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测度评价研究

2019-05-24龚韩湘林珮仪江慧琳李烁伍宝玲陈晓辉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广州地区广州市公共卫生

龚韩湘 林珮仪 江慧琳 李烁 伍宝玲 陈晓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如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恐怖事件,核化学物质泄露、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等[1-3]。此外,除了传统的火灾、中毒、传染病等的蔓延,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生态灾难等也不断出现。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大地震、2013年云南省楚雄市山体滑坡、菲律宾超强台风“海燕”、2015年“天津大爆炸”等[4-6]。突发性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它们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仅是小范围的,而是蔓延状辐射至周边区域[7-8]。这种重大灾害的发生,考验着我国和各地区的紧急救援能力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极大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为应对潜在危机和保障社会稳定,如何提高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加强突发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地区政策讨论的焦点[9-11]。笔者运用熵值法、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 又称为优劣解距离法并结合ArcGIS软件技术,建立客观、全面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价体系,并且分析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空间分异,以期为紧急医学救援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指标、数据与方法

1.指标体系和权重

本文构建了包括灾前准备能力、灾中处置能力、灾后恢复能力和反馈提升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同时,运用Delphi和AHP方法,对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价模型。见表1。

表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2.研究方法

TOPSIS法又称为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法将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构成一个空间,从中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并通过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贴进度进行排序和评价优劣的一种方法[12-15]。TOPSIS法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得出尽可能科学的评价结。其计算步骤是先建立矩阵P,然后对矩阵进行加权规范化并求出最优方案 和最劣方案 ,最后求出相对接近程度[10-11]。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对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树状图,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再结合ArcGIS软件对广州地区各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进行空间分异探讨。

二、结果

1.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测度评价

借鉴美国所进行的CAR模式,对于指标数据的获取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以广州市12个区作为研究样本,2015年为评价年份,将37个具体指标作为相应的分析变量建立数据库。定量数据的获取通过《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广州市统计年鉴》和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数据。定性数据通过定性描述设计量表发放调查问卷量化度量。基于上一篇文章中得出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再运用TOPSIS法,并结合所得的资料数据,对广州市12个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进行测算。见表2。

总体而言,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为中等,平均贴近度为0.5104。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呈现出中部向外围降低的格局,广州市中心区与两翼之间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但中部中心区差异较小。在12个区中,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最强的为越秀区(0.7717),其次是海珠区(0.6481)、荔湾区(0.5876)和南沙区(0.5787),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比较低的有从化区(0.3184)、花都区(0.3342)、增城区(0.3562)和番禺区(0.4116)。

2.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空间分异特征

(1)综合能力水平空间格局分析:聚类分析法是将未知数据按照其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程度归结到不同的簇,在同一个簇中的元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元素有较大的差异性。对广州市12区进行系统聚类,采用组间联接的平方Euclidean为了进一步揭示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的空间格局,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再结合ArcGIS技术,绘制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的空间差异图,将广州市12个区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划分为4种类型区:极低、较低、中等、较高区域。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总体呈现中部中心城区高、南部和北部低的空间格局。相比较于南部和北部,广州市中部地区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明显较高。因此,未来应提高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整体水平,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各地区的防灾应急工作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较差地区的应急投入。见图2。

表2 2017年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得分及排序情况

距离,得到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聚类谱系图。聚类结果将广州市12个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分为4类。见图1。

图1 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聚类谱系图

(2)分系统能力水平空间格局分析:同理可绘制出各要素层水平的空间分异图。广州地区各区灾前准备能力、灾中处置能力、灾中处置能力和反馈提升能力及综合应急能力的空间格局大体一致,整体上均呈现出北中心城区高,南北两翼低的格局。各区中,越秀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最高,其次为海珠区和荔湾区,而从化区、花都区和增城区等南北部地区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最低。见图3。

图2 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空间分异图

图3 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各要素层能力水平空间分异图

三、讨论

构建客观、全面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测度广州地区各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并且从地理学视角分析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空间分异。

(1)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出“中心城区高,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广州地区的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等老城区各项卫生资源丰富,而从化区、花都区等边缘地区的紧急医学救援资源相对较少。优化广州地区各区紧急医学救援资源的配置、推动广州地区应急救援整体水平的提升,应成为政府及卫生相关部门的重要着力点。

(2)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全面的过程,需要做到:加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投入,完善紧急医学救援设施;制定公共卫生安全规划,加强灾难识别、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加强公众应急救援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急技能;加强医疗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布局应急救援物资网络,根据不同地区的灾难特点和受众群体来配备医疗救援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提高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等。

四、总结

本文从“灾前准备能力、灾中处置能力、灾后恢复能力和反馈提升能力”4个维度对广州地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但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评价是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将紧急医学救援进行动态调整是下一步研究计划。

猜你喜欢

广州地区广州市公共卫生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地区正常儿童血清维生素B12参考区间调查
广州地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政策及措施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广州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