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纪》考证

2019-05-22尉侯凯

唐都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汉书史记皇帝

尉侯凯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武汉 430072)

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汉纪》由张烈先生负责点校,该书以明嘉靖黄姬水刊本(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校了南监本、龙溪精舍本(民国六年(1917)郑国勋据乐三堂本翻刻)、学海堂本,斟酌吸收历代学者特别是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并复核了《汉纪》与《汉书》《史记》相重的部分内容,成为现今较为通行的版本。由于《汉纪》主要是根据《汉书》改编而成的,二书之间存在大量的文字异同,为《汉纪》的校订工作提供了条件[注]参见区建华《荀悦《〈汉纪〉(卷1)斠证》载于《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吉书时《〈汉书〉〈汉纪〉互异举例》载于《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梁德华《荀悦〈汉纪〉校补举隅——兼论张烈校本之问题》,原载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第83~84期合刊(2008年6月),后收入《荀悦〈汉纪〉新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所,2011年,第147~170页。梁德华《荀悦〈汉纪〉整理〈汉书〉方法探究——兼论张烈校本〈汉纪〉之问题》载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1期(2010年7月)。梁德华《〈汉纪〉与〈史记〉、〈汉书〉比勘举要》载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刘腾杰《〈汉书〉〈汉纪〉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笔者早年曾取《汉纪》与《汉书》《史记》对勘一过,发现《汉纪》一书仍然存在不少讹脱倒衍问题,现整理出60余则考证札记,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1.《高祖皇帝纪》:“汉王收诸侯之兵,还守成皋、荥阳下,独深沟高垒,分卒守徼乘塞。”[1]22

按:“还守成皋、荥阳下”不辞。《史记·黥布列传》:“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2]3137《汉书·黥布传》同[3]1884,此“独”当为“蜀”字之讹,其下又脱“汉之粟”三字。

2.《高祖皇帝纪》:“将军以数十万众,乃下赵五十余城。”[1]32

按:上“十”字盖衍。《史记·淮阴侯列传》:“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2]3159《汉书·蒯通传》同[3]2161。《汉书·韩信传》:“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又云:“陈余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能。’”[3]1866-1867皆可证。

3.《高祖皇帝纪》:“大王能取睢阳以东、北至谷城尽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韩信,则两人必至,而楚败矣。”[1]35

按:上“东”字盖衍。《史记·彭越列传》:“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2]3127《汉书·彭越传》同[3]1880。《汉书·高帝纪》:“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3]49《新序·善谋》:“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尽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4]皆可证。

4.《高祖皇帝纪》:“符玺御史郎赵尧进曰。”[1]50

按:“郎”字盖衍。《史记·周昌列传》:“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2]3228《汉书·周昌传》同[3]2096。又《汉书·百官公卿表》:“高帝十年,符玺御史赵尧为御史大夫。”[3]748皆可证。

5.《高祖皇帝纪》:“梁太傅栾布为彭越使于齐,还,报命首下,祠而哭之。”[1]52

按:傅,当作“夫”。《史记·栾布列传》:“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2]3291-3292《汉书·栾布传》同[3]1980。可证。

6.《孝惠皇帝纪》:“(二年)春正月癸酉,有两龙见于兰陵人家井中,乙亥夕,始不见。本志以为‘其后赵王幽死之象’。”[1]63

按:人家,当作“家人”,庶人之义。《汉书·五行志》:“惠帝二年正月癸酉旦,有两龙见于兰陵廷东里温陵井中,至乙亥夜去。刘向以为龙贵象,而困于庶人井中,象诸侯将有幽执之祸。”[3]1466-1467可证。

7.《孝惠皇帝纪》:“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三十余年。”[1]68

按:三,当作“四”,字之误也。《史记·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2]171《汉书·董仲舒传》:“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3]3510可证。

8.《孝文皇帝纪》:“及贯高事,尽捕王家,厉王母亦在系中。其弟赵廉因辟阳侯言吕后。”[1]99

校勘记云:“其弟赵廉,《汉书·淮南王传》作‘赵兼’。”按:作“兼”字是。《史记·孝文本纪》:“封淮南王舅赵兼为周阳侯。”[2]528《汉书·文帝纪》同[3]115。《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周阳,以淮南厉王舅父侯。元年四月辛未,侯赵兼元年。”[2]1183《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周阳侯赵兼,以淮南王舅侯。”[3]684《史记·酷吏列传》:“周阳由者,其父赵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阳,故因姓周阳氏。”[2]3781《汉书·酷吏传》同[3]3650。皆可证。

9.《孝文皇帝纪》:“(四年)正月,御史大夫张苍为丞相,袁盎为御史大夫。时御史大夫韦孟缺,是时上征河东太守季布,欲以为御史大夫。”[1]100

按《史记》《汉书》袁盎传,盎未尝为御史大夫,此误。考《汉书·百官公卿表》,孝文四年(前176)御史大夫名围[注]按《史记·申屠嘉列传》云:“张苍已为丞相,嘉迁为御史大夫。”此谓张苍为丞相后申屠嘉乃迁为御史大夫,非谓申屠嘉为御史大夫与张苍为丞相同在文帝四年,而《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关中侯申屠嘉为御史大夫与御史大夫张苍为丞相同时,皆系之于文帝四年,甚误。《汉书·申屠嘉传》:“十六年,迁为御史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亦云:“文帝十六年,淮阳守申屠嘉为御史大夫”可证。[3]756,史佚其姓,则此作“韦孟”者亦误。

10.《孝文皇帝纪》:“八年夏,封淮南王子四人:安为阜陵侯,勃为安阳侯,赐为周阳侯,良为东城侯。”[1]104

按:“周阳”二字误倒。《史记·淮南王列传》:“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2]3718-3719《汉书·淮南王传》同[3]2144。《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阳周,以淮南厉王子侯。”[2]1190《汉书·王子侯表》:“阳周侯赐,淮南厉王子,五月丙午封。”[3]433

11.《孝文皇帝纪》:“谊自伤为傅无状,旦暮哭泣,岁余亦卒,谊时年三十。”[1]113

校勘记云:“谊时年三十,《汉书·贾谊传》作‘年三十三’。”按:梁怀王以文帝十一年(前169)薨,次年谊卒,傥其卒年三十,则文帝即位时谊年始十七八,与本传“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之语不合,当从本传作“三十三”。《史记·贾生列传》亦作“三十三”[2]3018。

12.《孝文皇帝纪》:“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山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1]120

13.《孝文皇帝纪》:“是岁,淮阳相申屠嘉为御史大夫。”[1]124

按:相,当作“守”。文帝四年置淮阳国,徙代王武为淮阳王,十二年(前168),淮阳王武改封梁王,淮阳国除,则文帝十六年(前164)已无淮阳国,故作“相”者误。《史记·孝文本纪》:“故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定等十人四百户。”[2]528《汉书·文帝纪》同[3]115。《汉书·申屠嘉传》:“孝惠时,为淮阳守。孝文元年,举故以二千石从高祖者,悉以为关内侯,食邑二十四人,而嘉食邑五百户。十六年,迁为御史大夫。”[3]2100皆可证。

14.《孝文皇帝纪》:“八月戊辰,丞相张仓既免相,年老,口中无齿,以女子为乳母,年百余岁卒。著书八十篇,言阴阳律历事。”[1]125

按:八十,当作“十八”。《汉书·张苍传》:“著书十八篇,言阴阳律历事。”[3]2100《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张苍》十六(当作“八”——笔者注)篇,原注:“丞相北平侯。”[3]1733皆可证。

15.《孝景皇帝纪》:“不然,汉知吴有吞天下之心,赫然加怒,羽林黄头循江而下,袭大王之都,虏东海之地,绝吴饷道,梁王饰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备荥阳,待吴之饥。”[1]137

按:东海原非吴国所有,则“虏东海之地”之辞有误。《汉书·枚乘传》作“鲁、东海绝吴之饷道”[3]2364,《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亦作“鲁、东海绝吴之饷道”,李善注:“吴饷军自海入河,故命鲁国入东海郡,以绝其道也。《地理志》有鲁国及东海郡”[6]。

16.《孝景皇帝纪》:“时栾布有功,封歙侯。”[1]140

按:歙,当作“鄃”,字之误也。《史记·栾布列传》作“俞”[2]3293,《汉书·栾布传》作“鄃”,苏林曰:“鄃,音输,清河县也”[3]1981。《汉书·景帝功臣表》:“俞侯栾布,以将军吴楚反击齐侯。”师古曰:“俞,音输。”[3]636

17.《孝景皇帝纪》:“及都为济南相,诛瞷氏首恶,郡中震悚,道不拾遗,旁十余郡畏都如大府。”[1]145

按:相,当作“守”。景帝三年(前154),济南王辟光参与吴楚之乱,兵败被诛,国除为郡,则作“相”者误。《史记·郅都列传》作“济南太(“太”字后人所加——笔者注)守”[2]3779,《汉书·郅都传》作“济南守”[3]3647。《史记·宁成列传》:“稍迁至济南都尉,而郅都为守。”[2]3780《汉书·宁成传》同[3]3649。亦可证。

18.《孝景皇帝纪》:“乃分梁为五国,尽封梁孝王男五人,女五人皆食汤沐邑。五月丙戌,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勖为甾川王,彭离为济南王,定为山阳王,不识为济阴王,不疑为衡山王。”[1]146

校勘记云:“彭离为济南王,《汉书·文三王传》作‘济东王’。”按:作“济东”者是。《史记·梁孝王世家》作“济东王”[2]2523,《汉书·诸侯王表》同[3]408。《汉书·武帝纪》:“元鼎元年,济东王彭离有罪,废徙上庸。”[3]182皆可证。又按:梁孝王五子,分别是梁共王买、济川王明、济东王彭离、山阳哀王定、济阴哀王不识,此多甾川王勖、衡山王不疑二人,然甾川、衡山二地非梁国所有,疑有讹误。

19.《孝武皇帝纪》:“有诏太中大夫严助诘蚡曰。”[1]160

按:“太”字盖衍。《史记·东越列传》:“于是中大夫庄(本姓庄,避汉明帝讳改作“严”——笔者注)助诘蚡曰。”[2]3586《汉书·严助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繇是独擢助为中大夫。”[3]2775《汉书·闽粤王传》:“中大夫严助诘蚡,言当救。”[3]3860皆可证。

20.《孝武皇帝纪》:“夏六月,护国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屯骑将军王恢、材官将军李息袭匈奴。”[1]176

校勘记云:“护国将军韩安国屯骑将军王恢,《汉书·武帝纪》作‘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按:《史记·韩长孺列传》:“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2]3442《汉书·韩安国传》同[3]2404。《史记·李将军列传》:“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2]3450《汉书·李广传》同[3]2442。《史记·匈奴列传》:“汉伏兵三十余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护四将军以伏单于。”[2]3488《汉书·匈奴传》同[3]3765。此纪有误。

21.《孝武皇帝纪》:“乌孙王号昆弥,治赤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1]203

按:“赤”下当脱“谷”字。《汉书·乌孙传》:“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3]3901《汉书·甘延寿传》:“郅支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3]3909可证。

22.《孝武皇帝纪》:“初,易王薨,建居服外舍,召易王所幸淖姬等十九人及女弟信臣等与奸通。”[1]216

按:“外”字盖“衍”,字之误也。《史记·五宗世家》:“易王死未葬,建有所说易王宠美人淖姬,夜使人迎与奸服舍中。”[2]2536《汉书·江都易王传》:“易王薨未葬,建居服舍,召易王所爱美人淖姬等凡十人与奸。”[3]2414可证。《汉书·吴王濞传》:“楚王来朝,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服虔曰:“服在丧次,而私奸宫中也。”师古曰:“言于服舍为奸,非宫中也。服舍,居丧之次,垩室之属也。”[3]1906

23.《孝武皇帝纪》:“河南人卜式以钱二十万与太守助廪贫民。时富民多匿财者,唯式愿出家财。上召拜式为郎中,赐爵左庶长,复田十顷,布告天下,以讽百姓。”[1]218

校勘记云:“郎中,《汉书·金日磾传(当作‘卜式传’——笔者注)》为‘中郎’。”按:作“中郎”者是。《史记·平准书》:“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2]1718《汉书·食货志》:“是时,豪富皆争匿财,唯卜式数求入财以助县官,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以风百姓。”[3]1167皆可证。

24.《孝武皇帝纪》:“(元狩六年)夏四月己巳朔,立皇子闳为齐王。”[1]221

按:元狩六年(前117)四月戊寅朔,非己巳朔。朔,当作“庙”,字之误也。下文云“皇帝使御史大夫张汤,庙立皇子闳为齐王”,可证。《史记·三宗世家》:“维六年四月己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2]2553《汉书·武五子传》同,师古曰:“于庙授策也”[3]2740。《汉书·武帝纪》:“(元狩六年)夏四月已巳,庙立皇子闳为齐王。”师古曰:“于庙中策命之。”[3]180

25.《孝武皇帝纪》:“终军,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到府受遣,太守贤而友之,军揖太守而去。”[1]223

按:“博士”下当有“弟子”二字。《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师古曰:“博士弟子属太常。受遣者,由郡遣诣京师。”[3]2814

26.《孝武皇帝纪》:“九月,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十人。”[1]235

按:“十”字盖衍。《史记·平准书》:“齐相卜式上书曰:‘臣闻主忧臣辱。南越反,臣愿父子与齐习船者往死之。’天子下诏曰:‘卜式虽躬耕牧,不以为利,有余辄助县官之用。今天下不幸有急,而式奋愿父子死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赐爵关内侯,金六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击羌、越。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索隐:“刘氏言其多以百而数,故坐酎金失侯者一百六人。”[2]1727《汉书·食货志》:“齐相卜式上书,愿父子死南粤。天子下诏褒扬,赐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至饮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3]1173皆可证。

27.《孝武皇帝纪》:“又遣将军韩说平西南夷,以其地为武都、牂牁、越嶲、沈黎、文山五郡。”[1]235

按:韩说所击者东越,且在平西南夷之后,此纪有误。《汉书·武帝纪》:“驰义侯遗兵未及下,上便令征西南夷,平之。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秋,东越王余善反,攻杀汉将吏。遣横海将军韩说、中尉王温舒出会稽,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击之。”[3]188-189平西南夷者,乃驰义侯遗、郭昌、卫广诸人,而韩说未与其事。《汉书·西南夷传》:“及至南粤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当击南粤者八校尉击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莋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3]3841-3842

28.《孝武皇帝纪》:“御史大夫卜式贬为太子太傅,内史倪宽为御史大夫。”[1]236

按:“内史”上当有“左”字。据《汉书·百官表》载,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京兆尹,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汉书·兒宽传》:“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3]2629《汉书·沟洫志》:“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兒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3]1685皆可证。

29.《孝武皇帝纪》:“(太初三年)遣光禄大夫徐息筑五原塞。”[1]243

校勘记云:“徐息,《汉书·武帝纪》作‘徐自为’。”按:作“自为”是。《史记·匈奴列传》:“呴犂湖单于立,汉使光禄徐自为出吾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卢朐。”[2]3500《汉书·匈奴传》同[3]3776。《汉书·百官公卿表》:“元狩六年,郎中令徐自为,十三年为光禄勋。”[3]777《汉书·酷吏传》:“光禄勋徐自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3]3685又按:“光禄大夫”当为“光禄勋”之误。

30.《孝武皇帝纪》:“是岁,济南太守王延年为御史大夫。”[1]246

按:《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天汉元年,御史大夫卿。”索隐:“王卿也。”[2]1345《汉书·武帝纪》:“天汉三年春二月,御史大夫王卿有罪,自杀。”[3]204《汉书·百官公卿表》:“天汉元年,济南太守琅邪王卿为御史大夫,二年,有罪自杀。”[3]785此作“延年”者疑误。

31.《孝武皇帝纪》:“男子张富昌为卒,足蹋户开,新安令李寿趋抱解太子,主人公格斗死,皇孙二人皆遇害。”[1]264

按:“令”下当有“史”字。《汉书·戾太子传》有“史”字[3]2746。《汉书·武帝功臣表》:“邘侯李寿,以新安令史得卫太子侯,一百五十户。”[3]664可证。

32.《孝武皇帝纪》:“而高庙令田千秋复讼太子冤。”[1]264

按:令,当作“郎”。《汉书·车千秋传》:“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3]2883-2884可证。《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富民侯田千秋,家在长陵,以故高庙寝郎上书谏孝武曰:‘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上书至意,拜为大鸿胪。”[2]1250亦其证。

33.《孝武皇帝纪》:“(征和三年)匈奴入酒泉,杀两都尉。二月,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十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二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出酒泉。”[1]264

按:既云“杀两都尉”,则匈奴不当独入酒泉,“酒泉”上当有“五原”二字。《汉书·武帝纪》:“(征和三年)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三月,遣贰师将军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二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四万骑出酒泉。”[3]209《汉书·匈奴传》:“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于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注]《汉书·武帝纪》:“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通谋反。”孟康曰:“征和三年言重合侯马通,今此言莽,明德马后恶其先人有反,易姓莽。”将四万骑出酒泉千余里。”[3]3778可证。又按:十万,当作“七万”。《汉书·李广利传》:“后十一岁,征和三年,贰师复将七万骑出五原,击匈奴,度郅居水。”[3]2704亦其证。

34.《孝武皇帝纪》:“二月丁酉,有陨石于雍,二。时天晴晏然无云,有红气苍黄色,若飞鸟集成阳宫南。”[1]265

按:成,当作“棫”,字之误也。《汉书·郊祀志》:“是岁,雍县无云如雷者三,或如虹气苍黄,若飞鸟集棫阳宫南。”师古曰:“棫音域。[3]1247《汉书·文帝纪》:“二年夏,行幸雍棫阳宫。”苏林曰:“棫音域。”张晏曰:“秦昭王所作也。”晋灼曰:“《黄图》在扶风。”[3]129

35.《孝昭皇帝纪》:“常惠、徐胜、赵终、王良等拜中郎,赐帛各二百匹。”[1]281

按:王良,当为“根”字之误。《汉书·苏武传》:“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3]2467《汉书·郦商传》商玄孙名终根[3]2076,《汉印文字征》有彭终根印[7],是其例。

36.《孝宣皇帝纪》:“是时光兄子中郎将冠军侯云、乐平侯山皆以过就第。”[1]305

按:军,当作“阳”。《汉书·宣帝纪》:“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霍云谋为大逆。”[3]251《汉书·霍光传》:“宣成侯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善善及后世,其封光兄孙中郎将云为冠阳侯。”[3]2950可证。又按:子,当作“孙”。《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乐平侯山,地节二年四月癸巳,以从祖祖父大将军光功封,三千户,四年,坐谋反诛。冠阳侯云,山弟,三年四月戊申,以大将军光功封,千八百户,四年,坐谋反诛。”[3]688亦其证。

37.《孝宣皇帝纪》:“诏曰:‘自今子有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治。’”[1]313

按:有,当作“首”,字之误也。《汉书·宣帝纪》:“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师古曰:“凡首匿者,言为谋首而藏匿罪人。”[3]215可证。《汉书·衡山王传》:“元狩元年冬,有司求捕与淮南王谋反者,得陈喜于孝家,吏劾孝首匿喜。”师古曰:“为头首而藏匿之。”[3]2156《汉书·杜延年传》:“侯史吴故三百石吏,首匿迁,不与庶人匿随从者等,吴不得赦。”师古曰:“首匿者,言身为谋首而藏匿人也。”[3]2663-2664皆其例。

38.《孝宣皇帝纪》:“初,禹与张安世长子千秋俱为郎中,将兵从击匈奴。”[1]314

按:郎中,当作“中郎将”,匈奴,当作“乌桓”。《汉书·张安世传》:“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禹俱为中郎将,将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3]2656《汉书·霍光传》:“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3]2948《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平陵范明友,家在陇西。以家世习外国事,使护西羌。事昭帝,拜为度辽将军,击乌桓功侯,二千户。”[2]1255

39.《孝宣皇帝纪》:“(地节四年)十有二月,清河王延年有罪,废徙房陵。”[1]314-315

校勘记云:“延年,《宣帝纪》无‘年’(当作‘延’——笔者注)。”按:无“延”字是。《汉书·文三王传》:“元鼎中,汉广关,以常山为阻,徙代王于清河,是为刚王。并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子顷王汤嗣。二十四年薨,子年嗣。”[3]2211《汉书·诸侯王表》:“地节元年,王年嗣,四年,坐与同产妹奸,废迁房陵,与邑百家。”[3]409皆可证。

40.《孝宣皇帝纪》:“(元康二年)夏五月,立皇考庙,益奉明园百户为奉明县。”[1]316

校勘记云:“《宣纪》无‘百’字。”按:无“百”字是。《汉书·戾太子传》:“愚以为亲谥宜曰悼,母曰悼后,比诸侯王国,置奉邑三百家。”又云:“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益奉园民满千六百家,以为奉明县。”[3]2748-2749则所益者不独百户而已。《汉书·韦贤传》:“本始元年丞相义等议,谥孝宣皇帝亲曰悼园,置邑三百家,至元康元年,丞相相等奏,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益故奉园民满千六百家,以为县。”[3]3129-3230亦可证。

41.《孝宣皇帝纪》:“延年乃与语,大奇之,自以为不及翁归,遂举孝廉。”[1]322

按:“孝”字衍。《汉书·尹翁归传》:“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3]3207可证。举廉亦犹察廉,《汉书·王嘉传》:“光禄勋于永除为掾,察廉为南陵丞,复察廉为长陵尉。”[3]3488

42.《孝宣皇帝纪》:“大司农丞耿寿昌善为筭,能商利。”[1]353-354

按:“农”下当有“中”字。《汉书·宣帝纪》:“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以给北边,省转漕。”[3]268《汉书·食货志》:“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3]1141《汉书·赵充国传》:“金城、湟中谷斛八钱,吾谓耿中丞,籴二百万斛谷,羌人不敢动矣。”服虔曰:“耿寿昌也,为司农中丞。”[3]2984-2985《汉书·萧望之传》:“是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上善之,望之非寿昌。”[3]3280皆可证。

43.《孝宣皇帝纪》:“(甘露二年)冬十月,幸云阳宫。营平侯赵充国薨,谥曰壮武侯。”[1]355

按:云,当作“萯”。《汉书·宣帝纪》作“萯”,应劭曰:“宫在鄠,秦文王所起”。武伏俨曰:“在扶风。”李斐曰:“萯音倍。”师古曰:“应说、李音是也。”[3]270又按:“壮”下“武”字盖衍。《汉书·赵充国传》:“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谥曰壮侯。”[3]2994《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营平壮侯赵充国,以后将军与大将军光定策功侯,千二百七十九户。”[3]694皆可证。

44.《孝宣皇帝纪》:“次曰丞相博陵侯邴吉。”[1]355

按:陵,当作“阳”。《汉书·苏武传》:“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3]2469《汉书·邴吉传》:“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3]3144《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博阳定侯丙吉,以御史大夫关内侯有旧恩功德茂侯,千三百三十户。”[3]701皆可证。

45.《孝宣皇帝纪》:“次曰少傅梁丘贺。”[1]355

按:傅,当作“府”。《汉书·苏武传》:“次曰少府梁丘贺。”[3]2469《汉书·梁丘贺传》:“贺以筮有应,繇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为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年老终官。”[3]3601《汉书·百官公卿表》:“神爵三年,光禄大夫梁丘贺为少府。”[3]807皆可证。

46.《孝宣皇帝纪》:“(于定国)为廷尉八年,持法平端。”[1]358

校勘记云:“八年,《汉书·于定国传》作‘十八年’。”按:作“十八”者是。《汉书·百官公卿表》:“地节元年,水衡都尉光禄大夫于定国为廷尉,十七年迁。”[3]802

47.《孝元皇帝纪》:“(初元二年)立皇弟音为清河王。”[1]371

校勘记云:“音,《汉书·元帝纪》作‘竟’。”按:作“竟”是。《汉书·宣元六王传》:“中山哀王竟,初元二年立为清河王,三年,徙中山。”[3]3326《汉书·诸侯王表》:“中山哀王竟,宣帝子,初元二年二月丁巳,立为清河王,五年,徙中山王。”[3]423皆可证。

48.《孝元皇帝纪》:“接者,宣帝舅王无敬之子也。”[1]383

校勘记云:“敬,《汉书·外戚传》作‘故’。”按:作“故”是。《汉书·王商传》:“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徙杜陵。商父武,武兄无故,皆以宣帝舅封,无故为平昌侯,武为乐昌侯。语在《外戚传》。”[3]3369《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平昌节侯王无故,以帝舅关内侯侯,六百户。”[3]697皆可证。

49.《孝元皇帝纪》:“(竟宁元年)三月丙寅,太子太傅张谭为御史大夫。”[1]406

按:太傅,当作“少傅”。《汉书·冯野王传》:“廉絜节俭,太子少傅张谭是也,其以少傅为御史大夫。”[3]3303《汉书·百官公卿表》:“竟宁元年三月丙寅,太子少傅张谭为御史大夫。”[3]822皆可证。

50.《孝成皇帝纪》:“秋,长信少府邵信臣奏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二十五所。”[1]415

按:“长信”二字衍。考《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长信少府掌皇太后宫,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二官职掌截然有别。召信臣为少府,奏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正其职责。《汉书·召信臣传》:“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远宫馆希幸御者,勿复缮治共张。”[3]3642《汉书·百官公卿表》:“竟宁元年,河南太守召信臣为少府,二年徙。”[3]822皆可证。

51.《孝成皇帝纪》:“(严君平)则闭肆下帷而授《老子经》,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之旨,著五十余万言。”[1]427

按:“五”字盖衍。《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3]3056《隋书·经籍志》收录严君平著作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归》十一卷,二书合计当无五十万言。

52.《孝成皇帝纪》:“鲁人徐生善为礼容,文帝时为礼官大夫,宣帝时为少府。后仓最为明礼,而沛人戴圣、戴德传其业,由是有后仓、大小戴之学。”[1]434

按:“宣帝时”下“为”字衍。自文帝至宣帝,中间至少八十年,徐生当无此长寿。“少府”当连“后仓”读,谓宣帝时少府后仓最为明礼。《汉书·百官公卿表》:“本始二年,博士后仓为少府。”[3]800《汉书·艺文志》:“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3]1710可证。

53.《孝成皇帝纪》:“张公子,谓富平侯张放也。即安世之孙,父临,尚敬武公主。”[1]455

按:“孙”上当有“玄”字。据《汉书·张安世传》及《外戚恩泽侯表》,张安世子延寿,延寿子敞,敞子临,临子放,则放当为安世之玄孙。

54.《孝成皇帝纪》:“故陵因天性,据其土,处势高敞,傍近祖考,前已有十余年功绩,宜还复故陵。”[1]457

按:绩,当作“绪”,字之误也。《汉书·陈汤传》作“功绪”,师古曰:“绪,谓端次也。”[3]3024-3025《汉书·谷永传》:“今陛下轻夺民财,不爱民力,听邪臣之计,去高敞初陵,捐十年功绪,改作昌陵,反天地之性,因下为高,积土为山,发徒起邑,并治宫馆,大兴繇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役百干溪,费疑骊山,靡敝天下。”师古曰:“绪,谓功作之端次。”[3]3462皆可证。

55.《孝成皇帝纪》:“(永始元年)立城阳孝王子理为王。”[1]458

按:理,当作“俚”,字之误也。《汉书·成帝纪》作“俚”,如淳曰:“俚,音里。”[3]320若本作“理”,则如淳不需作注。《汉书·诸侯王表》:“永始元年,王俚以城阳哀王云弟绍封。”[3]399《汉书·高五王传》:“城阳孝王景薨,子哀王云嗣,一年薨,无子国绝。成帝复立云兄俚为城阳王。”[3]1996皆可证。

56.《孝成皇帝纪》:“(元延二年)四月,立广陵孝王子宪为王。”[1]476

校勘记云:“宪,《汉书·成帝纪》作‘守’。”按:作“守”是。《汉书·诸侯王表》:“元延二年,靖王守以孝王子绍封,十七年薨。”[3]419《汉书·武五子传》:“后六年,成帝复立孝王子守,是为靖王。”[3]2763皆可证。

57.《孝成皇帝纪》:“时司空掾平阳何并字子廉,武高其志节,举为长陵令,道不拾遗。”[1]478

按:平阳,当作“平陵”。《汉书·何并传》:“何并字子廉,祖父以吏二千石自平舆徙平陵。并为郡吏,至大司空掾,事何武。武高其志节,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道不拾遗。”[3]3266可证。

58.《孝成皇帝纪》:“(绥和二年)大水。平襄县有燕生雀,哺食至大,俱飞去。”[1]480

按:《汉书·成帝纪》绥和二年(前7)无大水之事。大,当作“天”,字之误也。《地理志》天水郡有平襄县。此句当断作“天水平襄县有燕生雀”云云。《汉书·五行志》:“成帝绥和二年三月,天水平襄有燕生爵,哺食至大,俱飞去。”[3]1419

59.《孝哀皇帝纪》:“追尊傅太后父为宗德侯,丁后父为褒德侯。”[1]487

校勘记云:“宗德侯,《汉书·哀帝纪》作‘崇祖侯’。”按:作“崇祖”者是。《汉书·孝元傅昭仪传》:“傅太后父同产弟幼君子商封汝昌侯,为太后父崇祖侯后,更号崇祖曰汝昌哀侯。”[3]4002《汉书·郑崇传》:“其封商为汝昌侯,为崇祖侯后,更号崇祖侯为汝昌哀侯。”[3]3256皆可证。

60.《孝哀皇帝纪》:“庚午,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封高乡亭侯。”[1]488

按:乡,当作“乐”,字之误也。《汉书·师丹传》:“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3]3503《汉书·叙传》:“武、嘉戚之,乃丧厥身。高乐废黜,咸列贞臣。述《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3]4265《汉书·外戚恩泽侯表》:“高乐节侯师丹,绥和二年七月庚午封,一年,坐漏泄免。”[3]711皆可证。

61.《孝哀皇帝纪》:“建平元年春正月,有石陨于地,十六。”[1]490

按:“地”上当有“北”字。《汉书·五行志》:“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陨石北地,十。”[3]1521又《汉纪·孝元皇帝纪》:“建昭元年春正月戊辰,有石陨于梁国,六。”[3]392《汉纪·孝成皇帝纪》:“(建始)四年春正月癸卯,有石陨于槀,四,陨于肥累,二。”[3]422是其例。

62.《孝哀皇帝纪》:“(建平二年四月)乙亥,丞相孔光免,议太后失旨也。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少傅赵玄为御史大夫。”[1]491

按:傅,当作“府”。《汉书·五行志》:“哀帝建平二年四月乙亥朔(‘朔’字衍——笔者注),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少府赵玄为御史大夫,临延登受策,有大声如钟鸣,殿中郎吏陛者皆闻焉。”[3]1429《汉书·朱博传》:“初,博以御史为丞相,封阳乡侯,玄以少府为御史大夫,并拜于前殿,廷登受策,有音如钟声。”[3]3409皆可证。

63.《孝哀皇帝纪》:“刘歆尝问桓谭曰:‘雄之文能传乎?’”[1]515

按:此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问桓谭之辞,非刘歆。《汉书·扬雄传》:“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3]3585

64.《孝平皇帝纪》:“(元始二年)夏四月,立代孝王玄孙之子如意为广宗王,江都易王后盱眙侯宫为广川王,广川惠王曾孙伦为广德王。”[1]524

按:《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盱台,江都易王子,元年十二月甲辰,侯象之元年。”索隐:“《表》作‘蒙之’。”[2]1272《汉书·王子侯表》:“盱台侯蒙之,江都易王子,十二月甲辰封,十六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3]437则蒙之已失侯,宫乃其子,不得复称为盱眙侯,“盱眙侯”下当有“子”字。《汉书·诸侯王表》:“广世,元始二年四月丁酉,王宫以易王庶孙、盱眙侯子绍封。”[3]411《汉书·江都易王传》:“平帝时,新都侯王莽秉政,兴灭继绝,立建弟盱眙侯子宫为广陵(当作‘世’——笔者注)王,奉易王后。”[3]2418皆可证。又按《汉书·诸侯王表》,元延二年(前11),广陵靖王以孝王子绍封,十七年薨。至元始二年(2),尚为广陵靖王十三年,则宫不得为广陵王甚明。广川国当时虽已不存,但既封广川惠王曾孙为广德王,则断无封江都王后为广川王之理。“广宗”“广世”“广德”皆非地名。

65.《孝平皇帝纪》:“吴章者大儒,所教千有余人,莽悉欲禁锢其门人,门人改名他师。时司徒掾平陵侯李敞独自劾为吴章弟子,收葬章尸。”[1]525

按:《汉书》无平陵侯李敞,且既封侯,不得为司徒掾之小吏。“侯李”二字,当为“云”字之讹。《汉书·云敞传》:“云敞字幼孺,平陵人也。师事同县吴章,章治《尚书经》为博士。初,章为当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莽以恶人党,皆当禁锢,不得仕宦,门人尽更名他师。敞时为大司徒掾,自劾吴章弟子,收报章尸归,棺敛葬之,京师称焉。”[3]2928

66.《孝平皇帝纪》:“(元始五年)夏四月乙未,太师孔光薨,大司徒冯商为太师。”[1]527

按:冯商,当作“马宫”。《汉书·马宫传》:“征为詹事,光禄勋,右将军,代孔光为大司徒,封扶德侯。光为太师薨,宫复代光为太师,兼司徒官。”[3]3365《汉书·百官公卿表》:“元始五年四月乙未,太师光薨,大司徒宫为大司马。”[3]857皆可证。

67.《孝平皇帝纪》:“其十五年二月辛巳,刘圣公立为更始皇帝,即世祖之族兄也。”[1]540

校勘记云:“二月,《汉书·王莽传》作‘三月’。”按:地皇四年(23)二月无辛巳,作“三”字是。《汉书·王莽传》:“(地皇四年)三月辛巳朔,平林、新市、下江兵将王常、朱鲔等共立圣公为帝,改年为更始元年,拜置百官。”[3]540地皇四年三月辛巳朔,辛巳即三月之第一日。《后汉书·刘玄传》:“(地皇四年)二月辛巳,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陈兵大会,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8]469《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元年)二月辛巳,立刘圣公为天子。”[1]4皆误。

68.《孝平皇帝纪》:“十一月戊申朔,汉兵入城,城中人皆降。”[1]540

校勘记云:“十一月,《汉书·王莽传》作‘十月’。”按:地皇四年十月戊申朔,十一月丁未朔,故作“十月”者是。《汉书·王莽传》:“(地皇四年)十月戊申朔,兵从宣平门入,民间所谓都门也。”[3]4190《续汉书·天文志》:“(地皇四年)十月戊申,汉兵自宣平城门入。”[8]3219亦其证。

猜你喜欢

汉书史记皇帝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皇帝需要帮忙吗
悬梁刺股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