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策略初探

2019-06-09郭幼为王微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郭幼为 王微

【摘 要】 “工匠精神”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高度契合。因此,针对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和践行“工匠精神”的路径是:筑牢“工匠精神”之基,夯实“工匠精神”之本,锻造“工匠精神”之魂。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策略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由此,“工匠精神”进入公众视野。有关“工匠精神”的相关文章层出不穷,并普遍蕴含着以“工匠精神”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主题①。查阅辞源及古代汉语词典,“工匠”被定义为有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工匠精神”在传统社会也就成为手工业劳动者的专有精神。但在新时期,我们所弘扬“工匠精神”已不再单单局限于是手工业,而应作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行为追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从本质上把握“工匠精神”,挖掘其中所蕴含的高度认同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富有创新的专业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存在高度的契合。

一、“工匠精神”之实质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2]到了现代,“工匠”不再限于手工业者。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是用已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其创造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它是一种“破坏性行为”。[3]由此可见,“工匠”的当代精神已不仅仅存在于手工行业,而是成为各行业从业者的行为追求。“工匠”的含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但“工匠精神”却是以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养成的职业道德,表现为劳动者对职业的执着与奉献,对技艺的精准与精细,对工作的追求与创新。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工匠精神”是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敬畏和忘我,是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认同、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忠诚、献身于思政工作;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创造性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亟需培养“工匠精神”必要性

1、“工匠精神”之重要性

“工匠”要专于技艺、提高技术、形成独特的技能,高校思政课教师则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专注、细致和精益求精。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精神有赖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而“工匠精神”的塑造又对思政课教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

第一,“工匠精神”有助于思政课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而言,教学成果是其智慧的结晶。每位思政课教师对教学过程具有完全的控制权,教学“产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构造,渗透在“产品”中的是自我想法的表露,体现了自我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用“工匠精神”来做事,劳动就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变成了一种精神的享受。思政教育就是思政课教师生命活动的展开,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的培育。

第二,“工匠精神”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建立亲密情感。教学是教师的“产品”,学生是“产品”的消费者,但教师与学生却不是单纯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传统的工匠生活中师傅向徒弟传授手艺,二者在一起朝夕相处,耳提面命。师傅不仅传授的是技艺,还传授了做人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师徒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是现代化的组织无法替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思政课教師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师生在价值观的塑造中建立亲密情感。

第三,“工匠精神”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在传统社会中,产品与匠人是自然贴近的,它的好坏代表着自己的声誉和尊严。对于每件产品,匠人都会精益求精,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如果具备了“工匠精神”,他会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留下自己双手的痕迹,沁入绞尽脑汁的思虑。每个课件、教案都是独一无二,展现着教师的个性,精雕细琢凸显的是思政课教师良好的职业态度。

2、“工匠精神”之缺失

近年来高校思政工作在“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教学能力培养、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4]但也要看到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度不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出生于上世纪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的青年骨干为主,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受到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开设高校思政课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对职业缺乏认同导致其对思政理论相关学习在精神上消极抵触、行动上被动应付。

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技艺不精。高校思政课涉及学科门类多、专业跨度大,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内容就涉及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并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更新。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主动补充和更新知识的意识不强,造成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思政教育需求。

最后,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工作缺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和施教者的创新程度紧密相连,施教者的创新程度高则课程的实效性就强。但在现实中,受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一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缺乏创新,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不足,实践感悟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相当有限。因而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诠释,大多只停留在抽象的字面意义上,难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给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加上部分教师眼高手低,结果只能照本宣科,使得教学形式僵化、内容空泛以及课堂气氛沉闷,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工匠精神”之路径

1、筑牢“工匠精神”之基

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工匠精神”要有持之以恒的匠心。有“匠心”者,高度认同自己的职业,这是“工匠精神”之基。职业认同关系着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度。教师有匠心,立坚韧不拔之志,在专业上融会贯通,在教学方法上追求完美,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潜能的唤醒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2、夯实“工匠精神”之本

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工匠精神”要有追求极致的匠术。有“匠术”者,精雕技巧而身怀绝技,这是“工匠精神”之本。教师具备了“工匠精神”就会心中时刻装着岗位与工作,清醒地认识到岗位就是责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而是抓质量、提效率、重品质;就会正确处理好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3、锻造“工匠精神”之魂

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工匠精神”要有专注于专业的“匠德”。有“匠德”者,对职业的专注、专心而专业,这是“工匠精神”之魂。教师具备了“工匠精神”,会摒弃浮躁,安心教学与科研;会心无旁骛,改变“填鸭式”、“快餐式”教学的不良现状,耐心育人;会调整对工作的看法,把教育当作事业去追求。

总之,拥有“工匠精神”的思政课教师将思政课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会对职业充满热爱,对专业发挥创新精神,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从而使“工匠精神”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具备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等特征。

【注 释】

① 关于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动态,可参考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中国职业教育,2016.21.

【参考文献】

[1] 胡洪江,田丰.“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07.

[2]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3] (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4] 薛金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培养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作者简介】

郭幼为(1986—)男,河北邢台人,历史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王 微(1985—)女,河北保定人,历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黨史、性别史.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