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社图书馆中文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文献采访的视角

2019-06-09□罗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教社馆藏图书

□罗 舒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100081)

“图书馆自产生发展至今,一直担负着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及知识的功能,以其文献集合为物质基础来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文献的采集是图书馆工作的起点和首要任务之一。”[1]文献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文献的采访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石,采访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如何利用采访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来帮助图书馆形成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和高效率运行的知识服务系统,是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文献采访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加强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教社图书馆成立于1953年,主要任务是为人教社中小学教材和教育图书的编写、出版和研究服务。经过65年的发展,人教社图书馆馆藏资源已达到60多万册,主要包括中文图书、外国教材与图书、人教版和其他版本教材三大馆藏体系。这些丰富的馆藏为人教社教材编写和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也成为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是形成最早,也是流通借阅率最高的文献。经过65年的积累,中文图书库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人教社员工从事教材编写和其他工作的重要资源保障。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教材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教社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人教社图书馆中文馆藏出现了资源滞后、学科比例不均、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只有不断提高文献资源建设的时代性、全面性和针对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员工在编辑、科研和学习过程中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为人教社各项工作提供强大支撑。

二、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现状

(一)文献类型齐全

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19年初,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共有106591册,包含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的分类中全部类目的图书,文献类型较为齐全。人教社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及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和发行,共有29个编辑部门,涉及历史、政治、语文、外语、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全学科,人教社图书馆密切配合教材出版核心工作,为每一个学科都配备了相应的文献资源,包含各学科工具书、学科教学论、学科课程论、学科发展相关文献等,为教材编写和研究提供了资源保障。

表1 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库种册数统计(2019年)

(注:此表由人教社图书馆内部统计得出)

(二)学科重点突出

根据人教社的业务需求和功能定位,人教社图书馆在65年的文献资源积累和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育类图书为主的中文图书馆藏特色。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19年初,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图书共有24363册,占中文图书馆藏总量的22.86%,是所有类目中占比最高的。其中,教育类图书是该类目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馆藏为教材编写人员夯实教育理论基础、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提高业务素养筑牢了根基。

(三)审美意涵丰富

图书馆通过知识和服务为读者提供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人教社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类文献资源,在为学科编辑教材编写和科研工作提供文献支持的同时,也为大家获得精神滋养创造条件。如表1所示,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现有I类(文学)图书20389册,占馆藏总量的19.13%,占比仅次于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位居第二; J类(艺术)图书现有5415册,占馆藏总量的5.08%,在22个文献类目的占比中排行第5;B类(哲学、宗教)图书现有3818册,占馆藏总量的3.58%,占比排行第7。

三、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存在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通过对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学科比例不平衡

从表1可以看出,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量排名前3的为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I类(文学)和K类(历史、地理)图书,占中文图书馆藏总量的59.38%,其余19个类目的文献一共仅占比40.62%;自然科学类文献占馆藏总量的比例较低,其中除O类(数理科学和化学)占比为3.88%外,N类(自然科学总论)、R类(医药、卫生)、T类(工业技术)和Q类(生物科学)占比在1%-2%之间,P类(天文学、地球科学)、S类(农业科学)、U类(交通运输)、V类(航空、航天)和X类(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占比均低于1%,同时,近几年的采访数据显示,自然科学类文献入藏率远低于社科类文献。

(二)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专业图书馆主要是指为特定读者群而设立的图书馆,和一般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及读者对象不同,专业图书馆的特点是读者面比较狭窄,馆藏资料专业性强,学科集中而专深。”[2]人教社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本社学科编辑教材编写和研究的需要。学科编辑对教育领域文献的需求呈现出既博大又专深的特点。“博大”是指他们需要与本专业相关的尽可能全的文献,“专深”是指涉及本学科的文献专业性要强。就目前馆藏来看,人教社图书馆作为一家专业图书馆,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其专业特色都有待提高。

(三)版本陈旧问题突出

由于发展历史悠久,人教社图书馆在建立了较为丰富的馆藏资源体系的同时,也存在图书版本陈旧的问题。如:I类(文学)图书虽数量庞大,但很大一部分的图书版本陈旧,编辑们尤其对文学经典图书的阅读需求较高,馆藏文献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图书品相上,都有待更新;T类(工业技术)图书由于学科发展速度较快,馆藏图书参考价值较低。以上问题导致馆内大量图书流通率低,一方面无法满足编辑教材编写和阅读的需要,另一方面占据了图书馆有限的馆藏空间,导致采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文献采访视角的中文图书馆藏发展建议

(一)文献采访需遵循的原则和流程

为了在有限的藏书空间内储存最有价值的文献,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最专业的服务,现代图书馆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在开展文献采访工作时紧紧围绕读者需求,遵循一定的采访原则[1]:实用性原则。结合本馆的性质和服务对象的需求,采访人员要在重视文献价值的同时,兼顾专业的深度和学科的广度之间的关系。思想性原则。采访人员在采访工作中要注意选择体现思想、文化和科学的出版物,以实现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传递知识的价值。经济性原则。在文献采访的过程中,既要高效率地使用经费,又要使文献在读者群中获得较高的回报率。均衡原则。从宏观视角出发,文献采访时应讲求“有主有次、有专有博”的原则,既强调馆藏特色,又要关注延伸学科、交叉学科的文献,同时,要注意保持连续出版物、丛书、多卷本的采访连续性。合作原则。图书馆在各自鲜明的馆藏特色体系下,可通过馆际合作来弥补馆藏资源的短板,保障各馆开展基于文献的服务。

文献采访是一项系统工作,一般而言,采访人员要按照以下流程开展采访工作[1]。1.前期:调研阶段。采访人员要对藏书总量和馆藏特色等情况进行分析,对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了解,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调研。2.中期:文献选择、查重、订购、验收阶段。文献的选择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和鉴别能力,采访人员要根据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书目信息甄别图书质量,选择最具收藏价值、最符合馆藏定位、最能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图书;采访计划初步形成后,采访人员要在图书馆数据库内进行查重,以避免重复购买;查重完成后,将采购计划交由合作书商开展订购工作;书商采购完成后,采访人员要对销售清单和到馆图书进行核对,确保准确无误。3.后期:清退补货、结算阶段。采访人员要在对品相不佳、多发或遗漏的图书进行清退补货后完成结算。

(二)促进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发展的建议

1.加强对文献资源的调研。文献资源调研是文献采访的基础,它能有效提高采访工作的针对性,进而推进馆藏建设。结合人教社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的需要,笔者建议资源调研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第一,馆内资源调研。采访人员要认真梳理馆藏信息,了解各类文献的馆藏现状,特别是重点文献的馆藏覆盖率,为制定切实合理的采访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第二,他馆调研。人教社图书馆中文图书馆藏和一些师范大学的馆藏相似,可以借鉴这些大学的馆藏目录和年度采访目录,作为采访工作的重要参考。第三,本社读者调研。人教社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人教社的广大员工,因此,图书馆要针对他们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对于学科编辑室,需要了解他们对本学科各种资源的需求,比如本学科所需要的工具书、学科理论图书、学科前沿图书、学科专家的图书、与该学科相关学科的图书等等,通过深度调研建立起围绕每一个学科的资源库。

2.调整学科比例,凸显专业特色。根据中文库目前馆藏学科比例不平衡的现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人教社图书馆需要根据每个学科业务工作的需求,在现有馆藏的基础上尽快补充较为欠缺的学科资源,以保证每一个学科编辑室对于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还要不断补充与学科相关的各种文献,如:围绕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专著、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案例,作为学科编辑教材编写和研究的重要参考。为了不断加强编辑的教育理论素养,图书馆还需要加强对教育类图书的采访研究,注重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理论成果,重视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的教育类文献[3],建立健全学科内的知识体系,拓展教育学科边界,重视交叉学科,为编辑夯实教育理论提供引领。

3.科学剔旧,不断补充新的馆藏。馆藏剔除工作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能单纯依靠文献采访人员的直觉和经验,也不能仅从借阅率、出版时间等因素考虑,而是要综合考量、长远规划。对于专业图书馆来说,依靠服务对象的力量开展剔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教社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科编辑服务,编辑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文献是采访工作的意义体现,同时,编辑人员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文献的使用和收藏价值有更加专业的判断,剔旧工作应深入学科编辑当中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4.提高采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已逐渐从传统的“文献服务”过渡到数字图书馆初级阶段的“信息服务”,未来要进一步向数字图书馆高级阶段的“知识服务”迈进。[4]文献采访人员要紧跟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潮流,与时俱进,[5]除了懂得广泛的图书馆知识,具有学科专长和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6]具备鉴别文献自身价值和把握科学发展进程的宏观分析能力之外[7],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培养大数据思维,发展起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教社改革发展,图书馆采访人员也应拓宽知识边界,学习教育学和出版专业知识,提升业务素养,提高服务水平,助力人教社发展大计。

5.统筹规划,与多载体资源建设相协调。伴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文献存取方式的创新发展以及阅读方式的多样化转变,图书馆提供资源的模式已从单纯提供纸质文献发展到提供多渠道、多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目前,人教社图书馆已经结合学科教材编写和研究的需要,购买了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极大满足了编辑对于资源的需求,也为他们的阅读检索带来极大便利。未来,人教社图书馆应围绕学科发展的需要,采集与学科相关的音频、视频等资源,将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建设融入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当中,将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功能发挥到最大,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专业、高效的信息保障平台。

猜你喜欢

人教社馆藏图书
王占春学校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人教社70 周年:始于筚路蓝缕,志在止于至善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变化发展分析
图书推荐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试论“锐角三角函数”一节的教材与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