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香云纱染整技艺
——组舞的艺术创作实践

2019-05-21莫艳郑恩哲

粤海风 2019年4期
关键词:染整技艺舞蹈

文/莫艳 郑恩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由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文化的唯一性与独特性来决定的。[1]截至目前,对于“香云纱”艺术创的作相关研究,较少从舞蹈的视角进行艺术实践,以组舞的形式来表现香云纱无公开发布过的作品和文字记载。鉴于此,笔者将以“组舞——香云纱染整技艺的艺术创作实践研究”为主题,采用文献、比较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顺德成艺晒莨厂为选址地点展开研究,搜集香云纱的有关文化。运用田野调查法研究香云纱工艺制作的现场,了解其生产的自然环境,并与当地人进行开放式的访谈,了解香云纱的整体生产流程和技艺,亲身体验每一道工序。以此来进一步了解香云纱的特性和历史背景,进而再通过艺术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其舞蹈作品。

一、组舞艺术创作概述

香云纱染整技艺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又称为“晒莨工艺”。它的生产流程历经“三蒸九煮十八晒”。它于2008年被佛山顺德区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拿在耳边轻弹或穿起来走路时可听到“沙沙”的响声,后人取其美名曰:“香(响)云纱”。香云纱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用舞蹈的形式对其进行文化转换,探究其动作本体,形成新的舞蹈语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呈现它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具体内容上,对香云纱染整技艺生产的流程进行梳理,重点以施工中的原始动作为主要元素,进行舞蹈语汇的提取与艺术加工,观察其有代表性的生产环节,总结动作、服饰、道具上的特点,了解香云纱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思考以何种结构来将其呈现,以及组舞每个片段的立意与结构从哪些方面来设定。结合音乐、人物形象塑造和舞美等为其营造舞台氛围。

其次,取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的艺术创作有海南省歌舞团表演、高度总导演编创的舞剧《黄道婆》,讲述13世纪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在海南岛生活、学习和改良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并带回中原的动人故事。它将该技艺进行艺术创作,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对香云纱进行艺术创作的领域有大型音乐情景歌舞剧《海上丝路·香云纱》。[2]和舞蹈剧目作品《香云纱》《香云纱沙沙响》等。2017年8月,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重点打造原创音乐剧《香云纱》。

最后,前人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对该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创作灵感启发。而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艺术来进行舞蹈创作的作品较少,运用“组舞”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香云纱的舞蹈作品目前没有文字记载,该课题取材于香云纱染整技艺,并运用组舞的表现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二、组舞《香云纱》舞蹈创作构思

构思是舞蹈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创作作品从萌芽、酝酿到成熟的一个复杂的孕育过程。没有舞蹈的构思,生活就不能升华为舞蹈艺术。在构思香云纱的舞蹈创作过程中立足于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历史背景、生存现状、工艺流程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来发现其文化内涵。思考如何运用舞蹈的形象思维来深刻地挖掘主题和选择表现的题材,有依据地结合想表现的内容,运用“组舞”这一表现形式,塑造出生动的舞蹈形象。构成舞蹈作品中一切内在因素的总和,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节事件、环境等。它是客观生活的审美属性和作者主观审美意识的结合,是社会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融合的产物。这五大要素是在进行舞蹈创作构思时不可缺少的,而这五大要素与生活和情感息息相关。

(一)题材和主题的选择

舞蹈的题材是作品的灵魂,它需要立足于对社会生活素材的选择,提炼和加工之后作为舞蹈内容的材料。它泛指舞蹈所表现的生活范围,如现代或历史时期上的某一题材等。因而遵循舞蹈艺术反映生活的规律和特点,选择舞蹈题材时应当从各个角度来展现香云纱染整技艺的面貌。

制作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大多为当地的农民,由于技艺的繁杂,需要较多的工人才能完成。对于生产者来说,雇佣大批的工人会使用较高的劳动成本,加上生产香云纱的技艺繁杂,造价昂贵。因此在香云纱染整技艺中生产出来的布料及服饰,价格不菲,而穿着香云纱的多为书香世家或达官贵人。自明清时期以来,香云纱深受当地人喜爱,其影响远至环境与之相似的华南及南洋一带。广府代表的典型“西关小姐”对香云纱情有独钟,因此西关小姐身穿香云纱旗袍的优雅形象,成为新时期背景下岭南女性的社会典范,纵览西关小姐这一类知书达理的新女性,她们的远见卓识、秀外慧中已然成为广府文化孕育下的珍宝。她们身着香云纱,穿的是岭南人丝织技艺的精华,体现的是岭南文化传统而内敛优雅的形象。因而,在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时可在作品中塑造艰辛的劳动工人及西关小姐的形象,侧面来体现制作和喜爱香云纱的人群,也可从侧面来表达香云纱在现代社会的可景现象。

(二)人物形象塑造和动机提取

制作香云纱需要大量的工人,而这些人大多来自农民阶层,他们日子拮据,劳动艰辛,掌握着制作香云纱的技术,不怕风吹日晒,将自己的汗水贡献在这项技艺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以着重表现劳作工人生产香云纱时的情景,用舞蹈动作将其人物形象刻画出来。

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工艺流程中有可直接提取的动作元素。从晒莨、过河泥、收绸缎等制作过程中提取代表性的动作,展现“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制作流程,并将其串联,体现制作香云纱的艰辛,以坚持传承和保护本地特色入手,在成功完成一匹香云纱时表现出工人们丰收的喜悦,从而体现其中制作不易的价值。而薯莨、炸薯莨汁的桶、机器、接汁的水槽、扫把、绸缎、竹竿、渔帽等道具是舞蹈中最直接、最直观的物体,能够直接彰显事物本身的特征。

舞蹈最基本的艺术品性就是舞蹈动作的呈现,一个舞蹈作品是否成功,它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具有感染力,首先取决于舞蹈动作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准确恰当。而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动机提取上,笔者深入田野,亲身体验地学习技艺(图1),寻得符合香云纱质感的动作。有了亲身经历,才能更好地塑造出人物形象和捕捉典型的舞蹈动机。进而根据它本身的“质感”来塑造动作形象,呈现出符合香云纱染整技艺“气质”的艺术作品。笔者通过实践,感受到晒莨时香云纱的布料并不是“轻飘飘”的,而是具有一定“重量”的,需要手部较大的力度才能够将它运转。所以在舞蹈动作设计上,舞者的动作质感是有一定力度的(图2)。

图1 学习收绸缎(摄影:莫艳)

图2 造型(摄影:莫艳)

(三)环境和情节设定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不能脱离环境,而香云纱染整技艺的特质包括它所存在的自然环境、生产香云纱时的道具和物品、生产香云纱的人物群体、群体所具有在动作、形象上的某些独有的特质。因此,可以从以上的这些特质中去发现,去挖掘可创作的艺术视角,设定其环境和情节。

在自然的生产环境中,香云纱的绸缎煮好需要让绸上的薯莨汁渗入到其中,只有通过阳光的照射才可完成,多雨天气是不能进行施工的。在道具上,丝绸是生产香云纱的本体,草帽是劳动工人在施工时会穿戴的,它是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文化符号之一。在生产香云纱的群体中,工人大部分为男性,劳作的过程艰辛繁琐。由上所观,艺术创作时可抓住香云纱染整技艺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质进行实践。

图 3 排练(摄影:莫艳)

三、组舞《香云纱》音乐创作

优秀的舞蹈作品创作除了要求“肢体美”以外,还要让观众感受到“听觉美”。“舞蹈与音乐通过相互融合可以提升艺术效果,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可以提升舞蹈的表现效果,可以增强舞蹈的艺术性。”[3]通常来说,舞蹈音乐的创作要优先于舞蹈编排,而如何使音乐创作服务于舞蹈动作的同时又要保持音乐的艺术性,并且使得整个舞蹈作品成形、融合直至升华,是舞蹈音乐创作的一大难点。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多次的调整和修改,笔者将对如何展开舞蹈音乐部分的创作,进行详细分析。

(一)音乐结构布局

“音乐与舞蹈在结构上的天然联系使得音乐与舞蹈融合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规范的作用”。[4]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独立分开创作的,并且舞蹈编排受到音乐的起伏变化等影响,往往需要在音乐创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构思。为了保证创作出来的音乐能够很好地符合主题,并且有助于舞蹈的编排,笔者在创作前期与编导达成共识,并获得了一份具备情绪、性格、段落、素材等内容的舞蹈剧本,这有助于限定音乐的类型、起伏,以及时长等范围,进一步保障音乐创作能够有效且顺利地进行,精湛的舞蹈表演必定具备完整贴切的音乐结构,音乐结构奠定了创作舞蹈动作的基础。[5]

大部分的舞蹈音乐发展结构布局如图4所示,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与舞蹈编导的舞蹈内容的构思,笔者在保证音乐结构逻辑吻合的前提下力求准确地融合编导所要的舞蹈设计,并重铸音乐内容使之结构如表1。

表1 音乐内容结构表

图4

该结构是典型的三部性曲式结构,当然由于音乐内容与舞蹈内容的需要,其内部乐段并不完全规整,但却能够在舞蹈作品形成一个较高的统一,其中包括了前奏与尾声,以及两次连接处的变奏重复,主题的再现扩充、音高的移位并重新发展,令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呼应,避免风格与多内容的凌乱布置。

(二)音高与节奏写作特征

舞蹈编导的创作概念是以组舞的形式来演绎香云纱的染整技艺,在每一个段落讲述不同的舞蹈内容,因此,为了满足舞蹈的内容需求,笔者在音乐创作中在调式上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并以多动机发展的方式,力求得到在音乐结构统一的情况下形成明显的对比乐句与乐段,服务于不同的舞蹈内容。

前奏处的音乐(谱例1)取材于广东音乐《彩云追月》(谱例2),并在钢琴伴奏下,位于竖琴声部进行陈述,在变化上大量地引用了其音高与节奏素材,但与原材料五声的完全走向不同的是,该乐句最后一个音的落音上以下三度和下四度的进行弱化了其音乐的特征性,形成了音乐的停息感,符合舞蹈引入的特征。

在接下来的双人舞音乐中,该广东音乐的素材则以另一方式呈现:节奏的对换与折半以及在五声调性基础上音高的移位,具体而言,在节奏上从大切分折半成为小附点的节奏型,在音高上以羽——宫——商——角——徵的音高排列相较于原形的徵——羽——宫——商——角。在木琴声部进行演奏(谱例3),表现出灵巧活泼的舞蹈形象。

呈示部的主题动机如下谱例所示(谱例4),在调性上与前者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更多的围绕A羽为调中心进行陈述;在节奏上以八分音符的加倍十六分音符进行节奏上的填充与加速;四度与三度的跳进使得该主题动机旋律有一个明显的跳跃感,在弦乐主奏下增加了其舞蹈的律动性并服务于男子群舞的力量展示。

在一个较舒缓的连接部分中,音乐则用了钢片琴演奏另一个动机形态(谱例5)。在该动机中结合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强调了E角与A羽音,音乐旋律在钢片琴的音色中带着悠扬与灵气,结合了舞蹈内容的晒布篇章很好地描绘出风吹之下香云纱微微灵动之景。

发展部的动机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相结合,与主题动机类似,但在音高走向上却形成强烈对比:相较于旋律下行式的主题旋律,发展部在弦乐拨弦(谱例6)主要是以上拱形为音高旋律走向,随后的发展成为进行了短促小切分的节奏音型(谱例7),在听感上速率加快,并有舞蹈新的节奏律动特征,为音乐走向高潮做准备。

音乐在再现部将主题材料首先完整地陈述原形以后,紧接着将音高移位至高于四度和五度的音高进行陈述,随后推入高潮部分(谱例8)。这一部分的音高材料同样来源于主题动机,但以节奏加倍的形式存在,增加了音乐的厚度与宽度,为舞蹈最为宏大的大舞段做铺垫,表现香云纱过河泥、去污泥这一片段的顺滑与舒展。

尾声的部分与音乐前奏的部分相呼应,在广东音乐《彩云追月》的素材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充,使得整曲具备逻辑上的统一。

总而言之,“出色的舞蹈音乐需具备可听性,能够带给观众一定的听觉体验,让观众享受其中的美好”,而本次创作围绕着取材于广东音乐的素材,以及足够旋律化的创作,结合清晰明确的韵律,进而配合舞蹈创作并成功融合成一部极具原创性的艺术作品。

四、组舞《香云纱》舞美设计

舞台美术在现代舞蹈的表演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舞美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内心世界描写、舞台背景气氛渲染,以及带动剧情起伏,直接影响观众观影情绪。舞台美术设计包括人物的服装、妆容、道具、灯光、布景、绘画等。在舞蹈的编排中,舞美的展现定会是舞蹈编导脑海中必不可少的画面设计,在舞蹈表演中,主体及核心自然属于舞蹈演员们,而视觉画面的升华和想象延伸就是舞台美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舞台美术从最初的作品实用性辅佐已然变成了当今舞台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服饰

舞美的综合手段能够使观众直接感受到舞蹈中人物的塑造、舞蹈背景文化,氛围的营造,从而给予舞蹈作品本身最大的主题扩展,在舞美的帮助下,能够引导观赏者在舞蹈作品中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香云纱染整技艺是一门传统手工艺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香云纱需要大量的手工艺人,整个舞蹈着重表现劳动工人们生产香云纱时的情境。所以在服装设定上,我们忠于还原劳动人民的劳作现状,一身布衣布衫或裸露的黝黑上身、宽松的工作裤和一双老布鞋,再加一顶斗笠,这便是在染整技艺的施工过程中劳动工人们挥洒汗水,从早至晚辛勤在田间劳作的形象,也暗示了香云纱染整技艺最初源自早期疍民的生存经验。

1. 斗笠

《香云纱》系列组舞中,笔者根据实地调研与历史考证,将香云纱工人所佩戴的斗笠应用在舞蹈演员的服饰中,采用后者来进行演出,这样的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风貌,也暗示香云纱与疍民之间的渊源,更能体现斗笠这一文化符号为作品的文化背景埋下伏笔。

图4 斗笠(绘图:俞冬日)

2.上衣与下装设计

一身破旧的布衣、黝黑的上身、宽松的工作裤往往是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典型形象,在香云纱的整染过程中,工人们也常常以此模样进行劳作,其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与矫健体魄。剧中部分演员上身以破旧且打满补丁的布衣,或以涂抹棕色舞台颜料的赤裸上身出现。下身穿着宽松的深褐色工作裤,并以黑色腰带进行色彩块面分界。这样的服装设计在表现高度还原了早年顺德地区香云纱整染工人的形象,增加了舞台的代入感,另外,穿上宽松的服饰也有利于舞蹈演员表演,以及动作的表达。

图5 下装(绘图:俞冬日)

服装设定不仅还原了顺德地区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并且增加了年代感、沧桑感的视觉效果,加上妆容的辅助,能使舞台上男演员们塑造出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在《香云纱》系列的其中一段组舞中,出现最多的动作则是演员们穿插进行浸莨水,晒莨动作的互动,坚实有力的脚步和一组组舞蹈队形的分配运用,氛围光的辅助,体现了劳动工人们晒莨时步伐沉稳、勤奋劳作、朴实无华的人物形象。

3.灯光

在大数据作为主导的时代,数字媒体在现代舞台上的作用不可小觑。随着“VR”、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实现,传统舞台美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视觉体验,进而使现代舞蹈也发展成交换式、多元化、全方位,集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全面的感官体验。

《香云纱》系列组舞创作中,笔者试图将传统岭南的自然风貌、建筑特点、风土人情、四季变化等分阶段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展现,运用高度写实并随剧情发展不断变幻的全息投影技术深化作品的真实感、代入感、沉寂感,延伸舞台的空间感,展示现代舞台的魅力。将时间、空间等难以表达的虚拟概念具像化,大大提高了观感体验,加强了观众对作品产生的共鸣与情感认同,使高科技元素融入传统舞蹈,使传统元素融入生活,二者相得益彰,为传统舞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路子。

全息技术的运用,将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现代与传统的共鸣,是对传统舞台美术设计的延伸和再创作。舞台上借助全息投影技术,使表演者与幻像互动,相互穿插,同台演绎,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用新奇的表现手法,魔幻的体验,展现舞台的多样性,使舞台层次更加丰富,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更好的将观众带入舞台故事中。运用这一技术能实现《香云纱》组舞中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从而开拓舞台视觉的新元素,丰富舞台表现手法,是当代艺术走向年轻化、普遍化、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目前舞台发展与延伸的一大趋势。

五、组舞香云纱艺术创作思考

舞蹈是直观的视觉艺术,笔者通过一年的田野调查,走进劳作人民的生产环境中,用心来感受他们生存的点滴,感悟其语境,了解其文化背景,寻找可创作的、有依据的艺术视角。香云纱加工技艺的传承不仅表达了现代人的怀旧意识、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表达的是环保主义,对自然生态重新审视的技术审美价值观。以舞蹈的方式呈现香云纱文化,呼吁社会广泛关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笔者在创作过程中越发认识到,它的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应该用更多的视角寻找它的价值所在。德国现代舞蹈艺术家玛丽·魏格曼说:“舞蹈是表现人生命的情调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借着人体有组织和有规律的动作,通过创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然后用精炼的形式和技巧,集中地反映某些鲜明的人物和故事,表现个人或者一些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笔者在现阶段呈现出的作品相对来看较为稚嫩,希望在日后多学习,丰富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不断积累,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在舞蹈作品的艺术创作上越走越远。

注释

[1]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第19页

[2] 丘树宏,海上丝路·香云纱(大型音乐情景歌舞剧本)[J]延河,2014:137-145

[3] 李丹丹,舞蹈创作中音乐与舞蹈的相关性分析 [J]北方音乐,2018:238-239

[4] 于洋,漫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J]艺术教育,2018:118-119.

[5] 陈楠楠,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研究 [J]戏剧之家,2017:175.

[6] 文中制谱均为郑恩哲。

猜你喜欢

染整技艺舞蹈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发布
学舞蹈的男孩子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舞蹈课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