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2019-05-27魏晨昊郑慧毅刘宸杨红瑞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

魏晨昊 郑慧毅 刘宸 杨红瑞

摘 要:自国家精准扶贫概念提出以来,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对精准扶贫展开探索。通过对几所代表性高校扶贫模式的分析,文章提出了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应着手做好前期调研,同时发挥自身智力学科优势,从教育、人才、科研方面入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路径

推进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高校作为智力的“孵化器”和知识的“播种机”,抓好精准扶贫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要求,更是彰显行业优势的根本所在和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

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理应在脱贫攻坚战中主动担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扶贫县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也为高校自身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建立及內容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日后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打下基础。2014年,中办详细规划了精准扶贫工作设计,2015年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提出要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国家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2015年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精准扶贫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即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即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由此可看出,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转变扶贫思路与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内容为核心,探索参与精准扶贫的新路径,从而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保障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探索参与精准扶贫实例

自精准扶贫政策提出以来,全国高校开始利用自身人才、智力、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方式。

(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帮扶陕西蒲城县过程中,运用其在互联网通信领域的学科优势,以“互联网+”的形式开展扶贫工作。在教育扶贫方面,电子科技大学建立高校与当地中小学互联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干部素质的提升。在科技扶贫方面,电子科大开发“农掌门”等科技平台,共享了农业知识信息,为当地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基础。在产业扶贫方面,高校积极支持当地特色农产品,如西瓜、金银瓜等发展,运用电商平台为其进行推广销售,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彻底脱贫的实现。

(二)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农业大学,形成了四种各具特色的农业扶贫模式。四种模式形式不同但其本质核心却非常相似:①首先,四所大学都对贫困地区的地理特征做了详细考察,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当地现有优势农产品,同时引入新品种等示范推广技术,扩大当地农牧业规模,积极打造绿色、可循环的农业体系。②高校与当地农业活动紧密结合,高校建立专项扶贫小组,组织教授专家团队下到田间一线,为农民进行技术咨询指导,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演示。派遣研究生长期驻扎,记录当地农产品种植销售情况,并定期开展农事技巧培训。③建立科研试验站,研发相关技术,通过院校支持促进新技术的快速落地应用。④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骨干,高校借助平台优势为当地农民、领导干部提供远程培训与现场指导,通过为当地培养人才的避免了返贫现象的发生。

(三)四川农业大学在对黄龙村扶贫过程中,充分利用院校图书馆构建图书资源平台,为精准扶贫项目组提供各类文献。同时,根据当地扶贫需求,通过网页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主动进行农业相关信息推送,并为需求迫切的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答疑,解决当地农民信息闭塞的问题。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还通过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咨询部、技术部人员,承担起了对当地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跟踪等工作,这为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四)中南民族大学在对武陵山区的扶贫工作中,积极开展教育扶贫,与地方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加大了武陵山区的招生人数,同时提高对于当地中小学教学的建设,投入700万余元建设希望小学,为中小学购置教学设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与支教等相关活动。高校在人才扶贫方面也非常重视,利用高校资源为武陵山区基层干部提供培训班,研修班,面向当地民众提供企业家研修班,以“造血式”扶贫促进当地脱贫致富。院校还开创性的进行了文化扶贫,组织专家为当地民众开展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的宣讲;音舞学院则是赴当地进行文艺汇演,丰富当地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美术学院则积极发掘当地文化内涵,复兴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如唐崖土司城址,土司族服饰,从文化软实力上助力当地脱贫。

(五)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则注重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院校通过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提供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资助项目,有效的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对三所院校接受资助学生的问卷调研显示,资助政策使经济困难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工作,其课余学习超过两小时的比例高出非贫困家庭学生14.66%,同时家庭贫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同非贫困家庭学生差距不大,这反映了院校在学生的德育思想教育工作上也更加重视,院校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起到效果明显。

三、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建议

(一)对贫困地区全面调研,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服务。我国脱贫工作目前已进入最后的攻坚期,剩余地区未脱贫的原因千差万别且往往具有地域特点,在此情况下实施脱贫帮扶就不能一概而论。由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路径,在开展产业扶贫前高校需对贫困地区进行前期调研,摸清贫困地区地域特征及当前发展状况,根据帮扶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市场需求等因素发展有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为当地做好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于此同时,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地区也可关注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宣传,为贫困地区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品牌,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资源,为贫困地人才“输血造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最主要的参与方式便是教育扶贫与人才扶贫。在教育扶贫方面,高校在目前提供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应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在对成年人方面,高校应建立网络平台分享高校教育资源,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接触信息的便捷度。同时,高校可为贫困地区民众提供继续教育,给予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学生方面,高校可提高贫困地区的招生比例,面向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教育辅导、讲座,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为贫困地区年轻一代的未来发展助力,提供给他们未来建设回报家乡的机会。

在人才扶贫方面,高校过去对贫困地区人才帮扶主要以“输血式”为主,即派遣有相关经验技术的专家教师下到基层开展工作,该方式效果明显但缺乏可持续性。故高校应重视对贫困区当地干部人才的培养,在保持高质量的人才输送的前提下,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与贫困地形成教育对接,定期为当地干部提供培训,提高当地干部综合素质;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技能,为贫困户传授互联网的使用技能,利用当前“互联网+”的趋势帮助农民推广销售相关农产品,有效带动地区脱贫致富。

(三)重视科技创新,提高科研优势落地转化。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往往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当前高校科研成果向贫困地转化率低,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不匹配,高校应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可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模式,在当地建立科研机构,安排科研人员驻扎,记录处理当地农业生产数据信息,根据当地情况与扶贫目标开展相应的科研项目,同时建立区域示范基地与基层推广体系,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落地,从而提高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地区脱贫进程。

(四)借助网络技术,提高扶贫效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不应忽视互联网的作用,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为扶贫工作的深入和扶贫工作效率的提高做好技术保障。高校可参考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实例,通过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分享平台,将高校图书馆、专家教师等资源与贫困地区进行对接,帮助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为贫困地区干部提供远程培训,促进当地群众受教育水平程度的提高。

目前,国内电子购物产业发展迅速,各式各样的电商平台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推广营销提供了便利。高校在扶贫工作中同样不应忽视网络销售这一重要渠道,应向当地农民传授网络销售方法及经验,协助当地居民通过大型的电商平台如淘宝、拼多多,或是企业、银行、高校内部的电商平台,将贫困地区特色的农牧产品摆上货架,这既有利于增加特色农产品的销量,也有利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名气的塑造,增强产业扶贫的效果。

(五)为贫困地区开展思想教育,提升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在高校最主要的教育扶贫阵地,除传授贫困人口脱贫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建设。过去国家捐赠资金与物资为主的扶贫方式造成了不少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高校在为贫困地区提供充足的教育与人才资源时,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的改善,应加大对贫困户的思想文化教育,通过深入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发动群众,坚定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使困难群众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从儿童教育抓起,阻断精神贫困的传递。在思想工作开展中,高校也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中南大学开展的文化扶贫,通过对于当地文化内涵发掘与文化表演活动的开展,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六)同地方政府做好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扶贫进程

高校与地方政府开展精准扶贫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政府的优势在于资源的分配与人员的调动,可通过行政方式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资金与政策支援;而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知识储备与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高校是开展教育、人才、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家扶贫工作绝大多数是政府主导,故高校在开展精准扶贫时,应注重与政府的合作,在制定扶贫对策时与政府的扶贫政策相辅相成,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工作重复与效率低下。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1):79-84.

[2] 杨颖川,田敬权.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互联网+”模式探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帮扶陕西省蒲城县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0):3-5.

[3] 杨洋.发达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 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2-78+158.

[5] 高婧,刘婷.教育扶贫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名称:高校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11420022)。

作者简介:魏晨昊,男,河北涞水人,河北金融学院学生;郑慧毅(1997-),男,河北石家莊人,本科,河北金融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