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中的古典思想与浪漫情怀

2019-06-11潘乐乐

北方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

潘乐乐

【摘要】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为例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的学习及演奏经验,希望对弹奏者更好地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古典思想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C大调奏鸣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可分为三个时期:1794年-1800年是奏鸣曲的第一个时期,为创作的早期。这时的音乐显露出贝多芬独特的创作个性,气势磅礴、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1801年-1814年是第二时期,为奏鸣曲创作的中期,也是贝多芬创作的巅峰。体现了对比强烈、带有戏剧性和矛盾性且又达到高度统一的特征;第三个时期是1816年-1822年,这个时期属于贝多芬创作的晚期,音乐特点显露出由戏剧性转向沉思性的思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是贝多芬早期的一首作品,其中C大调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他的老师弗朗茨·约瑟夫·海顿中篇幅较长的一首。贝多芬在古典主义时期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三个乐章的结构扩充为四个乐章,回旋曲式取代小步舞曲乐章,调性的转变更为大胆自由,乐章间的材料交相呼应,使新式钢琴的色彩得以挖掘。

二、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的特点

别具一格的结构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的第一乐章是由以C大调为主调的古典奏鸣曲式创作而成,是整首奏鸣曲式规模最为宏伟的乐章。他常在大型的作品里使用C大调,如《第一钢琴协奏曲》和《三重协奏曲》。C大调明朗开阔的性格在这一乐章中表达得淋漓尽致。C大调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中表达的情感最为细腻,既有欢快又有抒情。通过优美细腻的和声加上音与音之间色彩的变化,向人们表达了作者内心情绪的波动。从这首奏鸣曲可以看出,贝多芬鲜明的创作个性,英雄性和戏剧性是他创作的主要特征。音乐中常常带有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

独具特色的精神美。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整首作品的风格朝气蓬勃充满了生机,表现了当时贝多芬内心充满热情、平愉快与坚定。音乐既贴近大自然风光又辉煌壮观。全曲采用托卡塔因素显示了贝多芬卓越的艺术构思。贝多芬的伟大体现在虽然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是他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服和顽强抗衡的大无畏精神,激励我们前进。在这首奏鸣曲中无处不包含着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富有妙趣横生的灵感,以及极具戏剧性的色彩和贴近生活的大自然风光,这首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古典思想和浪漫主义精神。

三、C大调奏鸣曲曲式结构

(一)呈示部

主部。主部主题(1-12)乐句以托卡塔式的节奏作为乐曲发展的第一个动机,表达了贝多芬坚强不屈的性格,指引着全曲急速的向前进行。主部主题的陈述如协奏曲中独奏乐器的初次出现。第5小节开始出现了新的织体和音乐材料,它像是乐队对主题的模仿。在第8小节的不完满完全终止之后,低音声部出现了主动机。第12小节完满终止犹如一声号角,同时引入华丽的连接部。

连接部。连接部(13-26)高声部在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中拉开连接部的序幕,强有力的旋律给人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情绪。八小节之后十六分音符转向低声部,C大调的属音持续进行六个小节。在一个下行音阶之后乐曲转入G大调。

副部。副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副部主题(27-39)以g小调作为开始,如对话般具有温柔、恳切的语调。柔和的小三和弦为乐曲增添了色彩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第39小节乐曲进入第二副部主题的连接段,低声部分解和弦的进行加之高声部的音阶下行形成急切的流动。第二副部主题运用了对位手法,高声部和低声部交替出现主旋律如对话般交替进行。

结束部。结束部(61-90)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由三种材料构成综合乐段。连接部动机再次出现并巩固了G大调的调性。第二个结束主题的特点是切分的低音声部。犹如弦乐组的齐奏和木管组的交替进行。第三部分G大调的分解八度和弦的织体进行犹如乐队的齐奏气势磅礴,最后用一个增三和弦作为完满结束的补充。

(二)展开部

引入。前六个小节以结束部出现的主题作为音乐发展的素材,以c小调开始进行四度模进C-f-bB,之后低声部组成了主导线条,高声部以分解琶音进行表达了惶恐的情绪。四六和弦的出现带来了戏剧性的紧张感。为引入中心部分作了准备。

中心部分。中心部分(110-113)在D大调中出现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并加以发展对开头部分进行多次反复,五度下行经过D-G-C大调。经过一长串切分八度, 最后停在了主调的属和弦音上。

过渡。在C大调的属音上把音乐扩充为十个小节,用主动机构成模仿进行,属和弦与重属和弦的多次出现不断巩固了主调。最后音乐进入C大调的再现部。

(三)再现部

再现部为变化再现,对主部主题作了减缩,低声部的分解和弦变为八度切分。高低声部出现第二动机形成复对位,八度持续进行如声势浩大的乐队全奏。贝多芬用八个小节代替了呈示部中的段落,并不是完全再现,体现了他杰出的创作才能。从162小节起进入副部,副部是呈示部中的完全再现。

(四)尾部

尾部的气势宏伟庞大,以c小调的六级三和弦开始,出现的阻碍终止增加了音乐的色彩,为尾声部的进入打下了印记。第219-233小节是协奏曲式的华彩乐段,用自由节奏上行至高声部,停留在属七和弦音上,有模仿鸟鸣的音调。音乐停在了 C大调的属七上,在高声部下用一个半音阶下行导入主题。尾声中再次引用了主部主题,并将第二动机模仿增强。

四、C大调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触键与音色的控制。C大调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作品,所以整體风格更接近古典主义时期,弹奏贝多芬奏鸣曲时,音色应该明亮气势宏伟,他的作品具有交响性和规模庞大的交响乐队效果。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要求音色丰富多彩、层次分明。主题的开始以连贯的双音进行,演奏者在弹奏右手时应该突出高声部的旋律音,力量下沉,3、4、5指作渐强,特别是4、5指的弹奏要求清晰且均匀。音色的把握不仅为音乐增添色彩更能为听众带来直观的感受。音色的把握也取决于手指下键力度的控制,这里乐句的开始力度记号为P,要求演奏者在弹奏这个和弦音是手指推动向前,和弦跳音的弹奏需要灵敏有力,才能表达出充满生命力的主题动机。

踏板的使用。踏板能影响演奏的音色、效果甚至改变音乐的风格。钢琴家鲁宾斯坦曾说“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演奏者在钢琴演奏中,只有正确的运用踏板,才能将整首曲子的音乐性完美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听到美妙和动听的声音。在C大调奏鸣曲中为了烘托出宏伟磅礴的气势,在第13小节开始就要加踏板来增加这种音响效果。也为了补充音与音之间的连接缝隙需要借助踏板的使用,以使乐句达到连奏地效果,推向音乐的发展。踏板在此时应该落在第一个和弦音上,在变化和声之前松开踏板。

五、结语

贝多芬对钢琴的最大贡献是他创作的奏鸣曲,使这种曲式结构更加丰满,在古典主义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加上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使这种体裁达到了巅峰。奏鸣曲和协奏曲的本质不同,奏鸣曲更直观的表达了贝多芬的内心情感。贝多芬的奏鸣曲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体现了古典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情怀。贝多芬使钢琴的表现力更加突出,打破了作曲技法的局限,极大地加深和发展了钢琴音乐的思想深度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