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权结构、信贷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2019-05-23张露曦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股权结构不良贷款股东

●张露曦

2006年我国制定新的政策,开始实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这项政策推行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增长速度变快,且随着制度的开放,一些外资银行也开始进入我国,瓜分我国的金融市场。2016年,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和杭州银行登录上海证券交易所实现A股上市。截至2016年末,已经有24家A股上市银行,10家H股上市银行。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银行所要面临的压力不断上升。且随着竞争的逐渐激烈,一些安全性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较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金融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银行破产案例逐渐增多,因此如何保障银行的稳定发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各大机构也将完善银行治理机制作为控制其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结合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进行了如下假设(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不良贷款率NPL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绩效的指标):

1.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

针对银行股权结构对绩效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李维安和曹延求(2004)通过对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详细研究,提出当企业的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银行绩效的提升[1]。谭兴民(2010)等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较高的股权集中度阻碍了银行绩效的提高[2]。周月书和韩乔(2016)针对农村商业银行展开研究,得出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有负向影响,即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掏空假说”[3]。

本文基于学界研究,认为控股集中的结果会造成股东的掏空行为,影响经营绩效,因此提出假设1:H1: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ROA)负相关,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经营绩效越差。

本文认为控股股东能够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尤其是在贷款的授信度授予上,因此提出假设2:H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不良贷款率(NPL)正相关,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不良贷款率越高。

2.股权结构、信贷结构与经营绩效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股权结构、贷款集中度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主要是股权集中度的“掏空”假说,Haw等(2010)研究表明控股股东集中的股权会导致银行的业绩更差、成本费用所产生的效率更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部分银行成为了集团内部工具或者家族银行,银行成为了被掏空的对象。祝继高、饶品贵和鲍明明(2012)则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角度证明股权结构是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54]。韩乔和周月书(2016)则从农村商业银行的角度研究了股权结构、信贷行为与经营绩效,据此,本文研究了股权结构、信贷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提出假设3:H3: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会强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NPL)的正向影响。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信贷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选取在我国73家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数据,其中涉及了16家A股上市银行和57家非A股上市银行,其中A股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非A股上市银行的数据来源于各家银行年报,基于手工收集,对于年报披露有限或者缺失较多的数据予以剔除。

本文采用Stata14.1计量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对软件的运用来对收集上的信息进行合理化整理,利用有效方式开展回归检验,保障本文所选择的信息的有效性。

2.变量的选取

商业银行绩效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不良贷款率(NPL)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三个指标来衡量。对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来说,本文主要使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L1)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L10)作为衡量信贷结构的指标;对于股权结构来说,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argest)、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R5)和股权制衡度(HC)来衡量。由于指标较多,而且容易存在相关性,为增加模型拟合程度,本文首先对衡量股权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剔除明显存在共线性情况,对于特殊的变量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实证模型的变量如下:

表1 模型变量的选择

3.模型设定

基于祝继高、饶品贵和鲍明明(2012)、周月书和韩乔(2016)等的研究思路,为了使分析更具合理性,使所研究的内容更加有效,本文设定模型(1)验证假设一(H1)和假设二(H2):

设定模型(2)验证假设三(H3):

因为面板数据个体效应比较显著,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但是本文研究商业银行样本中包含A股上市商业银行和非A股上市商业银行,为了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本文引入虚拟变量List,“0”表示非A股上市银行,“1”表示A股上市银行。

(三)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1.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 全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样本选取的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绩效之于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区别,从ROA来看,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在1.197%,但是商业银行的最大值和最低值差距较大,说明不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差别明显。平均不良贷款率1.291%,最大不良贷款率8.27%,说明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对贷款的管理与处置能力存在差别。此外,成本收入比的均值为36.1%处于合理区间。信贷结构方面,样本中商业银行存贷比均值为63.4%,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为51.7%,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的均值为7.21%,平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为36.2%,此外拨备覆盖率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均值为281.1%,但是方差较大,从这一点来看,样本内的73家商业银行存在部分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且我国不同商业银行面临潜在的信贷风险大小不同。

样本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20.3%。股权制衡(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均值为1.81,接近两倍,说明第一大股东的相对控股能力较强。前五大股东持股之和平均值为51%,也能说明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较大,基本由几家大股东持股。

2.相关性分析

从表3相关性系数来看,解释变量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argest、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R5、股权制衡度HC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大于0.5),信贷结构指标中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L1与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L10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大于0.5),因此在建立模型中需要分别建立模型进行回归。此外,控制变量中拨备覆盖率PCR与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收益率ROA、不良贷款率NPL均存在较大相关性(大于0.3),以及银行总资产规模Size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相关系数也较高(大于0.3),因此在实证中需要进行VIF检验,若是VIF检验结果均值低于2.5,将检验变量用于模型中,否则不使用该控制变量。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都在0.3以下,不需要单独建立模型回归。

表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证结果分析

1.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表4中模型一和模型三表示在控制年份和个体效应后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银行绩效的回归结果。从分析结果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制衡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均呈负值,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制衡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是负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股东制衡能力越差,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越差。

表4 全样本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回归分析

此外,模型二和模型四是未控制年份和个体效应下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银行绩效的回归结果,对于四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尽管控制了年份和个体效应,但是回归结果中股权结构依然显著,根据这一点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需要在合理区间,股权过于集中的情况下会使得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作用削弱,出现“一言堂”现象,会导致经营绩效下降,假设一验证。

2.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表5 全样本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回归分析

从表5中模型一和模型三表示在控制年份和个体效应下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制衡通过显著性检验均为三星显著,且系数为正,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起正向作用。对比模型二和模型四未控制年份和个体效应下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回归结果,模型检验中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未发生明显改变,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得出的结论,即股权集中度越高,股东之间制衡能力越差则越容易发生不良贷款的现象,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收资金,于自身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结论支持控股股东的“掏空”假说,假设二验证。

3.分组回归检验结果

从表6的结果来看,A股上市商业银行和非A股上市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与不良贷款率(NPL)差异不大,但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argest)与股权制衡程度(HC)存在较大差异,据此,本文对上述两个实证结果进行分样本回归检验。

表6 分组T检验回归结果

从表7分样本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分析结果来看,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制衡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对于上市银行来说,股权结构的变动是会影响到银行绩效的,股权更加分散,股东之间股权制衡能力越差,控股股东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更加明显。非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通过检验,但是明显作用不如上市银行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非A股上市商业银行从股东数量来说明显少于上市商业银行,监管也相对较宽松,所以股东掏空行为属于正常行为。

表7 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样本回归分析

表8 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样本回归分析

从表8分样本回归结果来看,A股上市商业银行和非A股上市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东制衡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均为正,说明当股权集中度越高,股东之间制衡能力越弱,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正向促进作用越大。但是,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制衡能力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强,第一大股东并没有形成“一言堂”现象,从这一点分析来看,非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东“掏空动机”越强,对于某些不良贷款的发放由控股股东直接决定,所以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二)进一步讨论

上文提到,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东制衡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但是信贷结构是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呢,股权结构能否影响信贷结构,或者说影响途径是什么样的,我们结合以往文献在这里进行讨论。

表9 股权结构、信贷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回归分析

表9中模型一和模型三是未控制年份和个体效应下将全样本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与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作为交互项后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回归结果。从模型一和模型三的回归结果来看,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与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的交互项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相同,均为正,说明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能够强化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股东制衡能力弱的商业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越大,不良贷款率越高。同样,这一结论也可以在模型二和模型四中控制年份和个体效应下将全样本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与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作为交互项后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回归结果中得出。

分析原因也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管理总体趋势还是较为严谨,因此单一客户的最大贷款,往往都是贷款质量非常高的企业客户,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一旦发生违约,或者部分违约,都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时可能存在单一客户的部分贷款是由于股东决定其授信额度,这类贷款往往有可能不是质量较高的贷款,也较容易出现不良贷款[5]。因此整体来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越大,出现不良贷款的概率越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假设三验证。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有的变量很显著,有的不显著,但是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确实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绩效,大股东存在掏空行为,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此外,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越大,不良贷款率越高,在实际操作中也往往符合这种情况。

(三)稳健性检验

1.使用经营绩效替代变量的检验

本文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经营绩效,前文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为了保证回归中结果的稳健性,此处将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ROA)替换为净资产收益率(ROE),从表10中回归结果来看,与上文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稳健性检验通过。

表10 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稳健性检验

2.分别使用股权结构替代变量和信贷结构替代变量的检验

对于进一步讨论部分的稳健性检验,本文将解释变量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L1指标替换为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L10,从表11中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回归结果来看,与上文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稳健性检验通过。

此外本文将解释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argest替换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CR5,从表11模型三和模型四回归结果来看,与上文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稳健性检验通过。

表11 股权结构、信贷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稳健性检验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结论

通过前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制衡越弱,控制能力越强,经营绩效越差,控股股东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更加明显,这种关系在上市商业银行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其次,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和股东制衡度越弱,不良贷款率也就越大,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就越强,体现了股东的“掏空行为”,这一结果在非A股上市商业银行表现更明显。

2.股权结构、信贷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结论

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的结果表明信贷结构能显著正向促进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而且股东控制能力越强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越集中,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越差,不良贷款率越高,从而说明了信贷结构能显著正向促进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

(二)政策建议

1.优化上市银行股权集中度

从大量的实践结果当中可以看出,想要实现对股权的有效约束,那么必须要考虑到适度性,如果无法很好的掌控这一特性,将会使银行绩效大打折扣。相对控股这种情况适用度较强。从一些发展成熟的体系中可以看出,几乎都是采取的相对控股这一模式。从实证研究当中也可以看出,要将股权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还要对股权制衡度进行完善,使股东间建立紧密联系,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避免某一股东权力过大,引发一些风险性问题。尽管从大量的实践结果当中证明,股权制衡与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明显联系,产生这种情况与信息获取程度,处理方式等都有很大联系。一般来说,制衡情况越好,越有利于绩效的提升。从目前来看,我国上市银行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股权进行适当化控制,否则将会引发较多问题。

2.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所设立的监督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起不到有效的管理作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必须要对此引起重视,要对管理部门进行改革,使其自身义务得到充分履行,同时重新划分权力,使其能够真正的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如果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则很容易出现较大风险,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股权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关系,要注重对效率的合理化控制,使安全性得以提升。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还是以规模优势为主,从长远来看,这种优势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较小,想要促进自身的长期发展,必须要注重对新优势的引用,例如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推出创新型产品等等。

3.合理控制信贷结构,加强风险控制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信贷结构对股权结构影响经营绩效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所以在对结构因素进行优化的基础上,使集中度得以降低,优化现有比例。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客户掌握大部分的银行贷款,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将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不仅仅要对贷款集中度进行合理化控制,还要注重客户选择的合理性,要站在一个综合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够只追求收益。贷款集中度的降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建立有效机制,利用机制的约束作用,实现对风险的合理化控制。同时能够帮助企业开发创新型产品,对流程进行优化,提升服务质量。当中小企业的信誉增加,能够从银行当中获得贷款时,银行的贷款对象也会发生新的改变,降低贷款集中度,提升自身绩效,最终实现金融体系的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合理增长。

4.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经营的发展,其不仅仅能够为银行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可以帮助其更好的规避风险,同时利用机制的有效性,帮助银行更好的收集信息,从而开展更加有效的决策。想要对资本市场进行完善,首先要注重法律制度的建立,注重机制与法治之间的相互协调。利用规则的约束力,来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使金融活动更具有效性。政府要合理引导,适度干预,使市场的配置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利用法律的约束力,加强监管力度,避免一些风险性交易行为的产生,合理控制风险。认识到只有市场完善,才能够优化现有结构,促进银行的长期发展。

猜你喜欢

股权结构不良贷款股东
万科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分析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持明细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