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合唱教育的思考

2019-05-13白一平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当代

白一平

摘 要:合唱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各类大学生合唱团体按专业性与非专业性主要划分为专业音乐学院大学生合唱团、师范院校大学生合唱团、综合性大学学生合唱团和理工科院校学生合唱团。专业性和非专业性团体在合唱教学、合唱训练等各方面的方法和深度都是不同的。笔者以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展音乐教育与合唱实践的亲身体会为基础,剖析当代中国理工科大学合唱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对如何进行改善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当代 理工科大学生 合唱教育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合唱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在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众多高校积极开展合唱教育实践,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可见大学生合唱水平的逐步提高也体现了我国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例如作为国内师范大学代表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合唱团,在上海爱乐乐团2016-2017音乐季闭幕音乐会上,高水准地演绎了魔幻史诗音乐《布兰诗歌》,获得了广泛关注及高度好评。作为综合性大学代表的北京大学学生合唱团曾在2014年第八届世界合唱大赛上斩获现代派音乐合唱组和室内混声合唱组两项金奖。而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则是理工科高等院校合唱团的一个典范。该团在舞台上举手投足自信洒脱,作品细致考究完成度很高,声音淳朴不做作,整体风格清新统一,堪称目前中国水平最高的大学生合唱团之一。但是,类似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这样的例子毕竟仍是少数,绝大多数非音乐专业院校的合唱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极大制约了我国高校合唱艺术的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理工科院校合唱教学的开展现状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

1.对合唱艺术缺少正确认知

许多学生在进入合唱团之前没有过合唱经验,也不了解合唱艺术,甚至一些学生进入合唱团的预期就是演唱时下热门的流行歌曲。当正式进入合唱排练时,许多曲目被学生认为过于“老旧”和“严肃”,不如流行音乐“好听”。况且合唱是一门和声艺术,不突出表现个性,往往与学生们入团前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有时候还会使他们产生轻视合唱艺术的想法,认为作为一位合唱团员不及独唱的角色重要①。伴随着长期规范性的训练,许多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从请假变成缺席,后来就彻底退团了,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社团活动中屡见不鲜,已经对合唱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困扰,也给当代合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②。

2.合唱团员整体缺乏音乐基础

许多高校合唱团会挑选音乐特长生以带动和加强整体的水平。如果不具备加入音乐特长生的条件,只能按照嗓音条件较好、不跑调,如会识谱则优先等标准来选择。但是在实际的排练中,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训练是一项具有难度的工作。由于大多数学生均不具备基本的音乐基础素养,很难做到看谱即唱,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指导识谱,严重影响排练的进度。

3.声音训练难度较大

合唱实践中的声音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是首次接受发声训练,许多学生不会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达到自然和谐的声音效果。如果太过于强调发声技巧,尤其是过于追求混声效果,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导致他们在演唱过程中常会因为担心发声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表现,呈现出不和谐的声响来。这种压力长期积累之下会使他们缺乏自信,声音也会越来越缺乏表现力。

4.作品情感把握不到位

曲目的情感处理、力度变化是整个合唱排练过程的重头戏。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在演唱时不够大胆地表现情感,比如到了音乐的高潮时,持续的长音或强音是需要情感和力量的同时支撑,但由于许多学生羞于表现,使音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有些曲目会涉及一些特色的节奏或语气等,也是由于学生做的不到位,收放不够自如,使最终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如何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合唱教育

1.全面提升對合唱教育的认识

合唱教育是高等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合唱教学定位的认识,关系到合唱教学的发展③。为普及大学生合唱教育,各校可开设合唱音乐欣赏相关的选修课程,在合唱排练中也可加入合唱音乐欣赏的教学,使大学生对合唱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笔者在每学期都会利用为期两周的课时开展合唱作品赏析,通过观摩国内外大学生合唱团的排练视频和获奖作品,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当代大学生对合唱音乐的高度热情。许多学生都会感叹于一些优秀合唱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及那种收放自如的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对合唱排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笔者定期让学生聆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还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知名的童声合唱团和专业合唱团,使他们接受多元化的合唱音乐,拓宽视野的同时提高音乐鉴赏力。

当然,合唱活动参与者也需要进行更多地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合唱艺术,进而加入到合唱实践中来,充分享受合唱带来的快乐,这样合唱的开展才能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④。每当中西方的重大节日临近之时,笔者会带领合唱团到学生人数较多的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地即兴演唱一些有代表性的节日歌曲,鼓励学生们走出排练教室,用他们美妙的歌声去感染身边的同学。

2.曲目选择接地气、教学模式需创新

无论是体现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还是表现当代生活的流行音乐作品都可以用合唱的形式进行全新的演绎。因此这就给予了合唱指导者在选择编排合唱作品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可选择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曲目,进而增强学生参与合唱的积极性。例如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改编的男声小合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就着重表现了大学生恋爱问题;四川大学合唱团根据“川大玻璃杯事件”将彩虹合唱团的《感觉身体被掏空》改编成了《感觉玻璃杯被打碎》,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此外,合唱活动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一定地创新。笔者首先开展朋辈辅导,即老团员对新团员进行指导,不仅贴近学生心理状况,也可更快地提高新团员的水平。其次,通过学习和体验合唱指挥手势,让学生熟悉不同手势对音色和音调的影响,准确地理解指挥指示。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改善教学效果相当有效。第三,排练新作品期间,会选取不同的版本让学生观摩学习,比较不同团体的乐曲处理,结合自身特点,采纳较好的版本再进行作品二次加工。第四,为了让学生能够听到自身演唱的声音效果,会在排练中进行录音或录像,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纠正和改进,这种方法会加强团队间的交流,同时也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3.保持真实本色声音

加拿大著名的合唱教育家桑德拉·霍斯特引领她的合唱团尝试用自己真实的声音,而不是刻意制造混合的声音。她认为首先应该充分展示年轻人的嗓音特点,用自然、放松的状态唱出属于这个年龄段真实的声音,不必总是被演唱的技巧所困扰。然后你将意识到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声音效果更佳融合,演唱者也会感到非常舒服,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做色彩和力度的训练也将变得更加顺利。此外还可尝试声音的实验,将生活中的叫喊声、笑声、呻吟声纳入到声音的训练中,发出最熟悉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去摸索技巧和方法。这种“同声音打交道”的理念如今已经在德国的当代合唱教育中替代了传统的发音清晰的要求⑤。基于当代合唱教育家许多声音训练的方法,笔者鼓励学生真正唱响“自己的声音”,在没有任何技巧的要求下原声发音呈现出了非常放松的状态,很自然地做到相应的要求。当然必要的声音和气息训练仍然会帮助学生们解开一些发声上的难点。此外,“力度变化”也是笔者的训练重点,为了使合唱团达到更好的声音融合度,强化训练不同的动态力度,并通过排练一系列黑人灵歌作品来训练学生们对音色、力度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显著地提高了学生把握情感的能力。

4.加强读谱、视唱等基本音乐素养

合唱教学易离不开读谱视唱,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新作品的读谱视唱往往占用了很多时间,有时甚至比处理曲目的时间还要长。笔者在这方面采取的做法是要求合唱团员选修学校开设的基础乐理课程,或是参加该科目的线上课程,也会在课下提倡学生之间的朋辈辅导⑥,在最短的时间内强化音乐基础知识。假若当代的大学生能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那么对于他们欣赏音乐艺术,提高人文素质,对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必将会发挥有力的作用。为此,笔者在大连理工大学开设了相关的音乐基础选修课程,并长期呼吁学校将相关课程列入大学生的常规选修课程中。

以上是笔者在最近几年的音乐教育以及合唱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一些想法。笔者认为,大学是年轻人放飞理想、追逐梦想的摇篮,而音乐由于其獨特的魅力,与年轻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高度契合,是他们释放自我、抒发内心的一个重要载体,也为他们实现理想、成就自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在当代高校中开展合唱教育与实践,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中进行上述艺术实践,是不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走向素质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院校要想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在音乐教育以及合唱教育等各类人文素质教育上下更多功夫,而这也正是笔者这篇文章的初衷。

注释:

①Braun, William R. the Education of a Chorus[J]. Opera News,2009,74(1):32(2).

②陈丹、崔中梅.江西省普通高校合唱艺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189-190.

③彭沛.高校合唱教学改革方向探索[J].科研,2015,34:71-71.

④王亮.高校合唱教学现状与创新发展[J].音乐创作, 2016,11:168-170.

⑤朱文、朱明观.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的实践性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6.

⑥黄凌燕.高校合唱教育新焦点之朋辈教育[J].当代音乐,2015,7:79-80.

猜你喜欢

当代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中国中产阶级音乐的人文观察
论当代女摄影师作品中的个人视角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