性一面,即弗洛伊德人格中的“本我”,也就是弗氏所称的“人的非理性、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动能。

一、生存,严酷环境下的第一需求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其中,生理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活着是每个人存在于世的第一要务。正如鲁迅所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

在遥远的北极,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严寒、饥饿、疾病、战争……什么都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小说原作题为《真实的北方》(收录到由伦敦Maria出版社为萨拉·曼特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真实的北方》),副标题为“遥远的北方和其他黑暗的传言”,这篇只有7页的小说讲述的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两个女人中一个“年轻貌美”,另一个“又老又丑”,他们生活在“遥远的北方,在冰山之中、永夜之岛”,可见其生存环境的严酷。正如演员杨紫琼所说的,那里的人“每天他们都面对生死,一场暴风雪可能就毁灭一切”,“在我为这部影片接受训练时,经历了难耐的寒冷和空虚,那让你的心灵沉寂”,“很多人说,那个地方会让人变得忧郁,像你一天24小时都见不到阳光,这很难想象。你可能之前感受过黑暗,但那只是灯灭了你走出去就能看到光亮,但是在那里你没有选择,在那里哪儿都是黑的,所以他们的感受对外人来讲是很难想象”。严酷的环境造就了人物坚毅、冷漠、孤寂甚至残忍的性格。

在这部片子的片头,塞娃(杨紫琼饰)抱起雪橇狗,轻轻地抚摸、拍打,犹如手中抱着的是自己的心爱的儿女;然而,她一刀下去杀死了雪橇犬,没有犹豫,表现出的也不是凶恶,而是平静、坚定,仿佛这一切非常自然。这个镜头具有极强的暗示作用,也是全片的一个基调:为了活着,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塞娃杀死雪橇犬,是为了充饥,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也是为了让柔弱的养女安佳(杨雅慧饰)活下去。

人性是什么?就是在威胁自己生存的情况下,活下去成为第一要务,其他的一切行为,都要服务于这一要务。所谓人性,就是活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第一层次需求,是生理上的需要;它包括水、食物、呼吸、睡眠、生理平衡等,这些需求中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个体的生理机制就无法正常运转,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在遥远的北极,部落里新生女婴塞娃被预言将给她最亲近的人带来伤害;塞娃成年后,她和一个青年猎人相爱。但不久,猎人一家被迷路的士兵残忍杀害,塞娃也被强奸。她怀抱唯一幸存的弃婴安佳,逃离到更远的北极。她和安佳相依为命,形同母女。在遥远的北极冰天雪地之下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为了活着,她们建了简陋的居所抵御严寒,捕获野外动物作为抵抗饥饿的食物。生活让她变得坚强、冷静。

如果没有在冰上救回那个奄奄一息的男人洛基(肖恩·宾饰),感受他带来的外面世界的气息,她们母女的生活也就应该日复一日,直至终老。因为,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获取食物生存下去,其它什么的都不重要。當一个人的意识被饥饿所占据,他所有的意识、行为都被用来像动物一样觅食。只有最基本的需求满足之后,其他的需要才成为新的激励因素,才会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求。

二、安全需求源自人的本能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塞娃的爱人在战争中被残杀,自己也在战争中被军人强奸,使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被那些军人强奸犯押着带路的途中,求生的本能让她迸发出了极强的智慧,她巧妙藏下了工具,偷偷剪断了绳索,设计将那些暴徒推至深渊。安全的需求,本质上是生存需求的自然延续,而不是一个分割体。它其中既包含求生的原始动力,包括了性,自然也少不了情感的渗入。

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是她在冰上救回男人洛基之后她们生活的变化。从小与世隔绝的女儿安佳天性单纯,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当身边出现这个男人之后,她立刻被深深地吸引,并大胆追求这个男人。这个男子开始是与母亲暧昧,后又与女儿确定恋爱关系。这个时刻,母亲的心理是复杂的,她对这个男人有所心动,但面对女儿的追求,她只好选择放弃,每当男人和女儿在帐篷里亲热时,母亲都会默默走出帐篷,独自站在茫茫冰雪的夜色里。如果没有女儿最后跟她摊牌,他们要选择离开她,并分走一半的谋生食物与工具,母亲或许不会做出最后那个骇人听闻的决定。面对女儿的义无反顾,母亲在男人外出之后,像往常一样在帐篷里给女儿梳头,并给女儿编了一条又粗又大的辫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母亲就是用这根辫子紧紧地勒死了女儿,就像影片的开头杀死雪橇犬一样没有犹豫,干净利落。深究下去,母亲为什么会有这种极端的行为而没有丝毫的不自然与愧疚?那是因为,女儿和那个男人的离开,给她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既有物质上的,又有心理上的。

从物质层面上看,他们离开将分走了一半的谋生物资,而且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一个人生存(以后母亲将一个人面对严酷的环境)与群体生存(她与女儿及那个男人一起生活)相比,难度系数会成几何级数增加。从精神层面上看,他们的离开是对她精神上的严重打击与极端摧毁。在这个平静、广袤、严寒的地方,生存是最大的问题,但她以前也是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虽有难度,但也能度过。而最侵蚀人心灵的,是孤独和寂寞。因此,当母亲即将失去爱人和女儿的时候,意味着她将一个人面对暗无天日的漫漫长夜,面对孤独与寂寞,也就意味着将失去所有的希望和幸福。她的心理一旦崩溃,就可能做出在常态下不可理喻的事情,最后的毁灭也便可以理解了。所以,分析母亲看似疯狂的行为背后,本质上是对自身安全需求的本能抵制与反抗。

三、情感需求既具自然性,亦有社会性

弗洛伊德在谈到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时说,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本能和欲望,这里面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便是所谓libido,它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的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影片的结尾,母亲用猎刀剥下了女儿的面皮,贴在自己的脸上。男人回来后,以为是女儿躺在床上等待他。他们在黑暗中做爱,母亲迸发了压抑许久的性欲与爱欲。但在朦朦胧胧之中,男人感到了异样,他仿佛同时看到了母亲的脸和女儿的脸。发现真相后,他惊骇万分,发出凄厉的嚎叫,光着屁股冲出了帐篷,走向了茫茫雪原。等待他的,可以想见,只有唯一的一条路:死亡。

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母亲心理的变态反应。其实,母亲的心理与行为是复杂的。它既有本能的一面,即母亲性压抑已久,她对男人的极度渴求导致了她疯狂的行为,这是属于马斯洛第一层次需求的范畴,又有对自身安全的本能防卫,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这是属于第二层次需求的范围,还有人性独立性的一面:个性、私有独占性(对爱、对sex)、私心(自我意识)等等,这是属于第三层次范畴,即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笔者以为,最后母亲疯狂的行为,更多的应是情感因素所导致。对异性情感的渴望,对因女儿与男人离去所带来的孤独与寂寞,对女儿年轻漂亮、对异性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嫉妒,对被分去了抵挡严寒的食物而诱发的对自身生存的恐惧,对女儿与男人离开后不确定的未来的担忧……严酷生存环境下,曾经发生人吃人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影片中母亲最后的行为了。

影片运用了十分强烈的对比的手法。一是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严酷的生存环境、人性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拍摄真实的北极风光是难得一见的,广袤无垠,白雪皑皑,简直美不胜收,这种景色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恐怕一生都难得一见。与这样优美的景色相对映的,是生存环境之艰难。天气严寒,终日不见阳光,没有物产,没有能避风的居所,只有简陋低矮的帐篷,靠捕获野外动物为食。环境之艰苦让参与拍摄的演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拍摄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拍片以外的其它时间全部生活在船上,只有拍片时才上陆地。主演杨紫琼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瘦了近三斤,她回忆说,“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电话。我们在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拍摄,非常艰难。”而对于长久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生存之艰辛可想而知。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形成对比的,是人殘酷无情的一面。在这里,杀戮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为了生存,没有食物时,她就走出帐篷,在自家一群狗中随便找出一条,把它带到身旁,在其他狗惊恐的目光中,她温柔地抚摩着它,然后一刀杀了它。环境造就的人性之冷酷可见一斑。二是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整个影片对白极少,多数时候周围都是安静的,只有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在影片中大大地省略人物的语言,来突出北极严寒中的静默。与之相对应的,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环境发出的各种声音,例如,北极的呼呼的风声,人物摇桨声、脚步声,动物的嘶吼声,刀子切割肉体(影片开场母亲在雪地里杀死一只雪橇犬,母亲与男人在冰面上捕猎到的一头海豹,把它切成巨大的肉块,最后母亲剥掉女儿的头皮)的声音。这些声音在静谧环境中,显得异常清晰,反衬出一种强烈的动感,这也是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所在。

影片还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当有一天女儿突然说要和男人离开她组建自己家的时候,母亲为女儿梳头,温柔地抚摩女儿的头发为她梳辫子,然后毫不犹豫地用女儿的头发勒死了她(与影片开头杀狗情节相呼应);并把女儿的脸皮割下来戴在自己的脸上,穿上女儿的衣服,躺在床上等着男人归来……看到这里,观众心中会充满疑问,难道割下来的脸皮没有流血吗?女儿的脸皮能完好自然地敷到自己的脸上吗?在与男人疯狂做爱的过程中,男人一开始难道没有察觉到她是换了脸皮的母亲而非自己爱着的女儿吗?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影片结尾的超现实手法色彩浓厚。超现实主义文学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真实,其作品追求奇特的艺术效果,充满出人意料的结局,想象丰富新颖。母亲与男子做爱的情节,更多的是母亲精神上的渴求而非现实的实现,所以才会出现明显有悖于常理的事情(把女儿的脸皮割下来戴在自己的脸上而男人未发现)。

综观整部影片,它所讲述的,是人的求生与杀戮。北极静谧环境下的各种声音,是一种死亡的声音。男子发觉是母亲而非女儿后,一丝不挂地逃出帐篷在冰天雪地里奔跑,暗示的也是一种死亡。影片的内容,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存抑或死亡”。它通过自然与人、母与女、男与女等,拷问了极端环境下的人性。

(责任编辑:龚洁薇)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徐胤,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陈炳权、高文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

[4]鲁迅.彷徨〔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情感需求生理需求
高原建筑工人生理需求的特征分析
城镇离退休老人社区养老的需求及对策分析
挖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让学生乐学数学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探究传统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以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