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俗曲在桂南采茶戏中的传播与流变

2019-06-11温泉

歌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流变传播

温泉

[摘 要]桂南采茶戏形成、发展与明清俗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清俗曲《采茶歌》《孟姜女》《十杯酒》《卖杂货》其变体作为主要唱腔在桂南采茶戏中得到吸收和继承。明清俗曲及其变体在当下民间的桂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仍占有核心地位。

[关键词]明清俗曲;桂南采茶戏;传播;流变

明清俗曲是作为民歌中特殊的一类,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流行地域之广,影响之大,大江南北均可找到其变体。冯光钰、江明惇、杜亚雄等前辈分别在其《同宗民歌》《汉族民歌概论》《苏陇民族之比较》著述中论及民歌流变的问题。采茶戏是流行于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区的大剧种,博白县桂南采茶戏作为重要一脉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吸引了不少学者对其的关注与研究。遗憾的是,对桂南采茶戏历史价值多是泛泛而谈,其唱腔音乐源流的探溯也缺乏深度和广度,本文以唱腔音乐为立足点,将“明清俗曲”与“桂南采茶戏”联系起来,其目的在于接通历史,阐明明清俗曲及其變体在桂南采茶戏唱腔中的核心地位,揭示桂南采茶戏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关于“明清俗曲”

一般认为明清俗曲是泛指流行于明、清两代,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创作的艺术歌曲及在其基础上繁衍、发展、变化出来的器乐作品。但主体仍是声乐艺术作品,“其音乐性质属于民歌小调,属于我国民歌中一个特殊的类别”①。明清俗曲也又称为“时尚小令”“时兴小曲”“曲子”“时调”等。据研究者整理发现有《采茶歌》《傍妆台》《闹五更》等240多个明清俗曲曲牌名称。明清俗曲“具有‘雅俗兼属、程式性与即兴性并存、精致与粗拙相兼等艺术形态特点,具有特殊的流传特征和演唱形式”②。在农耕文明社会,明清俗曲往往随着人口流动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辗转流传,融入或藏匿于地方戏曲、曲艺、民歌之中,有些变化较大,有些变化小,而那些变化不大、旋律框架清晰就是我们所谓的“同宗民歌”。桂南采茶戏就保留有很多明清俗曲,它们甚为当地人所喜爱,依然在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延续,继续润饰、调剂着人们的生活。

二、《采茶歌》曲调的流变

《采茶歌》也称之“《十二月采茶歌》”,民间艺人将其视为“老茶婆”“茶祖”,其曲调及衍生变体在我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都流传。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整理,将广西《采茶歌》《十二月采茶》与江西于都的《采茶谣》③、江西玉县的《摘茶》(又名《十二月茶》)①、粤北《十二月采茶歌》②、浙江衢州的《顺采茶》③、云南永胜的《采茶调》④等共计八首曲调进行比照。请看以下两例:

谱例1:

采茶歌诸曲调(一)

谱例2:

采茶歌诸曲调(二)

通过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上八首曲调基本相同,歌词内容接近,不同之处在于例2三曲曲调的结构有所拓展,其亲疏关系一目了然。博白桂南采茶戏中的《开台茶》《参拜茶》《上山》《开荒》《点茶》《采茶》《炒茶》《收工茶》《十送卖茶》《采茶夹白》等一套“茶腔”中多数是《采茶歌》的变体或者衍生体。⑤古老《采茶歌》艺术基因作为桂南采茶戏“茶腔”,其核心内容在唱腔音乐得到沿用、传承。

三、《孟姜女》曲调的流变

《孟姜女》是历史久远的故事传说,同时也是一首广为传唱、影响较大的民歌。有学者从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及其它民歌集中查找发现,“流传于各地的具有共同特征的《孟姜女》及各类变体221首”⑥。杜亚雄教授在《苏陇民歌之比较》一文中将《茉莉花》《孟姜女》等列为“词曲皆同名亦同”的类别。江明惇教授将《孟姜女》《茉莉花》等13个曲调在不同类型的民间音乐中流变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孟姜女》曲调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生发、流传,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但《孟姜女》曲调在广西流传情况尚少有人论及。桂南采茶戏就保留有《孟姜女》音乐主要框架,而且玉林博白县的采茶戏还把《孟姜女》曲调作为主要唱腔,形成多个变体。请看下例:

谱例3:

《孟姜女》其变体的比较⑦

以上六曲中,有江苏《春调》《孟姜女》;广东《孟姜女》;广西桂南采茶戏唱腔《十八里相送》《五更里》《花旦腔四》。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除《春调》结构(三句式)有所不同外,五首曲调在音乐结构、调式、旋律骨干音、句头起音、句末落音、律动节奏等方面均存在一致性,不同只是装饰性旋律增减和唱词变化而已,音乐同宗同源的关系不言自明。学界通常认为《春调》产生较早,《孟姜女》曲调则源于明代(1368—1644)已开始流传的《春调》。①而《春调》是“唱春”活动一首重要腔调,该活动产生于明初,江南一带就流传着一种每年在春节期间,有人挨家挨户上门演唱的习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此,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民歌血液依然在今天流行的桂南采茶戏中流淌。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江苏《春调》演变为《孟姜女》,再演变为广西《五更里》带有“口传心授”的鲜明印记,音乐的流变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而《十八里相送》《花旦腔四》《五更里》三首曲调的演变属于是文艺工作者有意识的唱腔创新与变革。《十八里相送》《花旦腔四》沿用了《五更里》的音乐框架结构,只是在局部作修改和调整。如,在音乐上加花、增加音程跳进,在字腔关系上由“字多腔少”改为“字少腔多”,从而使唱腔更加细腻婉转、豪迈激越。此种“移步不换形”曲调变化使《十八里相送》家喻户晓,得到当地人民的极大欢迎。

四、 《卖杂货》的流变

《卖杂货》是流传较广的民歌曲调,也是广东花朝戏、江西赣南采茶戏、安徽黄梅戏等剧种剧目名称,在广东粤剧中也被作为唱腔曲牌。《卖杂货》还被作曲家陈培勋先生吸收创作成钢琴曲《卖杂货》,并作为考级曲目,在社会上影响较大。通过以下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同宗关系。请看下例:

谱例4:

【卖杂货】诸曲调比较②

《卖杂货1》《卖杂货2》留存于桂南采茶戏,在博白民间艺人也称作《下洋》,《卖杂货3》流行福建惠安县,《卖杂货4》流行于广东紫金县,《卖杂货5》保存于广东粤剧。以上五首虽然留存于不同区域,但在音乐上同宗关系十分易见,主要不同也是结构变化。另外,江西彭泽县民歌《参加新四军》(卖杂货调)③也与上例极为相似。

五、《十杯酒》的流变

《十杯酒》是一首流传范围较广的明清俗曲,在我国不同地域也有流传,笔者采集的博白桂南采茶戏音响资料就有《十杯酒》。请看下例:

谱例5:

【十杯酒】及其变体的比较①

以上三首曲调中,虽然《开荒》《十杯酒》结构变长,但是音乐上的同源性还是十分易见的。筆者将之与广东潮州汉乐《十杯酒》、江西省于都唢呐曲《十杯酒》、河南商城民歌《十杯酒》等同名地方民间曲调对比,尚未见相同或相似的现象,这可能如冯光钰先生所说的那样,《十杯酒》可能属于“框架结构相同词曲各异的同宗民歌”②。但是,《十杯酒》曲调与《孟姜女》曲调风格近似,结构同为四句,第一句、四局的落音相同,因此这首曲调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融合或杂糅情况。

《采茶歌》《孟姜女》《十杯酒》《卖杂货》等古老民歌入桂要与客家人迁入广西联系起来。“清初,广东石城人曹耀芳由松明‘迁博邑,安居曹村。至同治年间,传七代,有朝易、朝诗、朝书、朝礼、朝春兄弟5人,分立5大房。约在乾隆中期,祖籍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之刘德仕,从广东化州陆传岭迁至博白,在三滩长岗岭立业。……乾隆末年,福建汀州府武平县人刘一仕,率族人经广东石城县苍下村迁博白县沙贴山立业。而县中曾氏之族,系出广东嘉应州,来自清道光年间。”“玉林、博白一带的汉人,很大部分是从江西迁来的,其中吉安一处较多,例如姓张的祖先原籍江西户陵县,王姓始祖系江西岁贤,姓朱的祖宗为江西赣州安远县人……等等。”③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道光十二年(1832),博白有17960户,141483人。这比北宋元丰年间18000人,增加123483人。当时广西汉族人口约250万,其中就有14万多是博白的。博白人口为何迅速增长?这跟客家人纷纷迁入有关。”④由此可见,明末至清代中后期是客家人迁入广西东南部的高潮期,也在此时,这批明清俗曲随客家人迁徙来到广西这片大地。

六、结语

正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桂南采茶戏的“茶腔”与“插茶”存留着大量的明清俗曲,“茶腔”中的《开台茶》《采茶》《上山》《手工茶》《采茶加白》是《采茶歌》的变体,《开荒》是《十杯酒》曲调,《炒茶》是《剪剪花》的曲调。“插茶”中保留或杂糅着《五更里》《五更叹》《孟姜女》《卖杂货》《梳妆调》《一匹绸》等明清俗曲及诸多变体。数百年的古老民歌仍然活在当下,调剂和润饰着人们的生活,传统这条河流仍在悄无声息地流淌与延续。

猜你喜欢

流变传播
论武术的本质与历史流变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