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

2019-05-25谢幼如黄瑜玲黎佳赖慧语邱艺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胜任力金课

谢幼如 黄瑜玲 黎佳 赖慧语 邱艺

摘要: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O全面开工,掀起了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质量革命”,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至关重要。该文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国内外高校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2.0的探索实践,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彰显课程的育人目标与功能作用,明晰“金課”的价值导向与建设标准;凸显“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创新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技术应用、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金课”建设方法;重视“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观念,结合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构建高校教师“金课”胜任力框架,包括道德情操、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信息素养与教学创新,以期为我国大规模开展“金课”建设,有效提升“金课”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金课”;融合创新;标准;方法;“金课”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奠基、改革、大众化至内涵式发展波澜壮阔的四十年历程,虽然在规模、质量、公平和国际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依然面临发展失衡和大而不强的问题[1]。以第五代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智能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也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形态的课程和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课堂,应深入融合信息技术,重塑价值导向、重构建设方法、重整教师胜任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新时代“金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展转向内涵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目前“金课”建设仍存在诸多缺失,主要体现在对“金课”建设的价值导向不清晰、对“金课”建设的融合创新方法不明确、教师胜任“金课”建设的能力不具备等。基于此,本研究面向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诉求,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明晰“金课”的价值导向和建设标准,提出“金课”的融合创新建设方法,并构建教师“金课”胜任力框架,以期有效提升“金课”的建设质量。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外高校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

课程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长期以来,国内外高校课程建设在革新课程建设理念、更新课程内容与形式、重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课程建设理念方面,西方多以后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打造具有差异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框架[2];我国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3],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导向确定高校课程结构[4]。课程内容与形式方面,德国以职业活动为中心设计开发课程内容,形成“双师制”课程模式,并影响世界各国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5]形式;我国学者杨宗凯将信息技术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有效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课程体系重组方面,英国牛津大学融合跨学科思维创建复合课程体系[6];北京高校将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及创新创业课有机统整形成“三位一体”课程体系[7]。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世界各国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高校课程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与评价,如英国华威大学以多种评估方式组成课程评价体系[8];我国也相继颁布相关文件提出课程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综上分析,这些国内外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为创新课程建设方法提供重要指导和有益借鉴。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2.0的探索

以第五代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智能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改革的内生变量,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2.0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智慧校园建设、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刘革平等提出了“4+1”层次化智慧校园体系结构[9],罗征等以数据驱动建设基于全业务链的智慧校园[10]。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上超望等建构了云环境下面向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分层框架模型[11],张轶等基于大数据提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共建与共享策略[12]。教育教学创新方面,谢幼如基于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提出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MF教学模式[13],张忻忻从理论层面提出数据化学习环境下的精准教学模式和实现路径[14]。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混合式培训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15],北京外国语大学采取“线上+线下”深度互动的混合培训模式促进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叶玲娟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内生模式”的动力取向,提出教师发展“外控模式”的协同实践[16]。综上,高等教育信息化在环境资源建设、教育教学创新以及教师队伍发展等方面已经逐步从应用驱动转向创新引领,但以教师胜任力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和明晰。

三、“金课”价值导向与建设标准

(一)“金课”价值导向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的现实困境,迫切呼唤“金课”;促进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确实需要“金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金课”。“金课”应体现“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要求课程能有机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能紧跟社会发展的前沿,在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方式上具备先进性和互动性,达到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结果;能具备一定难度,体现教师备课质量和学生课下的学习与思考[17]。因此, “金课”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价值导向:

第一,重视课程思政,彰显育人目标。“金课”的建设应重视课程思政,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从侧重“教书”转为“育人”[18],强调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多方面全过程融人育人价值。

第二,重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模式。“金课”应依据学科前沿动态更新知识体系,重构课程内容;以信息技术促进课程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创新,改革固有的课程活动程序,创新课程模式,打破传统高等教育的束缚与限制。

第三,强调能力导向,符合社会需求。依据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金课”的建设应综合考虑未来社会及市场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多元要求,以能力为导向,勇于突破传统学科知识的局限,侧重核心素養与关键能力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金课”建设标准

明晰“金课”建设标准,有利于引领“金课”建设方向,保障“金课”建设质量,助力落实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基于此,本研究根据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参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19]和2018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20],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组织与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与创新五个方面提出“金课”建设标准,具体如下表所示。

四、“金课”融合创新建设方法

融合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根据“金课”的价值导向与建设标准,为了打造“金课”,排“水”添“金”,必须采用融合创新的建设方法。

(一)目标融合创新

课程目标是开展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教育总方针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一般来说,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以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重要背景,以专业知识为主要载体。目前,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脱节问题,课程目标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但轻视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课程实施注重知识讲授,而忽视学生中心位置。因此,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入“金课”课程目标中,更加关注学生思想品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内容融合创新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它指的是学习课程里包含的具体事实、观点、原则问题等[21]。目前,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和经验的系统性,但存在着更新速度慢、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培养学生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等问题[22]。“金课”建设要求各高校在系统分析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重组和优化课程的基本内容,持续推进课程迭代更新。同时,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依托学科研究新动态、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以及人才培养新要求,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从而切实提升国家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与生态成长力。

(三)技术融合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本身也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并在营造智能化学习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教学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金课”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可借助智能手机、平板、便携式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线上教学;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学习分析等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并利用思维导图、几何画板等学习工具,开展线下教学与混合教学;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系统平台,开展教学实践;同时还可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到社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要素融合创新的方式建设“金课”,不仅可以形成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形态,也能够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四)模式融合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强调融合创新,构建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促进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目标。

1.线下“金课”

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也是目前最主要、最基本的课程组织形式。随着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齐步走,满堂灌”的填鸭式课堂已不再适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个性化,真实性”的对话式课堂更能满足信息化社会需求。例如,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讲授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主题探究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搜集网络资源并进行协商研讨,最后完成研究报告并展示汇报研究成果。在协作学习模式中,教师首先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引导学生浏览网络资源,组织小组协商讨论、共同完成作品并展示作品,最后师生评价总结。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并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分析其他相关案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技能训练模式中,教师讲解技能要点并示范操作,然后提出训练任务,学生实践练习,完成任务形成作品,最后展示汇报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2.线上“金课”

线上“金课”,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它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课程,是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线上“金课”应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采用基于任务驱动(TBL)、问题解决(PBL)、学习产出(OBE)等理念重整教学内容,并通过视频、文档、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现,突出个性化、泛在化的特点。打造线上“金课”的关键在于以教学内容为“王”、优质视频为“核”、创新生动为“引”,具体体现在目标、内容、结构、资源、学习支持服务与评价等六个方面的设计。目标的设计应考虑社会现实需要和学生群体的差异,从而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内容的设计应考虑线上学习的特点,一次只针对单一且完整的点状知识进行讲解,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系统化。结构的设计应依据不同在线课程平台的要求合理规划,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可呈现课程信息、课程资源、讨论区、测验作业、评分标准和考试等模块的内容。资源的设计应突出多样化、碎片化和互动性,并配备讨论、作业、测验、文本、网址等丰富课程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主要分为导学、督学、助学三类服务,具体来说又可分为课程介绍、学习指南、常见问题、信息提醒、线上讨论等十项内容[23]。评价的设计则更应注重大数据背景下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态度相关数据、学习方法相关数据、学习过程相关数据、资源环境的交互而产生的数据以及自评、他评数据等内容[24]。

3.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借助网络平台,将在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精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课的形式多样,如私播课(SPOC)[25]、翻转课堂(MF)[26]、协同学习(SSI[27]等。如图1所示,在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模式中,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平台,微课、动画等资源,实训操作、直播互动等工具能够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学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还要重点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前置预学” “学情诊断”,课中“明确目标” “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深化巩固”,课后“反思分享”“拓展提升”三个环节九个步骤。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线上线下混合特征,具体来说线上活动主要包括“发布任务,推送资源”“课前预学、诊断学情”“可视调查,确定问题”等,线下活动主要包括“联系实际,回忆旧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小组交流,协作探究”等。此外,采用平时作业、阶段测试、综合实践等线上评价与小组汇报、章节测试、课程考试等线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4.虚拟仿真“金课”

虚拟仿真“金课”,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它是“智能+教育”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建设虚拟仿真“金课”,就是推进智能技术、虚拟技术与实验教改项目深度融合,从而破解高校实验实训教学老大难问题,使原来“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实验实训教学成为可能。同时,建设虚拟仿真“金课”能够有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设虚拟仿真“金课”,应重点关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综合探究型等实验项目,同时注重校企协同,合作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提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质塑造的效率。

5.社会实践“金课”

社会实践“金课”是一种融社会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课程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思政类与创新创业类,一种是有温度的国情思政大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一种是有激情的创新创业“金课”——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具体如图2所示。在思政课中, “互联网+”学习环境为其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提问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价值观上的多元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产生共识,再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使得学生实践内化,达到价值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使学生更了解国情民情,最终达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在创新创业课程中,主要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意志品质与身心素质。在该类课程中,借助教育平台、辅导平台、培训平台与实战平台,通过创新创业知识普及、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创业竞赛与社会活动、项目扶持等一系列活动,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

(五)评价融合创新

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进行价值性判断,它是为了检验课程是否恰当有效地实现了学校教育目标,然后采取改进对策的一种活动[28]。传统教学的评价主要是过现场听课、观看课堂实录等方式进行评课,这种依靠经验和观察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学的实际问题,但不能客观、全面地映射出存在于教学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新时代背景下,强调融合创新,使“金课”的教学评价采用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方式,从教学目标达成、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教学容量等多视角进行评价。如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师日常活动数据、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分析,从而更为科学、准确的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

五、教师“金课”胜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探索教师“金课”胜任力,既符合目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可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培训活动的顶层设计提供重要依据。胜任力是指在某一组织中,表现卓越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的个人潜在特征[29]。教师“金课”胜任力是指教师在“金课”建设过程中区别于一般教师的内在特质和潜在因素。本研究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等,对标“金课”建设评价标准,构建了高校教师“金課”胜任力框架,包括道德情操、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信息素养与教学创新五个方面,具体如下页图3所示。

(一)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教师“金课”胜任力的灵魂所在。道德情操是塑造“金课”教师形象,提高“金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职业素养与社会服务意识三个方面。

1.思想道德修养是教师做好“四个引路人”的重要基础。 “金课”教师须将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品德提升方面的作用,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教育引导,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金课”教师须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强烈的个人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用正确的观点影响学生、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

3.社会服务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金课”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传播先进思想和知识之外,还应该承担起直接将这些知识和文化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效益的责任,切实利用自己的知识文化投身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生活。

(二)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是教师“金课”胜任力的关键内容。专业水平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时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参与专业科研活动过程中发展形成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三个方面。

1.专业知识是特定专业领域中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 “金课”教师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理解所教专业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内容。

2.专业能力即要求“金课”教师在了解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学科专业前沿水平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

3.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的生命,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金课”教师应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更新。

(三)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金课”胜任力的核心要素。教师教学能力是支持教师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30]。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手段与课堂教学走向融合创新,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发生了新的转变,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四个方面。

1.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课”教师应能够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分析诊断学情,并能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流程,突出教学重难点,从而保证“金课”教学效果。

2.教学实施能力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金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考虑教学环境的适切性、教学活动创设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教学互动的深入性、教学效果的显著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3.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的情况进行价值性评判的一种能力。“金课”教师应具备使用多类型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以全方位的发现学生的真实情况。如“金课”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结合,实现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式多样、教学主体多元。

4.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金课”教师应具备较强反思能力,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做出改进措施,从而优化教学。

(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教师“金课”胜任力的内在要求,是教师成功适应信息社会的时代需求,也是其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支撑[31]。 “金课”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伦理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表现为对信息的感受程度。“金课”教师应具备对信息的高主动关注度与高查找自觉度,能够基于自身实际需求,主动查找、搜索相关信息并能够用于“金课”教学实践中。

2.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进行信息获取与鉴别的前提。 “金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理论与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出合适的信息获取方法,筛选恰当的信息资源,从而满足学生需要。

3.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关键内容。“金课”教师应具备快速收集信息、有效判断信息、准确表达信息、灵活处理信息、快速创造信息并及时发布与传递信息的能力。如“金课”教师应能够熟练使用办公编辑、搜索引擎等应用工具,也能够利用通讯软件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传递,还能够使用相关APP进行信息的创新等。

4.信息伦理是指在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与创新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要求。作为“金课”教师,应做到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规范使用信息化工具,拥护信息化约定,以不断提升自我信息道德修养。

(五)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是教师“金课”胜任力的动力源泉。教学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懈动力。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研究与教学风格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安排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金课”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与过程。

2.教学研究主要是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教学规律的创造性活动。作为“金课”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教学研究意识,能够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将研究结果指导实践教学,从而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风格是教师内在特征的个性彰显。作为“金课”教师,不仅需要高度自信、自律,具有较强灵活性与坚定不移的毅力,还能够自觉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相信自我能够成功开展教学活动,并能够灵活地调整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

六、结语

建设新时代的高水平“金课”,助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对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国内外高校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2.0的探索实践,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彰显课程的育人目标与功能,明晰“金课”的价值导向与建设标准;强化“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创新理念,提出“金课”建设方法;重视“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结合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在国内率先构建高校教师“金课”胜任力框架,这将为我国大规模开展“金课”建设,有效提升“金课”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并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化扩展转向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愈晓,杜思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J]社會发展研究,2018,17(2):5-25.

[2]魏小琳.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7):90-94.

[3]谢幼如.信息时代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秦艳芬.高校核心课程建设及其制度架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1-135.

[5] Christiane K (;,Dirk W.Duale Studieng a nge an Hochschulen[M].Cologne:Deutscher Instituts-Verlag,2001.

[6] Dore R.Technical Change and Cultural Adaptation[J].Compare A Journalof Comparative&l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85.15(2): 109-120.

[7]黄侃.北京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7,(2):9-11.

[8]柯晓玲.国外高校课程地图探析[J].高教探索,2012,(1):59-62.

[9]刘革平,钟剑等.基于流程驱动的高校智慧校园基础架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9,f4):23-28.

[1O]罗征,李正等.基于全业务链的高校智慧校园研究——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5):59-64.

[11]上超望,吴圆圆等.云环境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分层框架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67-72.

[12]张轶,曹莹.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共建与共享[J].江苏高教,2017,(11):71-73.

[13][26]谢幼如,倪妙珊等.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40-46.

[14]张忻忻,牟智佳.数据化学习环境下面向个性化学习的精准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5):65 -72.

[15]任小媛,王志军等.基于MOOCs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研究——高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8):76-82.

[16]叶玲娟.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内生模式”与“外控模式”的协同效应[Jl.江苏高教,2017,(4):65-67.

[17]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J12):4-9.

[18]李政涛.深度开发与转化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55-61.

[19]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s7209/s6872/201807/t20180725_ 34368l.html.2018-07-20.

[20]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945/s7946/201808/t20180810_344990.html,2018-07- 30.

[21] Lewy,A.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M].Oxford:Pergamon,1991.

[22]汪霞,韦家朝.从就业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与改革的思考——基于5所高校和3家企業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63-67.

[23]赵宏,孙洪涛等.中国MOOCs学习支持状况调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3):10-18.

[24]上超望,韩梦等.大数据背景下在线学习过程性评价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90-95.

[25]谢幼如,吴利红等.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Jl.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7.

[27] Xie Y.R,Qiu Y,et aI.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hare-Synergy-Innovate (SSI)Mode Based on MOOC[A].Zhang W.Y.Wang Y.P,etal.2018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through Technology[C].Auckland:l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2018.204-209.

[2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9] McClej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vchologist.1973,(28):1-14.

[30] Dineke E.H_,Tigelaar,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Education,2004(2):253-268.

[31]明桦,林众等.信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9-65.

作者简介:

谢幼如: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xieyouru@aliyun.com)。

黄瑜玲: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 (2018020706@m.scnu.edu.cn).黎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1601363115@qq.com)。

赖慧语: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913071809@qq.com)。

邱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qiuyi@edutech.ren)。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胜任力金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