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扬州邗江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简报

2019-05-31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东南文化 2019年2期
关键词:灰陶底径复原

南京博物院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5—2016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江苏扬州邗江岗庄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出陶窑4座、房址4座以及灰坑等配套设施,出土一批陶瓷器等遗物。陶窑形制为半地穴式馒头窑,根据出土物等推测其为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时期扬州城郊烧造陶盆、罐、灯等日常用品及瓦当、套兽等建筑构件的陶窑遗址。该窑址系扬州地区首次发现并发掘的宋代窑址,为研究宋代扬州城功能分布与城内出土陶器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岗庄遗址位于江苏省扬州城东侧的邗江区城北乡黄金村岗庄组,处于蜀岗丘陵南沿,地势北高南低;东临扬州市电厂,再西即为京杭大运河,西接岗庄路,向南500米即隋至清古运河。中心坐标为北纬32°25 35.64,东经119°28 32.22,海拔高程11米(图一)。

2015年5月,为配合市区开发建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区域进行先期勘查过程中发现一处古窑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10×10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 500平方米(编号为 T0202—T0304,其中T0204、T0304发掘西侧5×10米)。发掘时间2015年11月至次年4月,历时4个月。共计发掘出宋代陶窑4座、房址4座、灰坑27个、灶穴3个,出土陶瓷器等文物百余件(图二;彩插四:1),其中大部分陶器为陶窑本地烧造产品,瓷器等应为制陶人带来的外来品;另有少量明清墓葬。现将此次发掘宋代陶窑及相关遗迹、遗物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

岗庄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一致,现以T0302南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图三)。

①层,耕土层,浅灰土,厚0.15~0.3米。土质疏松,孔隙大,内含较多瓦砾、碎石、瓦片等。

②层,扰土层,包含有许多明清青花瓷片及陶片、砾石等。按土质土色可分a、b两层。

a层,中灰色土,厚0.3~0.5米。土质稍硬。

b层,沙黄土,厚0.2米,质地稍疏。

③层,灰黄土,厚0.25~0.5米。土质较疏,内含有较多砖瓦、陶片及红烧土碎块等,为明代层。

④层,灰黑土,厚0.2~0.6米。土质较疏,内含较多小砾石、砖瓦碎块及红烧土碎块等。此层开口的遗迹有F1、Y2Ⅲ期、Y3Ⅲ期等,为南宋时期层。

⑤层,灰黄土,厚0.15~0.4米。土质较疏,内含有少量瓦砾、红烧土块、草木灰等。该层开口的遗迹有F3、F4、Y2Ⅱ期、Y3Ⅱ期等,为北宋晚期层。

⑥层,灰黑土,厚0.2~0.3米。土质甚疏。该层包含的遗迹有Y1、Y2Ⅰ期、Y3Ⅰ期、Y4等,为北宋中晚期层。

⑥层以下为黄沙土,土质粘细,无包含物,为生土层。

二、陶窑与房址、灰坑等配套设施

1.陶窑的形状与结构

四座陶窑均位于遗址北侧、东西向并列分布,间距1.65~2.4米,由西向东分别编为Y1~Y4。均属单体窑,规模较小,腰鼓形。结构基本相同,由火膛、窑室等几部分组成。保存稍好的还有火门、操作间等,多为条砖混杂土坯等铺就,黄泥勾缝。窑壁外均有厚0.12~0.3米的红烧土。窑顶均不存,无法了解其顶部结构及烟道数量、形状等(窑室内北端有一道宽20厘米的条形凹槽,较窑床低4~5厘米,底部无铺砖、无烧结痕,却残留有草木灰烬,可能是烟道底部)。方向除Y4略偏西外,其余三座基本朝北(图四)。

四座陶窑中Y1、Y4形制较规整,后期修补较少,而Y2、Y3则有明显后期修补改建痕迹,可分I—III期。以Y1、Y2为例分别介绍如下。

Y1 位于T0302中西部,残长5.5、宽2.7米,方向15°。在生黄土上直接掏挖、用条砖混杂土坯砌成,窑壁内侧青灰,外侧则呈赭红色。由南向北分为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室等部分(图五)。

操作间,窑址最南端,北连窑壁,残甚,仅存东北角局部。两行条砖错缝平铺垒砌而成,残长2.3、残高0.5米。砖色青、红不一,多为残砖。内侧还有一座独立的准备间,不规则圆形,仅存底部,直径1.36~1.54、厚0.2、残高0.48米,是用土坯与少量砖块错缝平铺垒砌而成,残存最高10层。内底残留有3厘米厚的烧结面。南侧有砖砌斜坡状火门。

火门,位于窑体南端窑壁弧形封口处,底部用不规则残砖垒成,顶上有2层平铺残砖,砖色红,局部略泛黑。长0.64、残高0.3米。偏东侧铺砖下有风洞,不规则圆形,洞底呈斜坡状,有明显的积灰,可能为掏灰的通道。

火膛,位于火门内侧、窑床南侧,平面呈椭圆形,圜底,是窑体最低凹处。底部有明显的灰黑色烧结面,粘有草木灰烬。弧径1.14~1.64、残深0.84米。

窑床,位于窑内北侧、火膛以北。条砖错缝平铺而成,铺砖存留不多。色深灰,应是多次烧结所致。长1.92、宽1.8米。

Y2 位于T0302中部偏东,方向15°。在早期窑址基础上经两次垫高、改建。窑北壁基本未变动(仅后期有铺砖增高);西壁保存较好,但东壁残损较重;火膛位置几经南移;火门、操作间等已不存。从早至晚可分I、II、III期(图六;彩插四:2)。

Ⅰ期 直接在生黄土上建成。窑壁乃条砖紧贴黄土面砌成,多仅存底部一层。残长3.6、宽2.9米(图六:1)。

火膛,较窑床低。北壁用青砖一顺一丁砌成,南面缺失。底部呈青灰色,残留较多草木灰烬。弧径1.2~1.86、残深0.56米。

窑床,条砖平铺而成,西壁仅存一层,北面中部铺砖缺失。长2.66、宽2.12、残高0.36米。

Ⅱ期 是将Ⅰ期窑床垫高扩建而成。垫土中含有较多瓦砾和红烧土。窑床、窑壁等略向外扩,形制较Ⅰ期稍大。残长4.2、宽2.86米(图六:2)。

火膛,位置较Ⅰ期略向南移,其北壁在Ⅰ期火膛中部,残存一排铺砖,底部略深,残甚,形制不辨。弧径0.9~1.52、残深0.9米。

窑床,条砖错缝平铺而成,残甚,存留不多。东西长3、南北宽2.1米。

Ⅲ期 是在Ⅱ期基础上再垫高而成。垫土中亦含有红烧土、瓦砾等物。边缘与Ⅱ期相似,只留底部铺砖。残长3.84、宽3.16米(图六:3)。

火门,不规则条砖垒砌而成,底部已封闭,残存4层。长0.74、残高0.3米。

火膛,长1.76、宽0.74~1.6、残高0.96米。平面呈弧边梯形,外壁用砖块或土坯混杂平铺垒砌而成。砌筑不甚规整,砖多残半,色泽不一,表面多黑灰,偏外及底部多赭红。其中南残面存3层,北侧仅存偏东面2小块;东、西两侧存留较多,最高计11层。火膛底部不平,有较厚的草木灰烧结层。

窑床,长3.5、宽2.26米,是在含红烧土块、碎瓦砾的灰黑土上找平筑成,偏南侧存7排铺地砖,保存不佳,多残裂,铺砖除了中间一排纵向平铺外,其余均为横向错缝平铺。

2.房址、灰坑等

房址4座,位于窑址以南,均为与窑址相关的工作间。残甚,仅存底部。房内有灶、瓷缸等物。按发现早晚分别编为F1-F4。两座房址内发现灶穴,编号为Z1、Z2。F4保存较好,形制清楚,介绍如下。

F4,方向4°,位于T0203西北侧,西侧叠压于T0202东隔梁下,开口于⑤层下。在生黄土堆积上,外用青灰色残条砖错缝平铺垒砌,中填泥土、瓦片等,砌筑较为规整。单间,面东辟门。南北残长5.4、东西宽4.12、残高0.2、墙厚0.3米(东垣)。

四垣中东垣保存稍好,偏北侧残存5层铺砖。中部门道残宽1.7米;西垣仅偏北侧残存一小段;南垣亦只留东南角一小段;北垣无存(图七)。

房内较平、未铺砖。灰黑色踩踏面痕迹清晰,中部残存一处灶穴Z2。Z2,瓢形、圜底,直径0.7、残深0.36米。西侧留有烟道,残长0.2米。灶壁红烧土厚8厘米左右。

灰坑27座,形状不一,有方形、椭圆形、圆形及不规则形等。

椭圆形,5座。H15,位于T0202中部,开口于⑥层下、叠压在F1、F3之下,平面近椭圆形,平底。东西长6、南北宽5、残深0.9米(图八)。坑内填土为灰黑土,内夹杂有较多碎瓦片、红烧土、碎砖块及少量陶灯盏、瓦当等。偏东侧底部残留有一块质地细腻黄泥,南北残长4、东西残宽2、残高0.35米,可能为残留的制陶坯料;由此推测H15原本为一个储泥池,后被废弃填平。

方形,9座。H4,位于T0203西侧,开口于⑥层下,偏西侧被H23打破。圆角,平底。壁面陡直、较光滑。南北长3、东西宽1.8、残深1.2米(图九)。东壁外扩0.5米,由北向南下挖成台阶。

三、出土遗物

岗庄遗址出土遗物编号计156件,大量陶器因损坏严重无法复原。陶器数量最多,多为窑内生产,少量外来遗物,包括生活用具、建筑构件及少量窑具等;瓷器次之,均为外来产品,应为工匠的生活用品。少量铜质遗物。

(一)陶器

标本101件。可分为日用器皿、建筑构件和窑具等。

1.日用器皿

器类主要有盆、罐、灯等,另有少量砚、碗、把手、器盖、环、球等。

盆,数量最多,可复原者12件。夹砂灰陶质,青灰胎,质硬,烧结度高。内多为素面、光滑,外多轮制痕,个别有压印纹等。器型多样,敞口、外折沿、大平底,口沿有卷沿、平沿和花边沿之分,高度亦有差别。T0302⑤:2,残,可复原。平沿微折、圆唇,浅腹,器表泛黑。口径40、底径30、高5.5厘米(图一○:1)。H8:3,残,可复原。平折沿、圆唇、深腹。口径44、底径30、高14.2厘米(图一○:2)。

罐,数量亦较多,多残,可复原者5件。夹砂灰陶质,灰胎,鼓腹、平底。多素面,少量有模印花纹。H15:1,四耳罐,残甚,无法全部复原。敛口、圆折沿,束颈。上腹饰四小圆耳,耳下壁内凹。质较细,外壁灰黑。复原口径22、残高8.5厘米(图一○:3)。H8:5,残,可复原。直口,高颈略束,腹施两道连珠纹,偏底部有一圆孔。质较粗,色略泛红,外壁泛黑。口径17.8、底径18.5、高16.5厘米(图一○:4)。T0304⑤:1,直口、台唇,长颈、腹微鼓,内壁饰刻划纹,外壁印连续八瓣雪花纹,纹间有条形带。质细,色青灰,外表泛黑。复原口径31、残高26.5厘米(图一○:5;彩插四:4)。T0202⑤:9,直口、微束颈,颈贴宽条附加堆纹,纹上压印阴线“北”字形纹。质粗,色内侧偏红、外侧偏灰黑。复原口径26、残高11.5厘米(图一○:6)。

灯,小件34件,皆残,无可复原者。器型分挂灯、行灯两类。多为灰陶质,质地细腻,烧结度高。

(1)挂灯,24件。匕形,薄片柄,上带一圆穿孔,下端外折、粘一圆盘。分灯柄、灯盘两部分。

灯柄,17件。背面平整,正面凸印纹饰。按纹饰不同分为五型。

A型 带铭文,3件。T0203①:1,下端略残。泥质灰陶。如意形圆首,柄面印“慎火亭□”,边施刻划纹。残长11.5、宽4.5、厚0.7厘米(图一一:1)。T0303②:1,仅存顶端局部。夹砂红陶。圆首,柄面印阳文“天”字,边饰双线界格。残长5、宽5.3、厚1厘米(图一一:2)。T0303④:6,下端残失。灰黑陶。圆首,孔左印一“王”字,下侧印鱼纹,嘴大张,鱼鳞圆点状,鳍张开。残长7.4、宽6.5、厚1厘米(图一一:3)。

B型 花卉纹,3件。如意形首,1件。T0203①:2,柄基本完整,下端略折。灰黑陶。柄面饰单朵花草纹,边饰刻划纹。残长15.5、宽4.8、厚1厘米(图一一:4)。圆首,2件。T0204③:2,残半。孔下饰单朵花卉纹,边有凸界格。残长 11.5、宽 5.5、厚 1.2厘米(图一一:5)。

C型 卷云纹,2件。T0202③:2,基本完整。灰白陶。束颈,上端印垂云纹,下端施变形云纹,边饰界格。残长12、宽6.3、厚0.7厘米(图一一:6)。

D型 鱼纹,2件。T0303①:1,残甚。灰黑陶。仅存顶部局部,圆首,肩外扩,上部饰花卉纹,下部圆孔两侧分饰两条鱼尾,尾鳍叉开。残长6.5、宽6.3、厚1厘米(图一一:7)。

E型 兽面纹,7件,T0303④:4,下端残失。灰黑陶。圆首。柄面饰一狮面纹,竖耳、圆目、塌鼻,阔嘴大张,獠牙外露,下带长须。残长11.5、宽5.3、厚0.5厘米(图一一:8)。

灯盘,7件。按盘的形制分为二型。

A型 带托盘,5件。H8:2,残,可复原。圆形托,边缘略翘,一边粘灯柄。盘心粘一小圆盘,敞口,斜壁,夹砂灰陶质,质细,色青灰。盘口径7.8、托径11.2、残高3厘米(图一一:9)。

B型 勺形盘,2件。T0204⑤:1,盘基本完整,侧边存半截灯柄。盘勺形,内外壁刮削痕明显,外表泛黑。盘径11、底部通长12.5、残高8厘米(图一一:10;彩插四:3)。

(2)行灯,10件。圆盏顶、中空柱形身。可分二型。

A型 器形较小巧,细柱身。3件。T0202⑤:10,底盘缺失。顶盏呈椭圆形,柱身麻花状,灰黑陶,外壁泛黑。顶盏口径6.8~8.5、柱径2.8~4、残高19厘米(图一二:1)。T0204④:1,底座部。柱身光滑,圆盘形座,边缘微翘。质细,外表略泛黑。底径11.6、残高7厘米(图一二:2)。

B型 器形较粗大,粗柱身。7件。T0202③:3,柱身残部。身中部带盘,顶盏、中盘及底座多残缺。陶色不一,内侧偏红、外表泛黑。残顶径3.4、残底径9.3、残高14.2厘米(图一二:3)。

碗,1件。H4:5,残,可复原。灰陶质,质细,色灰白,外表泛黑。壁薄规整,敞口、撇沿,鼓腹、圜底、圈足。内壁光滑,外壁有细密弦纹。口径11.5、底径4.2、高5厘米(图一三:1)。

砚,2件。质细、硬。H4:1,方形砚,残半。灰陶质,外表灰黑。背面略凹、有细密戳印纹,正面光滑,中心凹印一圆折角砚槽,槽面不平,一边略深。残长13.5、宽11、厚2.7厘米(图一三:2)。T0202⑤:2,圆形砚,残半,可复原。红陶质。背面平整、轮制弦纹明显,正面近边缘处略凹。直径19.9、厚1.7厘米(图一三:3)。

把手,2件,基本完整。T0204④:6,红陶质,外表泛黑。半弧形、条状,两端略大、有粘连痕。长19.5、厚1.5厘米(图一三:4)。

球,10件,完整。有灰陶、红陶之分。圆球形、实芯。表面光滑,大小略有差异。H12:1,灰陶质。径2.7厘米(图一三:5)。

器盖,1件。H15:14,完整。灰陶质,色灰白。器形不规整,圆形、弧顶,宽沿。直径5.8、高1.3厘米(图一三:6)。

2.建筑构件

有条砖、板瓦、筒瓦、花纹砖、滴水、瓦当以及脊兽类残块等。多夹砂灰陶质,质细。

条砖,数量较多,形制不甚规整,多素面。T0204⑥:7,完整,略变形。长32.5、宽15、高4.5厘米。

板瓦,数量亦较多,无完整者。外表光滑、有抹痕,内侧印细布纹,多素面,个别带纹饰。T0304②:2,鱼鳞纹残瓦片。残长11.5、残宽15、厚2.3厘米。正面模印鱼鳞纹,纹内饰日纹(图一四:1)。

筒瓦,数量较少,个别带子母口。

花纹砖,5件,均残。条形,砖型规整,压痕明显,一面凸印纹饰,纹样各异。T0202③:1,陶色青灰,局部略泛红。一端面印半圆形忍冬纹。残长8、宽15.5、厚5.8厘米(图一四:2)。T0303④:16,陶色灰白,外表灰黑。一端面印两枚圆形钱纹,纹间饰元宝纹。残长7.8、宽14.5、厚6.5厘米(图一四:3)。T0202③:8,残甚。色灰黑。背面光滑,正面印单朵莲纹。残长9、宽7、厚1.8厘米(图一四:4)。T0202③:9,青灰陶。较薄,端面印一“王”字。残长6.5、宽12.8、厚3厘米(图一四:5)。

滴水,标本1件。T0204③:3,残甚。背面不平、有压印痕,面三角形、弧形边,印水波纹。残长9.5、残宽12、厚2.3厘米(图一四:6)。

瓦当,圆形,器形厚重。背面较光滑,正面凸印纹饰。按纹饰可分四型。

A型 双鹤纹,1件。T0204④:5,略残。背面有指压痕,当面纹饰外凸、高于廓边,中心印对向双鹤,站在莲座上,张翅叉腿,合叼一绶带纹,边饰草叶纹。直径14.5、厚2.5厘米(图一四:7)。

B型 虎面纹,2件。T0303④:1,略残。当面为虎面,双耳高耸,额间印阳文“王”字,粗壮一字眉,圆目,鼻孔外翻,齿牙外露,髭须虬张。直径14.8、厚3.2厘米(图一四:8)。

C型 龙首纹,2件。H15:12,陶色青灰,外壁灰黑。当面阔边,中心兽面两角弧竖,竖耳、圆目、高鼻,嘴微张,獠牙微露,髭须虬张,脸侧鬃毛束扎。直径14.2、厚1.3厘米(图一四:9)。

D型 莲纹,仅1件。H15:5,残半,可复原。色青灰,外壁灰黑。当面阔边,中心印单朵重层莲纹,圆形花蕊,叶边再饰条纹。直径15、厚2.8厘米(图一四:10)。

套兽,小件8件。仅发现局部残片,多为夹砂灰陶,质硬。模印而成,器形有兽类、鱼类等。兽面,2件。H4:2,残宽13.7、残高6.5、残厚6.5厘米。内腔中空,外表兽眼尚存局部,鼻梁圆耸,两鼻孔圆凹,鼻下两道髭毛外张,獠牙外露。色深灰,外表灰黑(图一五:1)。

兽角,2件。T0203④:2,残成三角形。残长23、宽9、厚2.7厘米。一端残,断面呈扁圆形,背面光滑、素面,正面施刻划纹。红陶质,色赭红(图一五:2)。

兽爪,1件。T0304①:1,残。实芯,柱形腿,下带宽片状五趾爪,背面有粘结痕。陶色灰黑。残长14、宽7.8厘米(图一五:3)。

兽耳,1件。T0202①:1,片状三角形。背面较光滑、有切削痕,正面内凹,中部有一小圆窝。陶色不一,内侧偏红。残长16、宽9.4、厚2厘米(图一五:4)。

鱼形,2件。T0304②:3,残甚。方形、片状,三面边较清晰。背面不甚光滑,正面上部饰凸起弧状鳍纹,下部饰鱼鳞纹,陶色灰白。残长17、残宽15.3、厚2.2厘米(图一五:5)。

3.窑具

5件,有瓦当范、垫饼等。

瓦当范,1件,T0202②:1,夹砂灰陶质,质地较细,色不一,外侧灰黑,内侧偏红。筒形壁,多残,圜底,器壁厚重,外底较光滑、素面,内底模印一圆形反向兽面纹,顶上鬃毛竖起,八字角、粗凹眉、圆凹眼,凹鼻,嘴微张,獠牙突出,边饰凹弦纹。直径16.3、厚3厘米(图一五:6)。

垫饼,4件。灰陶质。大小不一,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之分。平底,顶斜刹。Y1:3,椭圆形,底略凹,正面斜刹,周边有砍削痕,中心阴刻“廿一”字样。直径5.8~7.2、厚1.7厘米(图一五:7;彩插四:5)。

(二)瓷器

30件。器形以碗为主,盏、盘较少,以及棋子、骰子等娱乐工具。

碗 共计17件。根据釉色分青瓷、白瓷、黑瓷三类。多素面,少量有刻划、戳印铭文等纹饰。

青瓷碗,11件。刻划纹碗,2件。T0304③:2,残,可复原。青灰胎,釉色泛黄、开片。敞口、平底,矮圈足。内壁刻枝叶纹,并填篦划纹。口径20.8、底径6、高8厘米(图一六:1)。素面碗,5件。T0203⑤:1,残,可复原。夹砂灰胎,浅青釉开片。敞口、平底、高圈足。口径17.7、底径6.4、高7厘米(图一六:2)。铭文碗,4件,均残。T0203③:3,可复原。灰胎青黄釉开片。敞口、平底、矮圈足。内底心戳印一方章,字迹模糊。口径16、底径6、高7.2厘米(图一六:3)。T0203③:5,灰胎青黄釉。鼓腹、平底、圈足。内底阴印“金玉满堂”四字。残高5、底径6.5厘米(图一六:4)。T0204④:7,灰胎青灰釉。鼓腹、外底凸出成鸡心底,圈足。内底阴印“九”字,外壁饰竖向篦划纹。底径5.5、残高5厘米(图一六:5)。T0303②:4,灰胎青绿釉。平底,厚矮足,外底心略凸。内壁菱形格内印“长命”二字。底径6.2、残高5厘米(图一六:6)。

白瓷碗,5件。素面碗,3件。T0204④:3,可复原。灰白胎釉略泛青。敞口、平底,高圈足。口径16、底径5.8、高6.8厘米(图一六:7)。铭文碗,2件。T0203③:4,残。青灰胎白釉略泛青,鼓腹、平底,外底心阳印“十”字。底径6.4、残高5厘米(图一六:8)。

黑瓷碗,1件。H15:16,残,可复原。青灰胎,质较细。敞口、沿下略束,鼓腹、内凹底,假圈足。口径18、底径5、高7.7厘米(图一六:13)。

盏,共4件。黑釉盏,3件,器型相似。T0304③:4,可复原。夹砂灰胎厚黑釉。微敞口、斜腹、小平底,矮圈足。口径9.6、底径3.4、高5.7厘米(图一六:12)。玳瑁釉盏,1件。T0304③:3,可复原。夹砂灰胎黑釉面洒玳瑁斑。敞口、弧腹、小平底,矮圈足。口径11.4、底径3.4、通高6厘米(图一六:14)。

鸽首,1件。Y1:2,残。灰白胎白釉。内腔中空,尖喙突出,环状眼。残径2、残高3.2厘米(图一六:9)。

棋子,1枚。H23:1,圆饼形、实芯。通施白釉。边缘圆折。直径2.5、厚0.5厘米(图一六:10)。

骰子,1枚。T0204③:1,六面分别戳出1—6个小圆孔。通施白釉,孔内无釉。边长1.1厘米(图一六:11)。

碾盆,1件。H15:6,无法复原。青灰胎,质粗疏、含砂多。器型厚重,弧腹,平底内凹、矮圈足。内壁无釉、划带状碾齿痕;外壁轮制痕明显,仅局部见釉,多呈窑红色。残口径25.5、底径10.6、残高10厘米(图一六:15)。

缸,1件。T0202④:2,可复原。褐胎,质粗含砂。器型高大、变形,内卷口,弧腹,小平底。外壁腹饰刻划纹。内外仅局部施釉,多露胎,露胎处呈窑红色。口径99~86、底径34、高78厘米(图一六:16)。

(三)铜质遗物

铜簪,1根。T0202⑥:1,残。伞形帽,帽平面呈十瓣莲纹,圆锥形身,尖端残失。残长6.8、帽径1.7、帽高0.6、柱径0.18(残端)~0.4厘米(图一七:1)。

铜扣,1件。T0204②:3,残。圆环形系、下带球状中空钮。残长1.2、系径0.4、钮径0.8厘米(图一七:2)。

铜钱,23枚。

开元通宝,2枚。T0303③:2,直径2.4、穿0.7、厚0.1厘米(图一八:1)。

太平通宝,1枚。T0203④:4,直径2.4、穿0.6、厚0.1厘米(图一八:2)。

淳化元宝,1枚。T0204②B:1,直径2.4、穿0.5、厚0.11厘米(图一八:3)。

咸平元宝,1枚。T0203⑤:3,直径2.5、穿0.6、厚0.12厘米(图一八:4)。

祥符元宝,1枚。T0204②B:2,直径2.3、穿0.7、厚0.12厘米(图一八:5)。

嘉祐通宝,1枚。T0303⑤:1,直径2.3、穿0.6、厚0.08厘米(图一八:6)。

熙宁元宝,1枚。T0203⑤:3,直径2.4、穿0.7、厚0.1厘米(图一八:7)。

元丰通宝,6枚。有折二、小平两种。折二3枚。T0204⑥:1,直径2.8、穿0.7、厚0.18厘米(图一八:8)。小平3枚。钱文有篆、行书两种。T0203⑤:4,篆书。直径2.5、穿0.6、厚0.1厘米(图一八:9)。

元祐通宝,1枚。T0304②:1,直径2.4、穿0.58、厚0.1厘米(图一八:10)。

圣宋元宝,1枚。T0303④:10,直径2.5、穿0.6、厚0.11厘米(图一八:11)。

政和通宝,2枚。T0203⑤:6,直径2.4、穿0.7、厚0.1厘米(图一八:12)。

三、小结

岗庄遗址是配合城市基建项目所做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不大,但意义较重要。此次发掘是扬州地区首次发现并发掘的宋代陶窑遗址,填补了宋代扬州地区考古的缺环。其中花纹砖出土于建筑墙体,根据其形制判断应当取自六朝时期画像砖墓,非窑内产品;其他器物应当是本地烧造。岗庄遗址未发现有明确纪年性质的文物,陶窑时代只能根据出土的遗物等综合分析予以判断。本遗址内陶窑分布地层中出土的铜钱,除了较早的开元通宝外,其余均为北宋钱,未见更晚的钱币。同时,遗址所出的瓷器也有明确的宋代特征,如所出的黑釉盏(T0304③:4)与南京南郊M16中的黑釉盏(M16:9)形制相似,后者葬于绍兴十五年(1145年)[1];青釉刻划纹碗(T0304③:2)与扬州文化宫宋代地层出土的龙泉窑青釉碗(YWJ1:4)十分相似[2];玳瑁釉盏(T0304③:3)也与吉州窑玳瑁盏相似[3]。而遗址出土的瓷片以龙泉青瓷居大宗,青白釉等色数量较少,这个特点也与两宋之交、龙泉窑异军突起的特征相符合[4]。另外,遗址中出土的如意首花卉纹挂灯(T0203①:2)、双鹤纹瓦当(T0303④:1)等,也与扬州市文化宫遗址出土的宋代同类器物十分相似,如陶挂灯(YWJ1:1)、双鹤纹瓦当(YWG4②:80)[5]。由此推测此窑址的使用时间或上迄北宋中晚期,下至南宋。

岗庄陶窑遗址平面布局较为完备,由陶窑、房址(含工作间)、灶穴及众多灰坑等共同组成。其中陶窑属并列成行的单体窑,彼此间距离虽较近,但并无联接。窑顶无存,但从窑室内倒塌堆积分析,可能为土坯或砖封闭窑顶的半地穴式结构,即半倒焰式“馒头窑”。此类陶窑形制较早可见于战国时期[6],后代一直沿袭使用并有所改进,岗庄陶窑便是其中一例,如窑址规模增大(最大达14.85平方米);北端改成方首,在其他窑址中尚属少见;特别是增加了有烘烤坯料或燃料作用的准备间,这种布局也算是因地制宜的创新。

岗庄窑址使用的坯料,从发现的储泥池可见还是利用当地的黄土资源来生产陶器。烧窑燃料从火膛底部残存的黑色柴灰来看,还是使用木柴。

岗庄遗址出土的器物,以陶盆、陶灯等日常生活为主,另有少量瓦当、脊兽等建筑构件。砖瓦虽然亦有出土,但结合窑址规模较小等情况来看,烧造此类器物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1]南京市博物馆等:《南京南郊宋墓》,《文物》2001年第8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

[3]叶喆民:《中国陶瓷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年,第332页。

[4]任世龙:《龙泉青瓷的类型与分期讨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5]同[2],第199页。

[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99页。

猜你喜欢

灰陶底径复原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江苏常州金坛方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