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音乐风格特征

2019-06-11常锦阁

北方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莫扎特

常锦阁

【摘要】第二十四首《c小调钢琴协奏曲(KV.491)》是莫扎特1786年巅峰之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之一,是一部极具英雄气概和悲情色彩的宏伟之作,也是莫扎特唯一的两首小调钢琴协奏曲之一。本文将从音乐风格方面着手,初探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魅力,

【关键词】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特征

【文献标识码】J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被尊为“钢琴协奏曲之父”的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仅维也纳中期(1784年—1786年)就多达12首,这也是他的创作巅峰时期。他在1786年创作的三首钢琴协奏曲(KV.488、KV.491、KV.503)在风格上有了较大的转变,较之前的作品加入了个人内心的情感。其中的第二十四首钢琴协奏曲《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是一首充满忧郁、悲痛的情绪,又不乏英雄气概的作品,曾在19世纪受到推崇,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等众多钢琴家。这首钢琴协奏曲不仅是他仅有的采用小调为主调的两首作品之一,而且这首钢琴协奏曲较之前的作品在情感方面与之前的钢琴协奏曲作品相比有更加鲜明的变化。

本文欲从音乐风格角度,采用分析乐谱、查阅文献资料以及聆听音像资料等方法,试图窥探这首钢琴协奏曲蕴藏的音乐风格艺术价值。

一、《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的创作背景

这首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世纪莫扎特在维也纳的中期,这一时期是他整个协奏曲历史上最高产的时期之一。莫扎特在到达维也纳之初受到了宫廷贵族的极大关注,常被邀请音乐演出、教学,接受宫廷贵族的“音乐作品订单”等。这些被莫扎特认为是肯定自己价值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热情。1786年莫扎特完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并一举成名。这样一来,早年为了证明自己实力而与父亲和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达到的目的已经完成,金钱、地位和荣誉都已经得到。莫扎特便摆脱为听众服务的束缚,开始转向内心世界的情感抒发。

同时期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发展起来,它所倡导的启蒙思想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并影响着新一代青年才俊,而莫扎特作为“个性潮流青年”一族自然会受到这种思潮的深刻影响。1785年莫扎特加入共济会,并在加入之后不久他便创作了这首作品。由此可猜测这首作品或多或少会受到共济会的精神纲领的引导,反映出一些与以往时期的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

二、《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的音乐风格特征

这首钢琴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外部结构上是快—慢—快的典型“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模式。第一乐章是四三拍的c小调的快板(Allgero),采用了典型的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降E大调、二二拍的小广板(Larghetto),是典型的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是含有八六拍的小步舞曲的变奏曲式,整体是c小调、二二拍的小快板,是全曲的哀婉终曲。

音乐风格上,这首钢琴协奏曲相较于其他时期的钢琴协奏曲来说,少了往日的欢乐特质,多了一丝忧郁,但同时又做到了“哀而不怨”,体现的更多的是英雄气概主义和个人忧郁、悲壮的情感色彩。在调性上采用的“c—bE—c”的模式,形成了“抑—扬—抑”的对比风格。

第一乐章主要表现了克制、悲壮以及对抗的风格。乐队开始的主题以多种节奏型组合,音响效果紧促不安,但钢琴进入的主题与乐队风格明显不同,带有女主优雅闲适又含蓄内敛的气氛。之后乐队主题与钢琴主题互相对抗,互不相让,这样的对立情况几乎持续了整个乐章,直到最后钢琴与乐队奏出同样的主题。笔者在研习此乐章时发现了陈华教授对此乐章的研究中所阐述的现象。钢琴主题与乐队主题不断抗争,最后由于乐队过于强大抢占了主导地位而不得不屈服于乐队主题,然后放弃自身跟随主题结束。[2]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也更加突出了第一乐章的矛盾因素,增强了悲壮氛围。

第二乐章是小广板速度的回旋曲,该乐章疏朗安适。回旋曲这个曲式的运用仿佛映证了莫扎特内心的纠结、徘徊。笔者在第一次聆听此乐章时感受到了摇篮曲般的温婉,或许是此乐章以大调和小广板的速度进行的缘故吧。整个乐章的风格温婉舒缓,同时含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气息,就像是在聆听莫扎特的新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冥想曲乐章或许引领了莫扎特的内心,他在三年后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570中谱写了一个与之相类似的柔板乐章。[3]

第三乐章具有进行曲风格,主题有两个素材,一个宽广压抑,一个无休止忧郁。此乐章整体的风格是极为低沉的,其基本主题素有“悲怆的进行曲”之称。[2]不同于第一乐章含有转调转向大调的暂时明朗,此乐章自始至终都采用了c小调。且随着变奏乐曲速度不断加快,节奏逐渐参杂在一起、钢琴与木管的对话也逐渐“严肃”。这个乐章是莫扎特最后一次在钢琴协奏曲中使用变奏曲,这更是为全乐章增添了一丝灰暗。

莫扎特将大调留给世人,将小调留给自己来表达自己内心最大的烦恼。这种风格转换一方面正是莫扎特在此时期更注重内心情感表达的体现。所以此时期他的作品个性因素相对较强,音乐风格受到了影响。不过,根据这时期莫扎特的书信来推测,笔者认为能够让莫扎特在此时期创作达到巅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风光鼓励,还有莫扎特实际的生活压力以及面对这些内心无处可寻安放之地只能寄托于音乐的情感表达。他在维也纳期间无论是寄给父亲的信还是寄给妻子的信,都曾多次提到过他那段时间常半夜上床,黎明即起,经常烦恼并忙于音乐会事物,经常是忙忙碌碌的一天。而且此后莫扎特在宫廷中的发展道路逐渐受阻,这些都导致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正是在这种生活坏境下,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深刻的流露出他那少有的英雄因素、不受约束的激情爆发以及鲜明的情感转换。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处于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时期,莫扎特又于1784年加入了“奥地利共济会”,这些也促使了他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以及风格的转变。法国“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理性崇拜的思想,对于当时处于仆人地位的音乐家们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莫扎特生平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必定会带领莫扎特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走向追求个性的道路。共济会所倡导的异天主教的非正统宗教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莫扎特。在许首秋学者对莫扎特此奏曲的研究文献[4]中曾提到,莫扎特选用c小调的音乐情结既是与生俱来的“偏爱”,也有可能是因为c小调的三个降号正符合共济会思想精神的因素。更是有文献阐明莫扎特这首钢琴协奏曲正是为共济会所作,因而这首钢琴协奏曲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讲英雄主义氛围更浓烈。

三、结语

总的来说,《c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钢琴协奏曲整体音乐风格哀婉具有英雄戏剧因素,悲壮色彩浓厚,同时矛盾色彩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乐曲。第一乐章風格悲壮为主,内有挣扎对抗的矛盾因素。第二乐章风格疏朗,回旋曲素材加深了矛盾色彩。第三乐章的进行曲风格以两个对立素材进行,更加灰暗。

参考文献

[1]周洪弛.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2]陈华.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悲情特质[J].中国音乐学,2008,卷缺失(4):126-129.

[3]卞莹玥.从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看他的创作风格[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4]许首秋.c小调研究路径的冒险旅程——由莫扎特《第24钢琴协奏曲》(K.491)第一乐章主题所带来的系列问题与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卷缺失(4): 65-69,74.

猜你喜欢

莫扎特
莫扎特: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法语“莫扎特”年末“摇滚”申城
该舍弃就舍弃
莫扎特冷言激励贝多芬
莫扎特修鞋
该舍弃就舍弃
该舍弃就舍弃
少年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