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其境,析其情,得其法

2019-06-11常宝泉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情感世界诗人诗歌

【摘要】古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鉴赏又是高考必考题型。古诗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愫、学习和继承文化传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常态的古诗歌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出发,支离破碎地解读文本,指令性的提问意图不明确,造成学生对诗歌的解读错误百出,古诗歌的得分比较低。同时,在古诗歌教学上,教师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古诗歌当作古汉语来教授,故而影响了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教师在古诗歌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诵读,以入其境;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对诗歌进行具象解读,以析其情;教师辅以表演,让学生得其法,以此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情;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写道:“‘公无 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这竟令梁先生对这首《箜 篌引》二十余年不忘。这对我们古诗歌教学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反观当下的古诗歌教学,朗诵形式多样,对写作背景、诗歌意象、写作技巧、思想情感的解释非常详尽,但教学有效性非常差,学生古诗歌鉴赏得分非常低。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第一,古诗歌教学围绕高考而展开,侧重讲析训练,高考功利倾向比较突出。教学形式上,“讲风不止,问风不停,学风不兴,读风不起”,这几句概括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学、轻读”的问题。第二,古诗歌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把古诗歌当作古汉语教学。因为古诗歌很多字、词、句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之课时与高考的双重压力,许多教师只得把古诗歌当成了古汉语来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诗歌的意象、技巧和思想情感。这样学生无从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无从领会到古诗歌的韵味。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歌鉴赏根本提不起兴趣,更不要提古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更无从谈起。第三,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到位。诗歌诵读,并不是简单的朗读,更不能用背诵替代诵读和理解。当前学生的诵读,不是带着情感去体验,不是带着审美情趣去记忆,而是为了考试功利而去记忆,故而导致了古诗歌诵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那么,如何提升古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其实,梁启超先生早已告诉我们诗歌鉴赏的方法,那就是诵读。

第一,诵读要带着情感去读,读出境,读出情,读出味。

古诗歌教学应加强学生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曾国藩的《家训》有言:“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讲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歌抑扬顿挫与诗人张弛开合的情感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情韵之美。河北李哲峰老师还利用古声调进行吟诵,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当然,学生诵读之前要知人论世,要知晓作者的思想、经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这些也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由此可见,诵读精妙之处,可以领你入其境,帮你悟其情,从而让学生在更深的理解中诵读。

第二,以情境为依托解释诗歌,辅以表演、画面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通过解释诗歌的外部语言来探究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进而体会诗歌的魅力。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效。”北师大过常宝教授进而诠释:“入乎其内”,闡释者通过文本析读进入诗人曾经的体验当中,以求把握诗歌的内蕴;“出乎其外”,必须把领略到的诗歌内蕴用现代话语形式表达出来。诗歌教学可以把抽象的诗句变成一个有情节的故事,或变成一幅抑或几幅灵动的画面,便于学生接受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河北赵晨光老师通过对《涉江采芙蓉》的情境解释,引领学生还原《涉江采芙蓉》所表现的生活情境,一个游子或闺中思妇到江边采芙蓉,以此送给远方的亲人,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情境,融入诗人情感世界,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无论闺中的女子还是远游的士子对亲人、对家乡的一种眷恋,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我的教学案例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画面:室外“薄雾”“浓云”“永昼”,“瑞脑”“金兽”写室内。词人由室外到室内坐卧不宁,原因是“愁”。词人借景抒发孤寂的、百无聊赖的愁情。“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画面:“玉枕纱厨”指词人卧室;情节:词人重阳节夜晚,词人独居家中,思念丈夫,内心孤独凄凉难眠,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画面:时间,黄昏;室外,东篱;事件,把酒,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画面:西风卷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我们以画面、时空转化的情节等具象,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孤寂无聊、相思情苦的思妇形象。

第三,找寻关键词,依托表现手法,探寻诗人的情感世界。

学生如果掌握一些古诗歌鉴赏方法,也可以辅以对诗歌的理解。首先,鉴赏古诗歌时要关注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此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如“孤”“悲”“独”“愁”等词语,如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独”,这些词语都流露出了作者当时或悲,或愁,或孤独等情感。同时也要关注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节日信息,作者往往借此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等。其次,鉴赏古诗歌时还要关注表达技巧,如咏史怀古的,作者往往因登临古地,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年华易老之情感,如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朝代兴亡之变化,如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说朱颜改”。另外,写景的,学生要了解什么季节什么景物,景物的变化与特点,与诗人的心情有何联系。记事的,学生要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心情怎样,从而透视诗人的情感世界。

学生在鉴赏时逐步累积一些方法,摸索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些技巧,就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解答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目。

第四,古诗歌教学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得其法。学生的情感世界、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是一定的、有限的,对诗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切不可超出学生的接受程度去讲解诗歌,比如《涉江采芙蓉》,背景可能与东汉末年文人遭迫害有关,这些宦途失意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学生对东汉末年文人遭迫害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或了解不深,这让学生去理解可能就有些困难,思考不到那样的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对这些内容可以不讲,暂且放过,不必强求。只作为闺中女子对远游的亲人的一种思念或远游士子对亲人、家乡的一种眷恋,这样学生理解诗歌更容易些。

因此,古诗歌教学应在学生诵读中让其感悟和享受到诗歌的魅力,借助于表演、画面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鉴赏古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解题得分能力。

作者简介:常宝泉,196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情感世界诗人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创享空间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最可爱的人
别去问值不值得
诗人与花
梆子戏中的商人形象及其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