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论纲

2019-05-25刘荣材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企业制度资本论马克思

刘荣材

摘要:马克思企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时,是从研究企业这个微观经济主体开始的,并围绕企业及其资本来展开。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单位,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组织载体。企业的性质应当包括企业的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两个方面。马克思企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运动为中心,以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配为主线,研究资本是如何实现增殖的。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组织制度、产权制度及管理制度,其发展演变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企业理论;企业性质;资本增殖运动;企业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梳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理论课题。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经济组织。因此,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成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问题是企业理论基本问题之一,不同的学者对之展开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形成的不同的观点。

(一)相关观点的简要评析

在西方企业理论中,无论是科斯把企业性质看作是用企业组织代替市场价格机制以节约交易费用,还是其他学者把企业性质看作是团队生产、契约关系等,这些都很难说是企业的性质。节约交易费、团队生产、契约关系等,与其说是企业的性质,倒不如说是企业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1. 节约交易费用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能把节约交易费用看作企业的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企业如何节约交易费用做了大量的论述。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企业或资本家不仅要尽可能地降低生产费用,还要尽可能地降低非生产费用,减少交易费用的发生。例如,在计时工资下,一些企业实行小时工资制,企业不再承担支付工人日工资或周工资等基本工资的义务,而是按照工人劳动多少小时就支付多少报酬,这样一来,企业节约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支出。在计件工资制下,劳动的质量和强度由工资形式本身来控制,对劳动的监督成为多余,企业因此而节约了对工人监督管理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当企业把一些半成品交由工人带回家进行加工时,甚至厂房、设备等不变资本的费用也得到了节约。这一切围绕节约生产费用、交易费用而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究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2. 以企业组织的形式进行的团队生产是社會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的团队生产都是以企业的形式来展开,把团队生产看作企业的性质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企业出现以来,人类历史上就存在团队生产的方式。因此,不能简单地抽象地把团队生产当作企业的性质。

企业作为一种现代商品经济的生产组织,不同于自然经济下分散的个体生产,它是由不同工种、不同职能部门的众多工人在既定的生产场所协同进行,每个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作用。但是,这些较多工人组合在一起进行“团队生产”的方式,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制约。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下,所谓的企业形式的“团队生产”也仅表现在形式上和表面上。首先,工人团队和企业本身是对立。企业组织工人组成团队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工人团队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二者在利益上是根本对立。其次,工人团队依附于企业组织。马克思认为,同一资本能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是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生产活动的起点。“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某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因此,团队生产是受资本控制而不是由工人自主自愿进行的,它依附于企业组织,成为企业生产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最后,在团队生产内部,个人彼此之间也是对立的。在私有制企业下的团队生产内部,个人之间也是彼此对立和分离的,他们是在私有制下社会分工及由此造成的阶级分化下进行生产活动的。他们的这种生产劳动表现为一种矛盾的存在:即在连续进行的生产线上他们既需要协作,但在市场竞争中又互相对立。当然,不同历史阶段,其对立的程度和形式也不完全一样。可见,把团队生产看成企业的性质,实质是在掩盖和抹杀企业的性质。

3.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所展现出来的契约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契约特征或契约精神,契约关系并不是企业组织所独有的属性,因而契约关系显然也不是企业的性质。

企业在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契约关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企业所有者或出资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其次是企业组织或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契约关系。在企业内部,企业和雇用工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方面,无非就是明确工人必须按照契约的要求进行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按照契约的规定支付工人的工资,并按照契约合理合法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指出:“这种情况对买者来说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来说也绝不是不公平。” 再次,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关系。随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企业主或资本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马克思提纲挈领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中,“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变为单纯的经理人,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

在现代社会,契约关系已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在一定的契约关系下展开的,既受契约关系的约束,也受契约关系的保护。卢梭等人甚至把国家也看作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可见,契约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普遍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不是企业组织所独有的属性。因此,把契约关系看作企业的性质,并不能真正的揭示企业的性质。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或经济主体,的确需要面对和处理各种契约关系,但是不能因此说契约关系就是企业的性质。

可见,西方企业理论并没有真正触及企业的性质,而是对企业在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把这些企业的特征当作企业的性质来认识,并不能从理论上揭示企业的性质。

(二)企业的性质

某一事物或社会组织的性质,应该是该事物或该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而又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内在属性。它是把某一事物和别的其他事物开来的主要标志。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既然节约交易费用、团队生产、契约关系等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者说,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形式在企业组织内部的应用或反映,而不是企业所独有。因此,就不能把这些普遍存在的某种现象或特征说成是企业的性质。

从理论上看,企业是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性质应当包括企业的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两个方面。

首先,最基本的是企业的社会属性或社会性质。企业的社会性质只能从企业的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形式去认识,或者说,生产关系的性质或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社会性质。根据所有权关系或产权关系,人们可以判断某一个企业的性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性质按其所有制关系不同,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其次,也可以从企业的自然属性或行业属性来探讨企业的性质。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企业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和生产生活资料的企业;根据三次产业的分类标准,可以把企业分为第一产业的企业、第二产业的企业、第三产业的企业。不仅如此,还可以对企业性质进行更具体的分类和定性,例如,生产手机的企业、生产汽车的企业、从事建筑的企业等。因此,企业的性质无论是从其社会性质来考察,还是从其自然属性来考察,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对资本家和工人经济利益关系的分析,对剩余价值来源的秘密的研究,以及对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的揭露,都是以企业作为组织载体的存在为前提的。左大培认为,企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并把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称为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

二、企业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微观经济组织

企业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微观经济主体和组织载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商品入手,而商品是企业或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确立后,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的商品主要是由企业组织进行生产,商品的交换和流通也是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得以实现。因此,企业无疑成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所以,要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自然离不开对企业这个经济主体的研究。

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时代,企业已经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主要主体。企业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载体,是资本运动的组织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定生产关系的组织载体。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专门的篇章来阐述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的发展演变。这表明马克思自己也是非常清楚企业组织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之所以不直接用企业组织,而是用资本家来指代,因为资本家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直接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剩余价值而不用企业代替资本家,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异常激烈和尖锐的时代背景下,直接用资本家的提法而不用企业组织的提法,更有利于切中问题的实质,更有利于唤起和组织工人阶级进行斗争。

三、企业资本增殖理论

目前学术界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时,更多是倾向于抽象地分析企业的性质、产权、制度及其与西方企业理论的比较等相关问题,而缺乏对企业实质性问题即企业资本增殖运动的分析。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系统而科学地分析了企业资本的增殖运动。因此,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时,应当而且也必须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运动为中心,以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配为主线,分析企业资本的增殖运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同样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家对价值、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实际上就是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是围绕商品价值、剩余价值来展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通过对简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分析得出了商品交换的一般公式;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从中认识到,马克思所谓的简单的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是指相对于现代经济而言的,指的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的状况;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指的是理論上的抽象,而非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即通过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形式的分析后得出的一般的抽象的商品交换公式,它适合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因而是一般的、简单的。即使在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的商品交换也是体现为W-G-W。

而以实现资本增殖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其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尽管如此,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换行为也是遵循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则和一般公式。因此,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理论基础。

(二)资本增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中心

企业组织是资本存在的外壳,是资本的外在形式;资本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生命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作为资本人格化代表的企业行为的分析,是以资本分析为中心来展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分析资本生产总过程及其表现形式。这些都是以资本为中心来展开分析的。

理论分析和逻辑进路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实际生活中,企业的运转是通过资本运动来进行的。资本运动是企业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性内容。离开了资本及其增殖运动,企业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市场上,在形形色色的各种商品形式背后,实质是资本的存在形式。因此,研究和分析资本的运动,自然就成为马克思企业理论的中心内容。

(三)资本增殖是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主线

资本运动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性内容,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即实现利润最大化。马克思在分析资本运动时,始终围绕着资本增殖这一主线来展开。无论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还是借贷资本,无一例外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资本运动即资本循环的形式不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产业资本为例,科学地分析和揭示了资本是如何实现增殖的,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及分配。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第二卷马克思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阐述了包含了资本增殖部分或剩余价值的商品如何实现;第三卷,则是分析剩余价值在不同职能资本之间如何进行分配,即分析不同部门的资本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对于产业资本而言,企业为了实现资本增殖,按一定的比例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在企业内部通过生产过程使二者结合起来,生产新的商品。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在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下,将自身价值的一部分或全部转移到新的商品形态中,同时,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的商品体中,它不仅再生产出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而且还带来剩余价值。当企业在市场上售卖包含了剩余价值的新的商品时,资本增殖最终得以实现。资本的这一增殖运动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G-W■■...P...W′-G′。对于商业资本来说,其增殖过程表现为G-W-G′。而对于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来说,其增殖过程则表现为:G-G′。不管不同资本形式增殖过程在形式上怎样变化,它们都是资本总公式G-W-G′的变形。资本总公式G-W-G′以其直接的简明的形式展示了资本追求增殖或获取利润的目的。 当然,企业追求资本增殖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永无休止的过程。它不断地把实现增殖了的货币重新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投入新一轮的增殖过程,如此反复,永无止境。

可见,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的分析,始终是围绕着资本增殖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的。因此,对资本增殖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企业理论的主线。

四、企业制度的起源与演进

资本增殖运动是在一定的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下展开的。企业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也是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探讨了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演进。马克思在探讨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马克思认为,企业制度的设计及其演进是为了适应企业追求剩余价值或获取利润的需要。企业制度演进包括企业组织制度的演进、企业产权制度的演进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演进等。西方企业理论在讨论企业制度时,只是抽象地谈企业制度,或者说把制度及企业制度泛化,变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而回避对资本主义企业具体制度的分析。

(一)企业组织制度

一般来说,在讨论企业制度时,如果没有特殊的说明,通常指的是企业组织制度。例如西方企业理论在探讨企业起源时,首先指的是企业组织制度或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起源。企业制度或企业组织制度的起源、演进是企业理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不同学派对企业制度的起源及发展变化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西方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起源于分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制度的发展演变时,也是从分工的角度来进行。但是,马克思认为,分工是企业组织制度起源、演变的前提,不能笼统地说企业起源于分工。马克思认为分工和私有制共同构成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阐述了企业组织形式从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度及股份公司制度的发展演变。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制度的起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孕育于封建社会内部,由手工业者和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工场手工业,形成了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作的结合劳动,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即“集体力”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资本增殖程度。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工业准备了物质条件。机器的广泛采用使工厂制度得以建立。而在信用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股份公司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典型代表。

(二)企业产权制度

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企业组织制度及相关制度也会发生变化。反过来,企业组织制度的发展变化,是企业产权制度变化的反映和体现。企业制度的演进历史表明,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必然会诱致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而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又会推动企业产权制度或產权结构发生变化。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企业产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资本主义企业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股份制企业的发展演变中,企业的产权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在手工作坊和工厂制度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尚处于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其产权制度主要为古典式的纯粹私人产权或古典家族式企业产权,资本的产权结构单一,企业资本来源于资本所有者的个人资本或家族内部成员的合伙,企业主要使用资本所有者的自有资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法人财产和企业主私人财产高度重叠。在股份公司制度下,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资本采取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股份公司的资本不再是纯粹的个别的私人资本,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马克思敏锐地指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

(三)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受企业组织制度、产权制度的直接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同样阐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在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企业组织完全是纯粹私人的企业,规模较小,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管理者同时就是企业所有者。在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阶段,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开始由经理和监工等来担任,监督管理工作固定一种专职。

股份制企业出现后,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资本由单纯的个人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变,企业法人财产和所有者股权发生分离,企业所有权与经营进一步分离,专职的企业管理人员即经理人阶层出现。因此,“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

总之,企业组织制度、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发展演的内在动力源于资本获取剩余价值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要求。

五、结语

马克思企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企业理论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以资本增殖运动为中心,包括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成本利润理论、企业制度理论等。研究和梳理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马克思在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企业资本的运作规律时,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唤起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这是其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使然。在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主体,是资本运动赖以进行的组织载体。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因素撇去,其关于企业运行规律的一般原理和理论同样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总结和梳理马克思企业理论,既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企业制度资本论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浅析企业制度建设与创新
关于做好国有企业管理提升路径的思考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浅析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