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戏曲手工艺品漫议

2019-06-11李楠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1期
关键词:面人手工艺品泥人

李楠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介绍戏曲工艺品中的脸谱、面人、江米人、泥人、鬃人、皮影等样式,为读者展示了当代戏曲手工艺事业的蓬勃景象以及背后蕴藏的深厚优秀传统文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者相信这一领域会被更多人关注,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逐步扩大,并且戏曲也会由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得到昔日曾有的辉煌。

【关键词】戏曲 手工艺品 脸谱 面人 泥人 鬃人 皮影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事业以及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关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这对于当下增强文化自信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力。其中,戏曲手工艺品又是最受世界来华游客青睐的产品,这类产品仿佛古老的中华文明的一扇窗,通向炎黄子孙命脉与文脉的深处。其实,戏曲和手工艺都是东西方各国了解中国最直接、最便捷的文化渠道。戏曲与手工艺两门传统艺术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都源远流长。戏曲的发端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人类祭祀娱神的阶段,而手工艺往上探源,大概就要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动手创造生活资料的历史了。笔者认为,今人不必太过认真地钻研遥远的社会,单从眼前来看,戏曲手工艺品的话题就多得数不胜数。笔者闻见有限,在此不揣固陋,仅谈一些管窥蠡测之所得,供读者探讨。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地球上第一大戏剧王国,有着三百多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中仅是用汉语作为艺术语汇的剧种就不下百余个,而至今仍然能在舞台上演出的活态剧种少说也有近百个。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就把听戏、看戏当作是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刻意区分听戏与看戏,是与不同观众的欣赏层面有关。在过去,北方戏迷重听不重看,就连戏园子的茶座都是侧向安放椅子,好让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腔第一时间送进观众的耳朵。南方戏迷与之大相径庭,重看不重听,因此也最早把小茶园的格局改成现代化的大剧场,所有人的目光一律向前集中到舞台的中央。

当戏曲的魅力变成一种魔力,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着迷上瘾,人们便不再满足于单单去看真人版演出了,于是想出新的花样去延伸舞台上的一切。因为戏里的那些人和事对老百姓来说,太熟悉不过了,越是熟悉越是亲切,一代代的中国人口耳相传着这些中华好故事。一向受到男女老少喜爱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其发展成熟以后,很快走上了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的道路。人们通过这些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的戏曲手工艺品,能够在戏台以外感受到戏曲的美,也算是获得一种别样的精神享受。过去,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在最快乐最轻松的春节期间,逛逛庙会,吃吃小吃,买买小玩意儿,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以北京为例,旧时厂甸、隆福寺、东安市场等地都是正月逛庙会的绝佳去处。时代发展到今天,天坛、地坛每年也举行庙会,吸引入山人海的游客猎奇淘宝。各式各样的戏曲手工艺品虽不是克隆复制舞台上的活人,却一个个生动逼真,精巧玲珑,讨人欢喜,逸趣横生。

一、脸谱

提到中国戏曲,许多观众初次看过之后,对其中曲折离奇的剧情难以记住,对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一头雾水,更不用说门道深奥的唱腔、身段等程式化套路了,唯独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张张浓墨重彩、个性鲜明的脸谱。脸谱是中国戏曲独特的标志符号,它是用各色油彩一笔一筆画到花脸演员的脸上,在最讲究规矩的京剧中尤为典型。一般来说,越是历史悠久的剧种,其花脸行当的脸谱就越多样、越严格,但是包含在这里面的问题也有很多,比如陕西地区流行的秦腔是另外一个新生剧种社火的祖宗,那么毋庸赘言,社火的脸谱自然取法于秦腔。但后来社火这一剧种自身发展起来了,也就衍生出完整的脸谱体系,可谓节外生枝。而像独领风骚的川剧又因变脸的绝活儿而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至今这项独门绝技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

在舞台以外,人们又把脸谱的模型,或者说是面具当作工艺品,或是悬挂客厅卧室,供人观赏,或是拿在掌中摩挲,不停把玩。可以说,面具也成为一种家庭装饰。然而事实还不止这么简单,在今天,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面具也有了仿真品,不仅大小与真人脸庞不差累黍,就连面部的质感也相去无几,因此近距离触碰这些仿真品会觉得果然与活生生的花脸一般无二,令人叫绝。有人或许会问,究竟绝在何处呢?那就是仿真版的面具不仅面皮部分仿真,上面戴的盔头,下面挂的髯口,都和戏班里的道具一模一样。这样看起来,又怎能不像那么回事呢?另外,作为家庭装饰品,也有人将不同脸谱印刻或镶嵌在花瓶之上,这样一来,既可以插花赏花,也可以单独观看空瓶,因为空瓶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还有,剪纸术自从变成国家级非遗项目,行业也在不断壮大,现在就有许多从业者可以用几张彩纸剪成脸谱粘贴起来,真是用跃然纸上形容,再恰当不过。笔者还见过一种用电烙铁来描摹脸谱的工艺,层次感较剪纸又更进一步,大有天工开物的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说回脸谱本身,画法是随着花脸行当的流派不同而分化的。按照京剧界的老传统,学花脸的演员不仅要跟着师父学习如何唱念做打,还要继承脸谱的笔法。比如京剧的花脸行当在过去有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四大流派,那么这四个流派画起脸谱的起笔落笔各不雷同,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流派对同一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有差异,在表演时对人物的诠释也就不同,体现在脸谱上,也有微妙的细节区分。伴随着面具市场的繁荣兴盛,后来的学画脸谱的手工艺人也不厌其烦地追随不同流派的笔法的起承转合来突出流派风格,让内行一看便知这是哪个流派。当然,这支不算庞大却也不算微弱的队伍中,有不少强手是专业戏曲演员出身。他们往往出于嗓音条件或身体素质的限制,不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业务本领,于是退居二线,做起副业,取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收获。

二、面人与江米人

面人,狭义上是指由面粉捏造成人型的玩具,既可以玩,又可以吃。从广义上说,还包括以江米,亦即南方所谓的糯米为原料的江米人。在那个手工艺成为轻工业主流的年代,面人与江米人在市场上互相争雄,受欢迎程度难分伯仲。而面人与江米人的刻画主题往往就是戏曲人物,虽说面人与江米人不会演戏,但这些精致的玩意儿照样能传神。只要做得好,面人与江米人的小眼神儿和舞台上演员拧眉瞪目所表达的意味并无二致。精于此道的老手艺人,总是有意识地把手里的活计弄得憨态可掬,栩栩如生,这样才会将一件件得意之作像吸铁石一样引诱顾客的目光。而单以题材论,由于戏曲中的武戏比文戏更有杀气,人物形象也更多地穿戴金盔铁甲,所以面人与江米人的制作者倾向于表现这类故事情节。

《十八罗汉斗悟空》是京剧及地方戏都久演不衰的一出猴戏,用面人或江米人捏造出来的美猴王及十八罗汉,各具形态,又能通过周围十八罗汉的衬托作用突出表现孙猴子的勇猛刚强。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孙悟空是自带脸谱的,要想做好孙悟空的模型,必须连同猴脸的脸谱一道完成。这对于面人和江米人的制作者而言,是一个挑战。这一点之所以令人头疼,是因为孙猴子的脸谱也随着不同流派的演法而变化不一。例如同是京剧界的两位巨擘李少春与李万春,生活上有着联姻的亲戚关系,艺术上有着颉颃的竞争势头。他们俩都是既演老生戏,又演武生戏,同时兼演猴戏。李少春画的猴脸,名叫一口钟;李万春画的猴脸,名叫倒栽桃。此外还有其他画法,比如枣核形、倒葫芦等。

再如《钟馗嫁妹》这出戏也是各大剧种竞相上演的代表作,而最负盛名的要数京剧中的厉慧良一派。该剧还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剧目,它最大的亮点就是钟馗摆出花式百端的姿势亮相,每一个定格瞬间都会引发观众高潮般的掌声与喝彩声,厉慧良也正因为在这方面匠心独运,超出常人,动作愈加夸张,所以才被戏迷津津乐道。偏好摄影的年轻观众往往选择这出戏过瘾,因为可以趁机抓取很多异彩纷呈的镜头。大概是而人与江米人的工匠们看到了这一点,才在钟馗的形象上挖空心思去雕琢设计,弄出各式各样的钟馗姿态,用时髦的词儿说,叫做范儿。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是戏曲带动了手工艺,勿宁说是手工艺从戏曲中获得了巨大商机。

三、泥人

比起面人与江米人,泥人只可以玩,不可以吃,但更能挑逗小孩的兴趣。泥人成本相对较低,但手工艺的难度却并不低。大体来说,面人与江米人是塑造戏曲人物的扮相为主,一个固定的扮相代表了一出戏。而泥人却是多数捏成一出戏中的某一大特写的桥段,这一桥段就是戏的核心部分,也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换在舞台上的演出,应该是赚取观众掌声与喝彩声最多的高潮之处。因为这一点,面人与江米人往往单个出现,而泥人则是三三两两的人物搭配出炉的为主。像《三岔口》中的一黑一白两个人物,即刘利华与任堂惠;再如《白蛇传》中的一白一青一紫三个人物,即白娘子、小青与许仙。

在南方,无锡的惠山泥人闻名遐迩,驰誉海外。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题咏的胜地,又被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泉映月》增加了令人神往的色彩。在当地,除了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的镇山之宝外,戏曲泥人也是说不完的话题。自明代开始,惠山戏曲泥人就是有钱人家的收藏品,那时正是昆曲的兴盛时期,有钱人家岂知收藏泥人,他們还豢养家班,就是私人专用的昆曲演出班社,长年吃住在主人家里。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这与烟雨朦胧而又钟灵毓秀的江苏土壤气息的孕育是分不开的。明清两代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分别给了昆曲以及后来的梆子、京剧有利的生存条件,无数文人与艺人灿若星河般的涌现出来。难能可贵的是,今天传承下来的惠山泥人还保留着昆曲原始的人物扮相,这是从活态的演出中寻觅不到的。品味一件小小的惠山泥人,就是品读一部传奇,足以发思古之幽情。笔者遥想当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鬃人与皮影

与泥人相对应的是鬃人,鬃人的手工艺起初只在北京本地才有。顾名思义,鬃人离不开鬃毛,它是用猪鬃粘贴在小人的人型底座上。不言自明,最开始的鬃人都没有脚,因为身体下部都是一撮毛。用鬃人来塑造戏曲人物形象,比面人高级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静止的物品,它可以动起来,可以活龙活现地打打杀杀。鬃人被搁置在扁平的铜盘之内,表演者可以用小木棍频频敲击铜盘的边缘,于是使得整个铜盘产生振动。振动的效果是鬃人随之旋转,那么举着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的戏曲人物由静态变为动态,就与舞台上的战争场面很接近了。话说鬃人表演形态的以假乱真还不单是小造型的华丽转身,就是那小木棍敲击铜盘的声音也仿佛是戏曲舞台一角的打击乐伴奏。

鬃人的诞生源于皮影,皮影不用过多解释,相信一般人都见过。这种热闹非凡的表演形式不仅吸引人们的感官,内在的美学价值更不容小觑。皮影并不只在庙会上出现,它原是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娱乐形式之一。表演皮影的人没有七八年的基本功是拿不下来这门手艺的,舞动皮影的技术加之人声歌唱的技巧,都对演员先天要求十分苛刻。皮影虽是一张皮一道影的事儿,却也分出不同的流派。因为除去河北外,山西、甘肃、陕西、宁夏各地都有皮影,从皮的外形设计到影的动作武打都不一样。

当下中国越发重视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能工巧匠们得以在各个领域发挥优势,大显身手,这是由于党和政府提倡弘扬工匠精神所致。戏曲,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因为与手工艺的结缘而传播得更久远,也让许许多多先前不曾看戏的人在不经意间多看了戏曲一眼,从而喜爱到不能自拔。这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难以分割,手工艺品也成为戏曲艺术的另一文化载体,展示着它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观赏性。而所有传统艺术只有忠实继承才能保证薪火不断,处在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里,手工艺者只有甘于寂寞,耐于清贫,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崇高职业与理想。

猜你喜欢

面人手工艺品泥人
精品意识是手工艺品价值的基础
胆大镇的泥人
孙空空 捏面人
胆大镇的泥人
师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
卖手工艺品
12
面馆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