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海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019-05-16马秀花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文化

马秀花

摘 要:作为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国家,我国一向重视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当前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根本原则,是党和国家一系列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民族高校是我国培养民族干部的摇篮,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各民族对民族团结问题的认知程度,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长久治安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因此,加强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本文就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为切入点,通过调研了解我国民族高校当前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现状,以期望对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及新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问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向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1]民族团结是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协调、联合。[2]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民族地区各个高校分别不同程度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工作。但民族地区因情况复杂,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课程不同于同阶段的其他高校。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途径,现已成为各民族地区高校重点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青海民族大学作为民尊高校,在民尊团结教育方面实践出具有本地区的特色。

一、民族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场域

青海民族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之一——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并入学校先后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9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学校共有来自[3]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9个民族的13328名学生,其中本专科生955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488名。截至目前,学校已为家培养了8.6万余名各民族合格人才。民族高校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响应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各少民族干部”的号召,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产物也兼具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民族高校招收大量的各民族学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民族高校汇聚了各民族的同学,有着深厚的多元文化,是各民族享受平等教育的场域。

二、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高校稳定、和谐的需要

民族高校肩负着培养民族干部的重任,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汉族学生,也有少数民族学生,但是由于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因而每个人的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在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发展史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民族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构成。

(二)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高校更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告诉我们,民族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民族问题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它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我们处理民族问题时要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核心是政治平等:民族团结,核心是思想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核心是经济繁荣。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面对民族问题,能做出理性判断。

(三)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应对国际严峻挑战的需要

尽管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没有变,国际形势日益严峻,西方各种势力汹涌而来。发达国家制造各种舆论,包括“恐惧中国论”“围堵中国论”“牵制中国论”而后的“分离中国论”等。[3]通过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五个认同”,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清楚的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三、青海民族大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徑选择

当代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活力的群体,是践行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动力军。而民族高校能否通过深入、持续、有效的民族团结工作,凝聚和团结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努力奋斗和发展,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处。“中国梦”犹如一盏迷雾中的灯塔,为新时期民族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指明的前进的方向、明确了要求。面对新时期、新要求,民族高校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国梦”,探索出一条深化民族团结的教育途径。

(一)校方积极开展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

青海民族大学的校训是“进德修业、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出自《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民族高校所追求的进德必然包含民族关系方面的进德。校园系列活动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大学生民族知识竞赛、“青海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进高校巡回宣讲、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征文比赛为主要内容。民族知识竞赛围绕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总体部署,集中开展青海省大学生民族知识竞赛,以逐级开展班级、院系、校级、省级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在校园中努力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谐氛围:高校巡回宣讲邀请青海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进高校开展先进典型巡回宣讲活动,广泛宣传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积极传递正能量,在各民族学生中形成尊重典型、学习典型、争当典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征文比赛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不限题材、不限字数、不限群体,积极动员本省高校各族青年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主动参与青年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赛:不定时开展民族书画展览、民族舞蹈晚会、民族优秀歌曲演唱赛等等,优秀文化凝聚青年,用民族感情团结青年,实现以赛促学,以学促践,以践促进,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凝聚青春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 教师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桥梁

从教学角度而言,“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可以具体化到教师的授课法和学生的实现。学习方法,教育既是教师对知识文化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习得、探究和领悟的过程。历史教育到生活教育再到仪式教育,这些方法浸润在课堂教育和校园生活文化当中。教师在自习课上播放关于民族生活的影片,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民族的特色生活: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活动,让每个民族的同学去口述自己民族生活,教师在中间进行讲解。传统的课堂仍具优势,但是需要改变单方向的“灌输式”。民族团结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住往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主观色,也常常面临“完任务”的压力。如果教育工作从本本出发,脱离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去生搬硬套理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就会成为教条,毫无活力可言。

(三)校园社团组织积极配合校方深化民团结教工作

校园各社团组织将充分利用校园午间广播播放民族歌曲、校园电视广播采访、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不定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微信微博公众号、学校门户网站等新型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同步开展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月活动,通过开辟专栏、制作专题、即时播报、网上互动等方式,唱响青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旋律。

(四)各族学生嵌入式的宿舍生活

宿舍是学生课后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嵌入式的宿舍生活有助于民族文化交混,有的宿舍居住六人,四人为少数民族,学生从自己单一文化过渡到多远文化,更多的为民汉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主动去适应多元生活,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间价值观念相互吸纳、文化习俗相互兼容、心理上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推动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宿舍生活的多元化有助于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入展开,高校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民团结教育工作的展开。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还延伸到了学生日常生活,使民族团结工作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悄无声息的进行。

(一)校园文化生活虽丰富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时代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在是校园文化生活类型丰富,多角度去深化民族团结,但是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并不能即时显现出来。高校社团数量很多,但是缺少生机和活力,从长远发展看来,社团内部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每年都有学生退出和加入。而且大部分社团没有建立相应的规制度,即便有也只是形式而己。每个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不一样,很难实现统一化管理。

(二)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民族团结教育理念

人的主体性决定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受教育者不是单纯被规定的对象,而是能够主选择、构建、发展的主体。因此,教育工作的实施、展开,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弘扬。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老师由传授者转为指导者。

五、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发挥制度机制的最大效能

其一,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机制,既要党和国家的力量,也要充分发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职能,民族志社会团体和组织等各种社会方面的力量配合思成一系列严密的系可以由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科研处设立特色世居民族优秀文化的传与创新勿教研机构: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少优秀化统文化开将其融入到开设中。其二,学校教育结合校外实践,理论思想扎实了但是实践能力不足,校可以分批组学生下基层或者社区中观察各民族相处的模式,切身去体会民族相处的可取路径。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施能力

教师不断创新和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数师的积极性。寻求教育对象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民族的优秀文化,推进深化民团结着育工作。不仅要授予鱼,更要授予渔。教学过程运用会案例、互动讨论、情景模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民族的优秀文化,推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展开。

(三)营造新型的和谐校园环境,有助于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在楼道和教学大厅内的墙壁上以画框的方式展示民族绘画艺术;学校也可以专设民族文化展馆、陈列室,展示少数民历史习俗礼仪、工艺品、文学艺术、优秀传统道德等或者固定开放博物馆,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物质环境耳濡目染着学生,使学生自愿去接受民族文化。精神文化方面:学校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部分,与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承载的主流文化相合,从而营造学生“日常生活和睦相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困难面前和衷共濟、各族学生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4]

(四)嵌入式宿舍需要引导

嵌入式宿舍有益有弊,但是利大于弊。第一,宿舍是学生除了教室之外活动量最大的场域,学生在宿舍进行攀谈、讨论日常事物避免不了民族这个词,一旦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认识度不够,就会造成误会,误会解不开,就成矛盾。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协商、交流、沟通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二发挥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主导性作用、在宿舍展开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活动,宿舍可以不定时进行聚餐活动或者开宿舍会议。

综上所述,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随之而来的世界各种思想文化频繁碰撞,使高校民族团结工作面临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创新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内容,而且也为新时期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新动力。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高校要以“中国梦”为起航点,不断探索和实践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途径,为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不断汇聚民族力量、坚定党的领导,一路奋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新疆工作谈会[N].人民日报,2014-05-30.

[2]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第304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郑永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民族国家向何处去》[M],第021页,东方出版社,2016年版.

[4]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1:159.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文化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族团结之歌
多元民族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