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艺术与科技融合下的新媒体设计

2019-06-09刘志毅冯建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术家科学科技

□刘志毅 冯建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随着“5G 商用元年”的提出,中国的5G通信技术已经迅速占领世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指标,我们生活的周遭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已经投入使用的北京大兴机场已经变成当代世界连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巨变将会带来我们周边日常生活的所有变化。字节跳动算法、大数据分析在当下依旧如火如荼,抖音用户自媒体的不断兴起,VR技术的更迭换代,创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学术界领域的焦点。当代的艺术家们为了更好地将艺术作品创意发挥应用到极致,他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思考跨学科的完美结合能否创造出更好的视觉艺术品。艺术家们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探索者,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交互设计、融媒体技术、艺术与科技双学科相结合的再创造等,都有其各自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艺术想象力的无拘无束,为科技激发了更多可能性;反之,科技也为艺术提供了多样表达的可能。在今天,艺术与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相依。

一、艺术与科技的演变和提升

纵观人类艺术发展史,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和极具代表性的世界艺术名录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魅力,并且都表现出当时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科学性。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是文艺复兴三杰,他们带有的人文主义色彩的绘画、雕塑等都科学地使用了人体解剖学、透视等学科。为后世艺术作品的探究性和考量性多增了一些科学依据,具有深远的意义。19世纪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作品合理地使用了色彩学和光学,通过直接观察和对物理学的研究,印象主义画家明白了我们所看到的光其实是眼睛接收到的各种反射印象经过意识重新组合后的混合产物[2]。印象主义画家把自然界的一切力量都化作是人类进步的因素,把现代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看作是一种无形的推手。20世纪以后大量的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视野。如:波普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都跟当时的科技创新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结束西方现代艺术史进程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是杜尚的《小便池》(图1),而且,他在艺术发展最如日中天之时,却下起了棋(图2)。

图1 小便池

图2 杜尚博弈

作为一个艺术大师,随便拿出这样一件东西,就把它称之为艺术品,这是偶然的吗?这是为什么?这件事情在艺术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如果有艺术史基础的,就会了解这时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一个事情,这就是20世纪现代艺术在社会发展的时候发生的巨大变革。

人类每天上厕所就是一天消费的结束,小便池就相当于厕所,大便是经过身体处理后排出来的多余物,这就是隐喻着事情的结束和尾端。所以,他俩把我们带入一个临界点,我们的现在正处于临界点的一个状态。过去的所有的艺术,是以制造为方法,为一个根本点;未来的艺术是以生长作为一个根本点,制造和生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区别。科学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原子论被量子理论颠覆。量子理论的波粒二象性说明:物质的存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它是波和力的同时运动。20世纪的现代艺术,从小的方面也论证了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比如:抽象主义的产生,哲学上的结构主义,恰恰都在说明艺术与科学的交互关系[1]。面对当下飞速发展的科技,艺术家们有着大量属于当代的媒介和新技术供他们选择——从3D打印技术到数字互动装置,再到新形态材料,这些新技术指向无数可能,通过创作将人类感受力与数字世界连接在一起。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艺术与科技的设计表现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体验不断刷新着我们对艺术和美学的新认知。新兴技术和艺术的相互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许多的困难需要探索和研究。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是把我们自身感受到的各种外界事物,通过文字或其他方式细致地整合为直观明了的概念或艺术表现形式,构建一种满足人类情感认知或需求的物化世界。设计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固有知识和情感认知合理化。因此,这也是艺术表现形式美与科学理论的准确性相结合的一种过程。艺术方面无论从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都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闭环很难形成,还无法在市场中大规模的应用。

不同阶段的艺术家都会有新的问题困扰,“媒介”一词在当代艺术设计发展中是比较常见的。不同的媒介传达的艺术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家们也在长期探索并攻克不同媒介。当今世界全球化共建共享的状态下,互联网数字媒体科技的出现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世界,同时提高了我们的美学体验。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从人工智能诞生的第一天起,研究者就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让计算机充满创意灵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具有完全感知力的东西才称之为智能。然而,有些人却关注特殊应用,如游戏玩法和社会交流等。艺术家们可以利用新型工具去研究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例如把现实的世界转移到人为搭建的虚拟认知的世界中去,这只是应用的一部分[3]。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但是这只是一种手段,只是艺术作品的一个部分,创作中的艺术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代替的。

19世纪的艺术家们使用油画颜料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摄影技术,摄影的出现并不能被大众所认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摄影作品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重新定义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21世纪初摄影作品才开始被广泛收藏。由此,新技术会伴随着新材料的诞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形式,从而创作出新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感知。将新技术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所传达的意义就是对创作者和接受新事物者的创新力考验,更是人类思想不断进步依据。科技与艺术的发展兼并前行,他们都为其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边缘,在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纳米技术、3D打印、材料科学、生物工程、自动驾驶汽车等方面迅速发展,对其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人类面临的许多挑战过于复杂和相互关联,越来越无法用一个知识或专门知识领域来解决,而是需要用跨学科的方式来研究、探索和解决。学科之间的跨界研究是近几年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学科之间的跨界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跨越以往各种类型的研究方法,从而实现对问题目标的整合性研究。当前国际学术研究氛围下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绝大多数是跨学科性质。从深层次的方面来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界研究也真正体现了科技高速发展势态下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从设计领域来看,之前不变的、持久单一的专业和学科有明确的边界、实践和历史,而现在这些边界越来越模糊。现在,设计发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设计应该以研究为基础,而不单单是基于技能,设计并不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是关于技能和造物,而是关于对人类挑战和人类需求的识别、调查和解决,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设计、科学、技术、工程一起合作。

设计可将各个不同领域的要素放置于一个开放的地带,或融合或碰撞,是跨学科研究的有效途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设计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将发挥关键作用,这是设计其自身的特点,这也是设计在跨学科研究中可作贡献的重要方面。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指出,设计是为广大人民服务,不应该只服务那些健康的人,设计可在人类健康发展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当下的语境下,设计可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可将AI、情感计算和心理疗愈放置于一个开放的地带,以创造性思维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会使跨领域的研究碰撞出更具社会应用价值的火花。

三、5G对艺术行业的影响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与4G不同的是,5G是对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的技术演进和新增补充性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的解决方案的总称。事实上,5G是一种融合网络,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好的架接起来,它的性能将更加安全、自由、高速。当下,5G是一代能让蜂窝网络扩展至全新使用案例和垂直市场的无线技术,可以用来连接数以百万计的工业传感器,以及各种可穿戴消费电子设备。新科技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5G的力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行业的发展。艺术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5G的支持服务,它将会从创作方式、媒介的使用、交互体验等方面发生巨大的改变。

其一,当下5G技术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人们生活的各领域都被整合进同一系统。而在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现代科技的快速迭代让艺术的创作观念、表现形式、理论阐释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很多人开始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我们也需要达到一种5G的思维方式,即艺术是整体性的,它是集合了所有关于艺术的知识、艺术的变化而成的一个整体,这也叫艺术的5G。

其二,5G作为当下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之一,代表着勇于探索革新的先锋精神。同样,艺术家更有挑战现有艺术形式的勇气,敢于打破边界、探索未知,这便是艺术的“5G精神”。艺术有很多的方向,很多的方法,很多的可能,并由此开始拓宽艺术学习和创作的思路,将艺术的“5G精神”真正落地。

其三,“5G时代”必将是新的历史阶段,然而个体在大时代巨变前无法掌控、难以预知的无力感,都化为潜藏内心的焦虑。中国画的艺术家李冠嫾,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Fragile-易碎》——上半部分为人物画像,看似新潮时髦的人物面容上覆盖了一道道裂痕;下半部分为三个倾倒的玻璃瓶,大量“金币”倾洒而出。在她看来,作品中这些破碎的、易碎的意向实为内心焦虑的反应。这些新的表现手段促进艺术领域的新发展,使艺术表达的形式变得更多。

四、艺术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

回望古往今来的艺术发展史,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始终紧密联系着,两者相互依存,始终在寻求不同形式上的融合点,这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科学与艺术两个学科就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科技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提供服务,同样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也是需要科学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便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艺术设计也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和艺术两个学科的表现形式也是有很大区分的,艺术的工具是形象语言,更多的是从视觉角度传达审美感知。相反,科学主要是一种运算、概念分析、逻辑推理等,具体来说科学的工具是一种计算符号语言。但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划分,科学问题的研究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生产力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而艺术表现出来的问题在特定的意义上来说是永恒的。这就是为什么举世闻名的艺术品流传千年后仍被当下的人们所鉴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在逐年增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影响。人工智能化的陈列设计、家居设计、动态化设计更加人性化地服务着我们当下消费者。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对艺术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舞台,并且通过创新再设计等途径突显出更多的艺术种类和形式,如计算机多媒体艺术、影像技术的交互性表现[4]。在更多的领域中,艺术和科学已经很难分开,相辅相成地向前发展。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们从来不会把艺术单一地孤立起来,更多的是一种借鉴,拿来主义的分析再创造。他们一直崇尚科学、相信科学,而且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开阔眼界从深度和广度挖掘知识体系的更多可能性。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特别喜欢研究数学,并经常去参加数学界的讨论。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对航空技术赞叹不已。最后,艺术和科学就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继续前行。虽然前行的过程中荆棘密布,但是最终会相互帮助,顺利迈向新的巅峰。

五、结论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永远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很多时候,艺术甚至是反叛与超前的,一次次对抗了工业流程与完美画面。而技术也一次次打破艺术的常识,将艺术从神坛中释放出来。回看历史,我们发现那些热衷于科学技术的艺术家往往本身不是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对技术的使用往往是充满想象力与挑战精神的。在这个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时代,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与艺术技艺上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是科技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事实上,艺术与科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生命的诞生之初,人们就在美的世界摸索前行。无论我们认为艺术与科技之间,是互融、互补、互兴、互证,还是互害的关系,在当下,科学家与艺术家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艺术与科技”这个世纪之问,这些思考和讨论“只是开始”。

猜你喜欢

艺术家科学科技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