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戏:灯影绘梦,百味人生

2019-06-12洪柳

求学·素材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偶皮影戏皮影

洪柳

民间戏曲是中国传统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皮影戏则是其中饶有特色的一种。光影之间,曲调婉转,牵动着旧时光里的记忆与情愫。

关于它的起源,《汉书》中有一段凄美而浪漫的记载。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于是延请方士做法,想要与李夫人的魂魄相见。道士“夜张灯烛,设帷帐”,汉武帝透过帷幕,隐约看到了李夫人的身影,却无法看得真切。于是惆怅地写下了诗句:“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据说,方士其实是用棉帛裁成了李夫人的模样,再涂上色彩,达成了“招魂”的效果。

当然,故事终归是故事,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皮影戏就开始形成。不过,这个传说本身与皮影戏那份虚实结合、如梦如幻的美非常契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空间。在电影尚未发明的时代,皮影戏这项艺术已经利用光影之美,为人们描绘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也成为中国传统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绘影

与一般的传统戏曲不同,皮影戏并非由演员粉墨登场、直接演绎。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的后面,一边操纵着皮影做成的人偶,一边以唱腔、念白来为人物“配音”。观众看不到艺人,只能看到幕布后面的皮影人偶。因此,皮影戏的演出效果和视觉体验,与皮影人偶的精致、细腻程度直接相关。

皮影的制作往往十分考究,如今流传下来的皮影,都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制作皮影时,传统工匠会采用牛皮、驴皮、马皮、骡皮等原材料,其中以牛皮最为常见。在选择原料方面,不同地域也存在差异。

对于皮影的制作,宋人笔记《梦粱录·百戏伎艺》中已有记载:“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可见,“影戏”最初是采用剪纸工艺,而且以素色为主,经过能工巧匠们的实验,才逐步形成了使用兽皮的传统,工艺趋于复杂,并在代代相传中固定了下来,从而演变为现在我们熟知的“皮影戏”。

富有经验的匠人们会精挑细选,找出最适合制作皮影的皮料,然后将皮上的毛、血痕等杂物去除,加以打磨,经过药物的特殊处理,做出半透明状的皮革,再涂上桐油,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

传统戏曲重视演员的身段,皮影戏虽然不是真人演出,但剧中人物的动作也务求灵活、传神。因此,皮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偶,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人物的头部、躯干、四肢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演员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来灵活操纵,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与动作传情达意。

因此,在皮影的制作过程中,匠人会针对人偶的每个部位进行绘制和精雕细刻。绘制时,匠人们会依据世代相传的“样谱”,并根据绘制需要,选择不同成色的皮料。一般来说,较薄、较通透的皮料,会用在人物的头部、胸部、腹部;较厚、较暗的则用在腿部,增加稳定性,也很好地照顾到了整体的美观。选好皮料后,就将样谱上的图案细细绘制在皮料上,准备进行雕刻。

雕刻一般使用阳刻,风格清新明快,有时也会使用阴刻,展示出不同的情调。皮影的图案都十分考究,尤其是人物衣服的纹样,忠实地还原出了传统服饰的精致风格。女性人物的服饰,多采用花草、凤凰、云纹等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海水纹等,各具特色。皮影雕刻工艺复杂,匠人一般需要准备十余把甚至三十多把不同的刻刀。较为平直的纹样,适合使用平刀,曲折、复杂的纹样,则更适合使用斜刀。每种刻刀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刀法,以增强皮影作品的表现力。雕刻皮影时,先后次序也非常重要,比如匠人们就根据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出了雕刻服饰花纹的心法口诀:“-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

之后,匠人们会使用各色颜料,给皮影添加绚丽的色彩,绘制成皮影人物的每一部分。熟能生巧,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配色时会加入自己的审美意趣,让色彩搭配相得益彰,浓淡点染引人入胜。敷色完成之后,要进行发汗脱水,让颜料渗入皮料中,加以固定。这时,匠人们会用60~70摄氏度的高温,对皮料进行加热。正确地控制温度,是脱水工序成败的关键。脱水之后的皮料不容易褪色,也不会变形,可以保存很久。做完脱水处理,匠人们会将皮影人物的各个部件进行缀结,细心地连缀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并安装连接杆,以便表演时进行操纵。皮影人物通常包括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共有十一个部件。如何将所有部件组装起来,并兼顾美感和表演操作需要,是对匠人技术的又一场考验。

一个精致的皮影人物,需要匠人投注许多心血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但也正是这复杂考究的工艺流程,才让皮影成了令人叹服的艺术品,也让皮影戏魅力永存。

演绎

皮影戏有“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之称,剧目涵盖范围广,表演形式灵活,广受大众喜爱。传统民间所喜爱的历史演义、神话传说、才子佳人、侠义故事等,都在皮影戏的表演范畴中。皮影戏分为单本戏、折子戏等,可以演绎简短的故事,也能够驾驭复杂的剧情。在皮影戏中,同样包括生、旦、净、丑等行当,可谓五脏俱全。我们熟知的《白蛇传》《西厢记》《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同样是非常受欢迎的皮影戏传统剧目。

相对其他戏曲形式,皮影戏需要的场地空间较小,对演出条件要求较低,艺人只要有一方白色幕布和一处容身之地,即可随时随地进行表演。一个皮影戏班的所有“家当”,只要两只木箱就可以装下。换句话说,皮影戏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剧种,也最容易被寻常百姓欣赏、参与。

皮影戏演出前,需要先支起一座长条的案几作为“舞台”,再准备一块1米见方的白色纱布或白纸架在上面,功能如同现在的电影幕布。艺人会操纵着皮影人物,紧贴幕布进行各种活动,同时配以唱腔、音乐,共同配合,演绎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其他戏曲中,一位演员只需要演绎一个角色,而一位皮影艺人却要控制3到4个皮影人物的动作,并配以相应的唱腔,因此手指必须非常灵活,声线也得转换自如。

相比其他戏曲,皮影戏的表现力更好,真人演员难以演绎的空中飞翔、变化、灵魂出窍等故事情节,皮影人物都能够很好地呈现,人物“上场”“下场”也非常方便。一些大的场面,比如洪水、地震、闪电雷雨等,皮影戏同样比一般的戏曲更擅长表达。不过,皮影戲也有自身的局限,因为表演时依靠投影,呈现方式是二维平面化的,因此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景物不能产生重叠,否则便会影响观众的视线,失去美感。

作为一种流传甚广的剧种,皮影戏也结合了各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唱腔。在皮影戏的曲调中,我们可以听到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的韵律,感受到不同地域民俗的特色。华县、泰安、海宁、冀南、唐山、陆丰等,都是皮影戏较为盛行的地方。

皮影戏的魅力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元代以后,蒙古大军四处开疆拓土,而军中总有皮影艺人跟随,皮影戏也就随之流传到了国外。18世纪时,有法国传教士将皮影戏介绍给法国人,之后又被改造,形成了“法兰西灯影”。明清两代,皮影戏在民间更为盛行,明代人这样形容皮影戏表演的热闹场景:“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可见,皮影戏已经成为民间娱乐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种生动、活泼、质朴又不失精致考究的剧种,皮影戏的发展纵横千年,几经盛衰和改革。如今,人们观看皮影戏,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剧情,更多是欣赏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皮影戏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影匠人的高妙手艺,可以看到皮影艺人炉火纯青的技艺,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怀旧气息。

灯影如梦,人生百味,都在一出简简单单的皮影戏中。

猜你喜欢

人偶皮影戏皮影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大戏—一泄密》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