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圣母院失火

2019-06-12张倩雨

求学·素材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强盗雨果

张倩雨

“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

——维克多·雨果

<双赢>    作家与建筑的相互成全

在那些建筑物外表不可思议的千变万化之中,却依然存在着秩序和一致。树干总是一成不变,树叶却时落时生。

你能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怎么回事吗?那是火,是烧熔的铅,是一千把插在我心上的刀子啊!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就像海绵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的上面流过,也不能使它再增添一滴。

极端的痛苦,像极端的快乐一样不能经久,因为它过于猛烈。

暮春的天气,泛着些慵懒,尤其在这样的夜晚,灯火凄迷,你和一盏灯都不说话,选择沉默——这样的氛围或多或少让人有点恹恹欲睡的感觉。如果此时耳畔突然响起了钟声,沉郁而浑厚的,一丝不苟地剥开夜色,来叩问你的灵魂,你又会想到些什么?我在黑夜里想象,用颤抖的手指拨开重重迷雾,穿过浓重的夜色,抵达十五世纪的巴黎。矗立在我眼前的是座巨大的哥特式建筑,高高的塔楼刺进苍穹。匍匐在巨人的脚下,我不过是一只卑微的蚂蚁。她就是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一首庞大的、宏伟的、石头的交响乐。

这就是巴黎圣母院。

自12世纪兴建以来,巴黎圣母院见证过无数战火与纷乱。受到摧残最严重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教堂多处遭到严重破坏,超过一半以上的地方呈废弃状态,曾经的核心地标竟然被巴黎人民逐渐遗忘。而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是那所有不幸中的万幸,清除巴黎圣母院的提议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初衷也正是为这座教堂辩护:“如有可能,我们应该向全民族灌输对民族建筑的热爱!”

书籍出版后的影响极为轰动,巴黎圣母院原本岌岌可危的命运有了天壤之别的走向。当时的法国政府和民众都希望重建这座已经残破不堪的教堂,经过二十多年的整修,它终于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可以说,没有巴黎圣母院,就没有雨果创作小说的灵感源泉;而没有小说,便也没有如今巴黎圣母院的闻名遐迩,二者相互成全,相映生辉。

<回放>    巴黎圣母院的命运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写道:“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ΓKH(命运)。……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而写作的。”

如今似乎一语成谶……

2019年4月15日,正在修缮中的巴黎圣母院突发熊熊大火,标志性的塔尖被火焰吞噬后,轰然倒塌,与此同时,教堂的所有木制框架都处于失控的燃烧之中。无数法国人走上街头,含泪向天祈祷。总统马克龙紧急赶往现场,并通过社交平台表示:“被火焰吞噬的圣母院,是整个国家的情感。”

在全力扑救之下,巴黎圣母院的整体结构得以保留,大多数馆藏珍宝幸免于难,没有到灭顶之灾的地步,但一场不可逆的毁灭也已然发生——圣母院的尖塔和三分之二的屋顶结构被烧垮,而这可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和几十年时间才能修复。

巴黎圣母院遭遇的烈焰之苦,不仅让法兰西民族心如刀割,也让全世界人民为之扼腕叹息。塞纳河畔恣意跳窜的火苗,满地的灰烬和滚滚浓烟,教堂残骸上黑漆漆的焦斑,似乎都正显示着人类文明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浩劫>    全人类的悲伤

800多岁的巴黎圣母院遭大火吞噬,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災难、欧洲文明的巨大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莫大遗憾。

而在八个月前,巴西国家博物馆同样发生了一场可以计入人类历史中的让人痛惜的火灾——大火整整烧了 5 个小时才逐渐受到控制。博物馆收藏的逾2000万件藏品几乎全部葬身火海,仅有 10% 的藏品得以保存。那是一场真正的文化浩劫。

巴西总统Michel Temer公开发声:“二百年来的努力、调查和知识毁于一旦,这对所有巴西人来说都是悲伤的一天。”

何止是巴西?这更是全人类悲伤的一天。2000 万件文物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大英博物馆 800 万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63.5 万件,卢浮宫 40 万件,北京故宫 186 万件……也就是说,巴西博物馆的文物是大英博物馆的两倍还多。那些救不回来的珍宝,那些再也不会出现在世界上的文化符号,那些几百年、几十年前的文明印记如今都已成了消逝的永恒……

“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受了什么样的摧残?关于这一切,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关于整个哥特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的呢?”雨果在小说中发出这样真切的拷问,虽然跨越近两百年的时间,但在如今这场大火过后显得愈发振聋发聩。建筑的损毁消失,不仅带走了建筑本身,更带走了建筑所承载的璀璨文明。

试想,如果有一天,毕加索的画、王羲之的字都只存档在照片里;卢浮宫的瑰丽、兵马俑的震撼都只留存在文字的描述中;远古动物的标本、镌刻历史记忆的青铜陶瓷变成了电脑里的程序符号……

岁月更迭,几代人之后人们看不见当时的盛景,也感受不到这些摧毁所带来的悲痛,甚至连失落和惋惜都没有。

那几万年的繁衍生息,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几百年的文化传承都化为刻板的历史知识,不再具体,不再熠熠发光……还有前人的大部分努力都会被弱化,甚至人类进步的意义也将会被肤浅地一语带过,那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守护>    何为文明,文明何为

同样是无情的大火,同样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宝库被烧毁,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很难不联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那场持续三天三夜的火光,是把一个国家的尊严碾碎了按在地上摩擦,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背负的心灵创伤和痛苦记忆。所以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出来后,“圆明园”这三个字也一下子被顶上热搜,甚至伴随着许多“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巴黎圣母院烧得好是报应”这样偏激的声音。

是啊,法国人正是罪魁祸首之一,我们为什么还要同情他们?难道不应该为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欢呼吗?他们对自己的巴黎圣母院视若珍宝,为何对我们的圆明园就可以恣意掠夺、糟蹋蹂躏?现在岂不是终于轮到他们接受制裁了?

我想这是很多人会有的想法或是疑惑。然而,并非所有的法国人都与那群强盗同流合污。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是个法国人——雨果。他在给法军上尉巴特勒的回信中谈了自己对于远征中国的看法:“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强盗叫英吉利。”

倘若由于仇恨而为此拍手称快,那就显得狭隘而偏激,甚至可以说,这种不知文明为何物的情绪和当时入侵的盗贼们的心理没有区别。国耻不能忘,但是我们不能打着铭记历史的旗号肆意发泄带攻击的民族情绪。

相比之下,圆明园官博的文章《文明  不能承受之殇》就体现了真正的大国风范,文章里谈到,“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这是化尽千言万语后的抚慰,也是最刻骨铭心的警醒。这一刻,或许世界更能理解:何为文明,文明何为”。

比起仇恨,希望这些文化之殇能为我们敲响最刻骨铭心的警钟,文物可脆弱可坚韧,不该遭到任何形式的践踏,而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

<思考>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尽管数字技术已经保留了巴黎圣母院的完整基因,有助于其灾后的修复重建,但毕竟800年文明结晶受损,即使修复完成,也再也回不到灾前的原样。

一名英国网友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起火前拍下的珍贵照片。照片中,一对父女正在巴黎圣母院前玩耍。这名网友想将这张珍贵的照片送给对方。照片发布不到2天时间,就有19万网友转发帮忙找人。没想到有一天,我们会对一张再平常不过的游客照视若珍宝。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里,男主角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占领巴黎的德军撤出的时候,他们在巴黎圣母院埋了很多炸药,留下来按爆破按钮的士兵却下不了手,只是呆呆地坐着,惊叹这地方的美妙,当盟军部队到达的时候,他们发现炸药还在那里,但按钮没有人碰过。

恰好是日落时分,他和女主角一起望向静静伫立的巴黎圣母院,台词缓缓出现,“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在电影之外,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答案是不相信,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还能有这种假设。我们的思维惯性便是如此——那些习以为常、熟若无睹的东西,好像会一直存在下去。所以有些想看的风景,由于各种原因耽搁;有些想见的人,总是不急着去见。可无数悲剧显示,意外总会突如其来,让人毫无防备、措手不及。白居易的诗也早已告诉我们答案,“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丽的外表之下潜藏的是易碎的脆弱,所谓永垂不朽,只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之中。

在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有无数意外滋生的可能,让生命、艺术和文明这些无比珍贵的东西消失。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延缓它们的消逝,传承蕴含其中的精神。

巴黎圣母院大火反思:莫让文明染上仇恨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

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拍手称快,他们更是称这场大火是当初法军焚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的字眼层出不穷。

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焚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但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抢掠焚烧是野蛮战争的结果,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遗憾。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面对文明与智慧的消逝,我们不能抱有仇恨。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不是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拍手叫好,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雨果曾经痛斥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洗劫圆明园,今天,我们却借着消防安全问题在发泄仇恨,并名曰“铭记历史”。一百多年过去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确实不如百年前的雨果。

伟大的人类历史文明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余秋雨曾说:“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圆明园被焚毁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的联系,仅仅在于他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承载文化艺术的圣地,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教育是让我们铭记历史,是让我们在人類无止境的纷争中寻找和平,教给我们要记住过往,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是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痛斥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历史从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强盗雨果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巴黎圣母院起火
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12座教堂
三个强盗
我问你答
雨果剃发
苻融辨盗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