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管弦乐组曲《闽都戏彩》中闽剧元素的运用

2019-05-13刘毅云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乐要素

刘毅云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作曲家黄忠钊教授在将闽剧元素运用于民族管弦乐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其创作的《闽都戏彩》民族管弦乐组曲,融合了大量闽剧元素。作曲家根据六首脍炙人口的闽剧曲牌,将曲牌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不同形象加以巧妙的组合与连缀,使作品既浓缩了闽剧音乐的精华,折射出多姿多彩的闽剧舞台形象,又保持民族管弦乐曲应有的风格,成为一部接地气又出彩的有影响力的力作。可以说,《闽都戏彩》是民族管弦乐运用闽剧元素的典范。本文中从音乐要素角度解析《闽都戏彩》,探究闽剧元素在乐曲中的运用。

关键词:《闽都戏彩》 闽剧元素 音乐要素

在福建现当代的专业音乐创作中,许多作曲家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戏剧元素进行创作,并由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黄忠钊教授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是福建省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他曾说过:福建“十里不同音”,方言活泼丰富,不仅仅是福建的方言,戏曲、民谣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些旋律经过民间艺人的传唱、演奏和打磨后,变得魅力非凡”。黄忠钊教授创作了多部二胡独奏曲、民乐合奏曲,他的音乐之根来源于民间,并不断从福建这块有着浓浓地方特色的土地中汲取養分。民族管弦乐组曲《闽都戏彩》便是他创作的其中一首有福州闽剧特色味道的作品。

福州历来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有“闽都”之称。福州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①。闽剧作为福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唱腔和器乐两部分。过去,闽剧器乐主要是为闽剧唱腔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器乐逐渐独立出来,发展成闽剧器乐小合奏、闽剧主题联奏等形式。如今闽剧音乐开始用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呈现出,甚至加上西洋器乐,这类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浓郁的闽剧风格散发出独与众不同的魅力,赋予了民族音乐交响性。《闽都戏彩》正是在传承闽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当代先进的作曲技术谱写而成。本文笔者将从音乐要素角度,结合前人已有的闽剧音乐资料,通过排练经验,进行研究。

一、闽剧元素在《闽都戏彩》中的运用

闽剧诞生于福州,用福州方言演唱。本文的“闽剧元素”指的是闽剧音乐与闽剧文化。传统的闽剧有“逗腔”、“江湖调”、“小调”、“洋歌”、“其他类”等多种唱腔,所谓其他类即不常用的唱腔,有190多首曲牌。《闽都戏彩》是根据其中6首脍炙人口的闽剧曲牌创作而成,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先进的创作技术,将闽剧元素融入于作品中,表现如下:

1.音乐主题多元性

福建省著名作曲家郭祖荣曾说道:“戏曲之所以可以让人百听不厌,就是因为其各具个性,出新绝不是去破坏原曲牌的乐句”。作曲家黄忠钊在创作中充分尊重原曲牌的结构,并吸收了小调、扬歌等唱腔,运用民族管弦乐的音乐语言进行了创作。例如第一首曲牌,是源自同名京剧曲牌《小上坟》,选自闽剧其他类;第二首曲牌《一枝花》属于洋歌唱腔。通俗平畅,唱腔字多腔少,行腔简净;第三首曲牌《摇葫芦》选自闽剧《亲母闹》戏中丑旦所演唱,也属于洋歌唱腔;第四首《牡丹亭》曲牌速度缓慢、旋律优美,属于小调唱腔。小调是被吸收入闽剧唱腔的各地民歌,旋律简洁流畅,融入闽剧后,进行了不断改造衍化,使原来的民谣民歌音乐向戏曲体方向转化;第五首《银柳枝》与第六首《看相》属于洋歌唱腔。②

作曲家依据曲牌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不同形象有意识从闽剧曲牌中寻找最有代表性的闽剧曲牌加以巧妙的组合与连缀,让听众欣赏到传统闽剧主题的多元化。

2.不同音色的组合性

作曲家需要对音色有充分地了解才能娴熟的运用并驾驭它,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乐曲中,黄忠钊教授根据不同的旋律,选择不同乐器来表现,例如小调曲牌旋律抒情优美,用高胡演奏能表达出情感;或者为了表现豪放与热闹的场景,选用唢呐来演奏;而欢快的十六分音符,适合用弹拨乐演奏,强调颗粒性。

《闽都戏彩》中每一首曲牌、每一个主题都有一至两种主奏乐器,第一首主旋律中唢呐音色嘹亮,弹拨乐轻快活泼,经过反复吟唱,塑造了生动的音乐形象,让人感受到热闹的场景;第二首运用了纯音色,即同类别的乐器产生的音色。如在第二首《一枝花》35-42小节中,整个乐队由椰胡与逗管主奏,其他乐器弱奏或不奏,强弱主次分明,突出了主奏乐器的音色。第四首《牡丹亭》用高胡作为主奏乐器,速度缓慢,塑造了恬静抒情的闽江景色。

作曲家善于运用不同性质的音色进行创作,丰富了本首曲子的音乐语言,表现不同的意境与意义。

3.主调与复调的相融性

主调音乐是以一条旋律线为主,其余声部则是为了烘托主旋律,虽然也常有对位线,但主从关系明显;在《闽都戏彩》中第四首曲牌《牡丹亭》136小节开始(图一),主旋律较为明显的出现在拉弦乐组的椰胡和高胡乐器的声部中,其他的弹拨乐则担任伴奏肢体声部。

复调音乐是在音乐中能听到两条甚至两条以上的旋律,这些旋律的地位近乎平等。复调是一种多线条、多层次的复杂性思维,黄忠钊教授将这种复杂的复调思维与娴熟的作曲技法融合在本乐曲中,丰富了闽剧音乐的音响,增加了乐器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如142小节到146小节处(图二),出现了两条旋律,一条是弹拨乐组,另外一条是拉弦乐组,两条旋律相互独立,地位平等。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使该曲的闽剧元素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4.和声音响的多维性

在民乐管弦乐创作中,如何为旋律编配、创作和声是至关重要的。作曲家需要在充分考虑调式调性前提下,从和声的开放型到密集型,从纵、横、深三个维度,进行和声的结构与布局。

从创作到排练到演出中,作曲家始终关注和声产生的效应。本首乐曲是民族与西洋的结合,运用了朴实、简洁的音乐语言。作曲家在创作中需要对乐器音量、音色要有所了解,才能编配出和谐的和声。

民族乐器个性很强,乐器的性质、数量都是作曲家进行和声编配考虑的要素。在《闽都戏彩》中,作曲家运用弹拨乐器的扫弦、轮竹等技巧,低音大提琴的拉奏、笙的和弦加之吹管乐、拉弦乐的旋律声部,烘托出一个完美的和声效果。弹拨乐中柳琴音色明亮尖锐,在乐团中应控制音量,琵琶尽量安排中低音区,中阮大阮可以较好的融合,扬琴音色亮,它的余音会兼容各种音色;管乐中唢呐与笙极不融合。正是因为作曲家考虑到方方面面,包括乐队的演奏水平,进行各个击破,才能编配出丰富的和声效果。

5.特色乐器的补充性

福州十番是一种流传于福州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闽剧乐队中吸收了部分福州十番民族器乐曲演奏形式及民族吹打乐十番中的各种乐器、曲牌②,本首乐曲作曲家有意识地在创作中重视福州地区特色乐器的运用,除了闽剧中原来就有的从十番中吸收来的如逗管、椰胡,还吸收了十番中比较有特色的打击乐器,例如狼杖、云锣,甚至担任领奏,强调地域特色,韵味十足,突显文化差异。

作曲家在本曲中充分地运用了闽剧元素,例如在第二首曲牌《一枝花》中有一段逗管与椰胡主奏的段落,逗管外形如一支毛笔,音色柔和,在乐队中演奏旋律声部,属于中低音伴奏器乐;椰胡音色浑厚,通常使用抖弓、煞弓的演奏技巧;

闽剧用的云锣由十面小锣组成,每面小锣都有一个音高,D大调按照G、A、B、C、D、E、升F、G、A、B音阶进行,演奏者左手持木架柄,右手用单锤敲击。云锣贯穿在《闽都戏彩》小快板段落中,音色清脆,穿透力強,为戏曲增添色彩③;

狼杖又名狼串,是十番乐队中打击乐特殊的打击乐器,看上去形似朝鲜族的长鼓,上下两头为圆形,一大一小,鼓面由蛇皮、牛皮或者羊皮制成。在本曲中,狼杖在小快板乐曲衔接中运用自如,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拿住鼓身,右手五指并拢,用手指部位拍击大头鼓面,共同敲击节奏 4/4 XX 0X 0X XX,发音通透、有力,对闽剧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番打击乐通常根据旋律的需要,对旋律进行补充。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小堂鼓等,主要的技法有重击、轻击、扪击、掩音、击边等。在《闽都戏彩》的打击乐中,作曲家借鉴了十番打击乐的特殊技巧,如扪击的使用,使乐曲在弱奏的地方可以控制力度,以达到乐曲想要的效果。

6.多种音乐的包容性

音乐要素是作曲家创作的根本、作品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音乐作品中包含了众多的基本音乐要素,如音色、节奏、节拍、调式、曲式、调性、和声、复调等,作曲家正是结合了这些因素,给我们创作了一首具有闽剧元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曲牌、音色等方面的音乐要素,除此之外,还有节奏、力度、节拍以及调式等方面。如在第一首曲牌《小上坟》中(图三),乐曲一开始一二小节就用到了切分音的节奏,第四到七小节渐弱至无声,第八小节又突强,且节拍在二四拍和三四拍中不断变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听众造成了听觉冲击。曲子低音笨重而又诙谐,像丑角;唢呐一出来,气氛热烈欢快,辉煌欢腾、像武打场面,调式转换、乐器配器、伴奏肢体变化,大钹小钹,音乐连贯。

调式方面,梅兰芳曾强调“移步不换型”,他认为对传统的曲牌要保持不变,调性上可有适当发展;同一首曲牌通过不同调式、乐器演奏,音色变化,塑造完全不同形象。闽剧乐曲多使用五声音阶,有时也会加入偏音,成为七声音阶。偏音交替出现,或为经过音,成为清乐或者燕乐调式。例如在《闽都戏彩》中第一首便使用了五声音阶,为E商五声调式,第二首是A商七声燕乐音阶,第三段为A徵七声清乐调式。

总之,这些音乐要素共同作用于《闽都戏彩》,使这首乐曲在闽剧元素的运用下,充满了福州的“虾油味”。当然,要想发展闽剧,还要大家的传承与发展。

二、闽剧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福州民众是闽剧音乐文化的创造者与消费者,闽剧深受着福州民间土壤的滋养,反映着福州民众的生活与体验。面对闽剧当前面临的困境,例如缺少闽剧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或面临日益萎缩的闽剧市场,作为福建人的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发扬闽剧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音乐,在尊重闽剧内在发展规律上进行创新,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

1.闽剧音乐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闽剧之所以关注度越来越低,除了近年外来音乐的撞击,也包括人们对它的不了解,宣传力度不足。而传统的闽剧音乐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其局限性。闽剧音乐要传承与发展,必须在尊重原有内在规律的同时与时俱进。例如闽剧乐队最早的“七条椅”形式,只有七个人,而每个人身兼数职,这种形式已逐渐不被现代观众所接受;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了扬琴、琵琶等乐器,丰富乐队的编制;到后期甚至加入西洋乐器,大提琴等,让闽剧乐队的音响更为立体;现如今还有将闽剧音乐搬到咖啡厅,加入吉他作为伴奏乐器等做法,将传统的音乐与现当代的元素相结合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而《闽都戏彩》乐曲也是用传统的素材,紧紧围绕闽剧元素,加入现代的作曲手法,运用丰富的音乐语言,为观众带来了又一首经典的闽剧风格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2.本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当前的很多作曲家的创作大都停留在“借鉴”和“汲取”的基础上,而很少是以戏剧文化为根基的,这与作曲家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黄忠钊教授成长在音乐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熏陶,耳濡目染,对闽剧有天生的喜爱和敏感。他以创作本土音乐为主,立足于本土,致力于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创作灵感。

中国悠久的历史在广阔的疆域上沉淀下来,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因此,从本土文化中提炼、解构,才是创作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的最好途径。同时,我国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不同内涵、不同意蕴的文化,才共同汇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仍然需要发展和创新,在尊重、保留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更需积极融入现代生活。

总的来说,当前我们的任务是对闽剧音乐进行积极地传承、发展与创新,只有通过传承与创新,提高人们对闽剧音乐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宣传闽剧音乐的形象、闽剧发展的多元化,才能让闽剧音乐文化深入人心。本文对闽剧元素的探讨,仍有许多不足,希望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对闽剧音乐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福州闽剧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让闽剧音乐在广阔的市场中实现其艺术价值。

注释:

①林德冠.戏剧丛书:闽剧传统音乐[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②马达.福州十番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③施冰青.福州十番音乐调查与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专刊.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闽剧器乐伴奏的演变与发展”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FJJKCGZ16—304。

猜你喜欢

音乐要素
浅述会昌畲族音乐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正确把握音乐要素 让音乐课“味”更浓
体验音乐要素促进低年段唱歌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鉴要素,赏形象
鉴要素,赏形象
音乐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的本体性
在音乐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聆听
音乐张力的研究进展
让音乐课堂溢满“美”的旋律
音乐要素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表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