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9-06-03韩启飞

关键词:智库政府建设

韩启飞

摘 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社会矛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常态,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迫切需要高校智库对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智库的建设也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从突出地方性、强调服务性和实用性来准确定位、从校内外学科融合、构建联合平台做好资源整合、从人才引进渠道到自身队伍建设、从厘清“独立性”到把握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能够找到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竞争软实力; 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3-0119-04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明确提出的“国家战略”。2015年初,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智库建设的高度重视。新型智库是以国家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研究目标,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各类智库在新形势下发挥“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的作用,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型智库的提出,有别于传统智库的概念。它要求智库的研究成果要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能离开学术研究的支撑,以科学决策为目的,体现决策咨询研究的问题导向与前瞻性,最重要的还需要具有实践意义与可操作性[1]。

我国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社会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和地方有多种经济政策和民生问题亟需解决,如工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区域经济布局、中小企业发展、医疗和养老保险、效率和公平等等。国家一方面要建设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综合智库,服务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地方高校中已有的公共政策研究力量和研究资源,重新梳理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关系,形成依托高校的新型智库,培育一批专业智库,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

目前中国智库的数量约为2400个,其中高校智库约为700个[2]。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排名前25位里有6所高校智库,分别为排名第二位的北京大学、排名第四位的复旦大学、排名第六位的清华大学、排名第九位的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十位的南京大学和排名第二十一位的吉林大学[3],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高校智库在中国智库中是不可或缺的,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地方高校智库在发展上的相对滞后,在与其他类型智库的竞争中更是处于劣势。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组织形式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对于打造高校智库品牌、推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建设地方高校智库 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大多是省、市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还有一些是国务院各部委下放到地方的。这些高校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行业背景,本身就负有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地方高校的智库建设,能够直接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重大问题和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做出重要保障。高校以智库形式服务政府决策咨询活动,将成为高校为地方社会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方高校智库的建设提供了高校直接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机遇,同时地方高校智库的建设也给高校自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地方高校智库的建设会促进地方高校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融合学科,广泛吸引人才,优化管理结构,提高办学水平,在内涵建设上达到新高度。更为重要的是以优质的资政研究服务社会,就可以全面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提升地方高校在政府和社会中的地位、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作为知识精英集聚的高地,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数据库,其学术性正好符合了建设新型智库中学术研究和科学决策的要求。地方高校是以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的服务方向,也符合新型智库对于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的需求。地方高校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手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符合新型智库对于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诉求。所以从理论上说,建立新型智库是地方高校智库发展的绝好契机。当然,在高校智库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们也要防止“大跃进”式的跟风倾向[4]。

二、学术和资政相结合 提升高校竞争实力

地方高校近年来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做了很多纵、横向的科研项目,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但是社会的政策咨询对于高校学术圈的认可度并不高,认为高校的学术成果实用性不强,能够被地方政府采用或者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的少而又少,更谈不上对公众舆论的影响[5]。

江苏某两所地方高校2014年发表涉及社会资政内容的ISTIC以上论文(剔除纯专业学术研究论文以外)情况列于表1中。

从论文的内容和以下数据分析,研究的选题缺乏国家、地方需求和问题导向,高校研究者对决策咨询的研究积极性不高,没有把资政研究作为研究的一个主攻方向,较少关注研究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导致决策咨询报告的质量不高。其中一名学者对城镇化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做出综合的报告,就很难对决策产生影响,导致很多研究成果束之高阁。部分研究缺乏对某一领域持之以恒的深入跟踪研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产生累积效应;学科间割裂得很厉害,很少看到不同學科间联合攻关,很难产生积聚效应;只关注论文的发表,很少看到研究成果的转化,很难产生高质量的聚集效应。

两所学校的主打专业都很强,但教授和工程专家只关注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很少就本学科的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开展资政研究,缺乏对科技智库的贡献和支持,导致综合解决社会重大战略问题无从谈起,弱化了政策研究和技术咨询的作用,也导致了学校综合影响力的发挥。

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高校受“学术本位”的影响,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导致了学术行为的扭曲。地方高校智库的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次修正学术方向的机会,地方高校智库只要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相结合,学术专著与研究报告相结合,研究与管理相结合,就能够提供被地方政府采纳的决策咨询报告,就能够提供被政府采纳的有效建议,就能够为政府提供高、精、深服务,同时也必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竞争软实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三、坚守服务地方宗旨 探索智库建设路径

(一)准确定位 科学规划

智库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战略问题,要与学校的发展相一致。学校智库的发展规划则是要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竞争性而制定。规划定位中要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强调服务性和实用性。地方高校智库无论和地方社科院智库相比还是和政府研究智库相比,其研究能力、基础建设、资源广度、社会信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目标定位上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地方高校充分利用所拥有学科基础和学科建设的优势,牢牢站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便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多样的战略研究与咨询。

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学科建设,学科是智库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基于学科优势,地方高校智库才会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发掘和培育研究团队的新生力量,提高智库队伍的研究水平,进而实现更高层次智库的学科融合和学术繁荣,构建起更为强大的智库资源平台。地方高校根据有无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国家科学平台、博士后流动站,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等条件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地方高校一般排名在第三阵营,所以,地方高校需要根据自身位置、实力,准确定位好自身智库的规模和智库所研究的领域、内容。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多的是承担省级或是市级智库的功能。当然,地方高校的智库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也是地方高校智库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智库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建设工程,世界上著名的大学智库都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高校要以智库建设为载体,利用自身的优势,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智库一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学科融合 整合资源

虽然国内外成功的大学智库,都起源于大学的各类研究机构或研究院所,但智库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资源整合的过程[6]。

地方高校有着种类繁多的研究机构、各类研究院、所和中心等,但这些研究院、所大都以某一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承担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性工作,并且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较多精力。但科研院所和智库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一般意义上的校属科研院、所能够发展成为智库,它是需要相当大的体量作为基本保证的。以北京大学的国家发展研究院为例,它汇集了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专家、学者,分别在理论研究、政策分析与管理咨询等方面取得过卓越的成就,同时还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海外教授以及年轻有为的国内才俊。对于一般地方高校来说,一个研究机构和中心的资源、人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力量分散根本无法完成新型智库所赋予的任务,只有对现有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大力促进学科的融合和发展,举全校之力,设立研究的实体单位,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智库。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智库的建设要强调其发展的特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长,避免过分强调其综合性。地方高校智库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本校擅长的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多的学科门类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虽然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但地方高校智库之间的合作在一定的区域内尤为重要,在相关领域内建立联合智库,整合互补资源,联合攻关是破解地方高校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之间的同门关系、师徒关系、“山寨关系”对于高校智库的长期建设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因此,高校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能搞权宜之计的短期行为。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的数据信息、人力资源、经费支持一般是零散化和分散化的,无法满足智库建设的要求。尝试构建地方高校智库平台,还可以建立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基于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平台等,开放资源共享,实现资金、人才、科研成果的多方联动,加强平台内部研究人员的有效沟通,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三)内培外引 打造团队

地方高校加快对智库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流的科研团队,是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必须要经历的途径。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研究欲望,智库中的优秀教授、博士,被科研项目、论文和职称晋级等事务所累,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决策咨询的研究上。因此学校在薪酬、职称、提拔中把智库研究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同等对待,才会解除对人才的限制,激发研究人员的研究欲望。

智库中的优秀教授、博士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和对地方省情、市情的了解。省情、市情,对解决地方区域性问题尤为重要。不少地方高校的博士到地方挂职,已成为一条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联系的高速公路。地方高校智库要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企业的联系,通过政府获取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更为重要。地方高校的研究人员要紧密结合地方的实际,放下身段,积极投身到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增长才干,做好为地方资政服务这篇大文章。

智库的人才需要多元化、尖端化,多领域人才的汇聚才能提高智库的地位,才是智库发展的根本。地方高校需要突破以往的人才引进办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能停留在引进优秀海内外教授、优秀年轻博士的层面上。而事实上,为了增强智库的影响力,提升智库实力,智库应该更多地引进曾在社会及政府中任职的研究人员,他们更多的是超脱于学術,靠着职级的晋升的机制体制反而能够使得他们潜下心来研究社会问题。智库需要有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的人来进行研究活动,适当降低学术门槛,抬高实践经验门槛,广纳贤士,汲取全社会的有才之士来到智库进行头脑风暴、知识碰撞,才能出思想,出策略,智库的发展才有前景。鉴于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体制,美国的“旋转门”做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7],但通过灵活的工作方式,达到人才流动的目的是可以做到的。

(四)依托政府 独立研究

大家普遍认为智库的三要素是质量、独立和影响力,其中“独立性”是顶级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独立性”可以保障智库研究的客观、中立。目前有些学者认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这就阻碍了地方高校智库的发展,使得智库只会顺应政府的想法去考虑和研究,而不会也不敢对政府的决策进行批评和指正,地方高校智库过于依赖政府,没有实实在在的“资政”和“启智”,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丧失了智库的研究主动权。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则民主政治环境下开明的政府不会听不进不同的声音,二则地方高校也没长那么多的媚骨。高校智库的核心是资政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工作,高校智库怎么能和制定政策的政府不来往?国外高校智库是依托于政府又独立于政府,所谓独立性是指其研究的独立性。为确保智库研究的独立性,建立一套地方高校智库的管理机制,将管理和研究分开,即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作为刚刚起步的地方大学智库,课题的来源当下主要还是来自于政府及相关部门,上面评审课题的做法,会扼杀许多创新的理念,因此智库必须有独立设置课题的意愿,要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和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以保障地方高校智库的健康发展。

地方高校智库和政府的关系有其特殊的一面,高校智库和政府的关系,既不同于政府智库和政府之间的父子关系,也不同于民间智库同政府之间的市场关系,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婆媳关系。正是这样一种独天得厚的特殊关系,才使得政府部门可以把握大学智库的发展方向,为大学智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研究问题上出题目,在资金上提供帮助,在影响力上为大学智库做宣传。对于大学智库来说正确把握政府的政策主张和社会相关信息,建立好获取内部信息的渠道,借助政府在管理上的优势,第一时间获取决策层的相关信息,提高研究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地方大学智库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中国的国情同西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智库的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做法[8]。中西方政府的决策机制不一样,中西方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不一样,最根本的是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不一样。大学学术自由的氛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高校智库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所在,研究人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家的良知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

地方高校智库一方面要与政府保持联系,积极出谋划策,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公共政策研究报告,扩大自身影响力,提升公众话语权,才会有更多企业或者社会团体愿意慷慨捐赠智库的发展。资金来源的多元性可在一定意义上保证智库的“独立性”[9]。这也是保证智库与政府、行业、社会长期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

地方高校智库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建设中最缺乏的就是持续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只有不断地推出满足政府和社会需求的产品,才能不断地提升地方高校智库的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才能在思想软实力的博弈中占领先机,从而加快高校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德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协调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4,(12):1-7.

〔2〕徐晓虎,陈圻.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2,(11):178-184.

〔3〕上海社會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R].2015.

〔4〕秦惠民,解水清.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04):15-20.

〔5〕文少保.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4-38.

〔6〕朱旭峰,韩万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兴起、困境与探索[J].高等教育评论,2015,3(01):32-43.

〔7〕杨尊伟,刘宝存.美国智库的类型、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J].中国高校科技,2011,(07):56-59.

〔8〕于今.中国智库研究的思考[J].理论研究,2015,(04):31-33.

〔9〕张雪奎.美国智库是如何运作的[J].卓越诊断,2010,(09):28-3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智库政府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微智库
微智库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