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9-06-11王晓君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孤帆群文古诗

王晓君

“本真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语言为本,文化为真”,理论框架是由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构成的三维学力。其中阅读力作为“本真语文”教育的核心理论架构之一,是学习者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这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力为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在一堂课中做到既保证阅读总量,又提高阅读质量呢?群文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教师精心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开展立体式自主阅读,在加大阅读量和加快速度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意义构建,这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创新,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就以八年级校本教材《古诗文经典专题读本》第三卷“唐代送别诗”为例,谈一谈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策略。

一、诵读欣赏,提升阅读感悟力

这组送别诗一共9首,内容丰富:有写好友被贬远谪、表示同情安慰的,如《送杜审言》;有写朋友间送别时的深情厚谊的,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赠别家乡的,如《渡荆门送别》;有借离别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别严士元》;有借离别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的,如《芙蓉楼送辛渐》;有借离别赞颂名城、名士的,如《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有将离情渲染得黯然销魂的,如《淮上与友人别》。这些送别诗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因为是群文阅读,不可能做到篇篇兼顾、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分组的方式,针对重点进行赏析诵读。

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从一首到多首古诗的群文阅读,弥补了传统的阅读缺陷,增大了课堂阅读量,也意味着语文课堂中教的方式的改变。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归还给学生,学生在充分的独立阅读中自主领悟、积累。在诵读积累中,既关注古诗名句的语言形式,也关注其思想内容。学生在同类文本中感受到了不同作者的不同视角,在加深对离别的认识的同时,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只有在多篇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才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从而逐渐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为感悟力、思辨力的提升打下厚重的基础。

二、比较欣赏,提升阅读思辨力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不同的诗人,笔下抒发的情感自然不会完全相同,使用的抒情手法也是多样的:如有直抒胸臆的,有借景抒情的,有融情于景的,有言浅情深的,有用典含蓄的,有形象对比的;等等。还有一部分送别诗,诗人常常是借送别抒发心中的激愤或申明志向,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些具体的古诗词群文文本,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某个点进行比较,这个点其实就是在单篇古诗的诵读过程中感悟到的。寻找点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在具体的古诗词比较阅读中,可以借助这个点提升阅读思辨力。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别严士元》中都写到了孤帆,师生可以探究其中的异同。李白这样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刘长卿这样写:“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同是孤帆,同样用景物抒发送别时的留恋之情,但前者的景象更辽阔,后者的景物描写则更精巧美丽;前者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惆怅的江边送别的身影,而后者则是运用想象,带我们到朋友要去的地方。这样的比较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发展了究根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辨力,发展了发散思维和线性思维。

从单篇阅读转向群文阅读,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其开阔了视野,而且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僵化格局,为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文本提供了可能性,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这9首古诗所组成的群文阅读,给了学生思考和品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形成各自的见解。这个空间不仅存在于单首古诗中,而且存在于两首或多首古诗之中。多重文本的相互交織,会形成丰富的阅读空间,并产生巨大的召唤力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从不同角度发现同一文本的多重内涵,在分析、比较、探究、发现、归纳和概括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拓展欣赏,培养文化判断力

这组群文阅读的9首古诗就像一个个节点,连接着更多的送别诗。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所表达的意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句,提到的柳和杨花在送别诗中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展开类比,拓展欣赏具有相同意象的送别诗。而且,从这组唐代的送别诗出发,我们还可以延展到其他朝代的送别诗,探讨历代送别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这样的联系拓展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送别诗框架,由一首诗到一组诗,由一个人到一类人,深入地探讨离别在人类生命哲学中的意义。同时,这9首唐代送别诗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比较拓展中,学生还可以多角度、多层面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主动接受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节课自然完成不了诸多送别诗的学习和鉴赏,但是教师的引导无疑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大门,让他们窥探到辽阔的诗歌世界,进而自发地、充满兴趣地去阅读、探究。语文学习不可能仅仅是课堂教学,巨大的学习资源存在于课外阅读中。

送别诗有很多,除了笔者使用的校本教材的选文外,还有很多很好的文本和阅读方法可供广大教师选择。古诗文群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重构。只有解读得深刻,重构得巧妙,才能让送别诗吟诵得更悠长,才能让学生在悠长的诗韵中构建个性化的诗歌王国。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中)

猜你喜欢

孤帆群文古诗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劳劳亭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三峡大坝
临江仙·远望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