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刍议

2019-05-16王晓羽孙军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王晓羽 孙军

摘 要:本文从介绍当今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及基本状况入手,重点分析了产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及影响,提出了高校贫困生“心里脱贫”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物质与精神

一、高校贫困生概述

到2018年,贫困标准线为人均收入不低于3200元,且有正常的社会保障。截止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8万人,而在全国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有240万人。据调查,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260元,这连满足学生吃饭的基本需求都很困难。4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35%是有机会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8%的人总是参加从未断过;从不参加的有14%。这些数据表明许多贫困生通过兼职来补贴平日开销。

二、分析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

1、社会原因

虽然从数字上看我国高校貧困生的数量巨大,但从比例上看,贫困生毕竟还是占少数。大多数学生家庭都有一定的消费承受能力和相似的消费习惯,而同样处在大学里的贫困生,无法避免的会与这类人接触并受其影响。一般大学生与贫困生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一边更多的是为享受和满足自己而花钱,另一边则是为生存花钱。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消费欲望愈来愈大,鲍德里耶在《消费社会》的开端就写到: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购置化妆品、衣服、包包等,男大学生也会在游戏、电子产品等方面花钱,在他们常识里这些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于贫困生这是可望不可及的,贫困生与一般大学生在社交中就能体现出明显的反差,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欲望的,这个是任何人都拥有的,有虚荣,有攀比,当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及周围环境制造的无形的压力,就形成了“心理贫困”。

2、贫困生个人方面原因

高校贫困生90%以上是来自农村,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对产生心理贫困有影响。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很多贫困生无法适应,他们与城市里生活的人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贫富差距较大。有句网络语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贫困生内心都有一种自卑心理,正是这种心理使他们的心理越来越“贫困”。他们因为在物质上不富足,在许多方面似乎都是格格不入,逐渐变得没有自信,把自己给埋没。在某种程度上物质贫困与心理贫困是有一定关联的。因为物质贫困,贫困生多数在衣着上较为朴素以及平时的行为举止比较不自然,在与人接触时很容易被周围人明嘲暗讽,这也就导致了贫困生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惧怕社交活动,自卑心理更加重了,从而导致心理贫困。

三、心理贫困产生的消极影响

对社会来说,由于物质贫困造成的心理贫困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公共秩序。在泰国的某部电影中描述了一群贫困生免费地在一所公立学校上学,但因他们是不得以才招的贫困生,受尽学生和老师的白眼和漠视。这些贫困生虽然没有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但他们开始变得叛逆、偏激,做各种违反校规的事,这正是他们社会现状的一个真实写照。又如在美国,贫富差距明显,富人区与贫民窟往往一街之隔,贫困青年犯罪率比重较大,这都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国也一样,在深圳特区发生的抢劫、杀人、强奸恶性刑事事件,90%以上是来自农村的“三无”人员,各地的贫困人犯罪激增。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贫困导致犯罪。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有人说许多贫困生都有共同的“擅长”领域——怨天尤人,对社会不公的不满,轻的只是口头抱怨,重则可能会演变为犯罪。从犯罪这个现象可以透露出他们的心理贫困,他们变得偏激,心理扭曲,对社会有极大的意见,为维护社会健康发展这些贫困生的心理是不得不关注的。

对于个人,心理贫困会降低自信心,影响社交能力,埋没自己的才华,对今后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心理贫困影响着贫困生的未来,因“心理贫困”贫困生变得更“穷”。

四、如何心理脱贫

在国家层面,应该在物质方面努力实现脱贫,使贫困生有更好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助学金制度,除了在物质上给予支持,国家也应该更多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弘扬正确的消费观。

作为不是贫困生一类的学生,应该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不能因为物质匮乏而瞧不起别人,更要凭借人品与内涵去认识一个人。如今有太多的超前消费,普通大学生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适度消费。

作为高校贫困生,也不要把自己与他人去比较,要懂得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不需要随波逐流。余秋雨在一本书里有写道: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自己的也是你本人,是自己的选择。高校贫困生应该把对自己物质状况的不满转化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用书籍和各种活动充实自己,得到心灵上的富裕。

要知道不是所有家庭富裕的人都同样“心理富裕”,也不是所有物质贫困的人都是“心理贫困”。有许多家庭富裕的人都是“空虚”的,没有金钱上的压力也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生活往往是缺少激情的,因为他们许多东西是唾手可得,没有亲身经历而就得到的过程是廉价的、无趣的。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拥有高知识的人群,应该利用这些知识去创造和发掘自己的价值,在高校中的贫困生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来完成自己的改造。等到那时,你会发现你有了自信,有了自己擅长的领域,物质的贫困也随着心理脱贫烟消云散了。总而言之,物质贫困不是真正的贫困,心理贫困才真正可怕。没有足够的金钱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而心理贫困的人就宛如行尸走肉。完成心理脱贫是走出物质贫困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胡凯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

[2]蒋萍.《中国扶贫》 2013年第11期.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贫困生消费能力与消费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