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

2019-05-08唐小桃陆元三阳益贵邹伟蒋维震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思政教育工匠精神

唐小桃 陆元三 阳益贵 邹伟 蒋维震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踏实认真的职业精神,是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在具体实践工作中的有效体现,是每一个职业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体现。在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尤为重要。在实践育人视域下,要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彰显“建设知识型,工作技能型和实践创新型”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关键词: 实践育人    工匠精神    思政教育    培养融合

引言

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工匠精神,高等教育是造就和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战场,在实践育人视域下,把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品质人才培養的需要,实现教育理论同实践育人高度有效融合。

何谓工匠精神?我们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对工作和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把工匠精神看成对工作和事业的一种态度,把工匠精神当作一种工作和事业的真实技能,用信心、恒心、细心和专业专注之心激发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实现工作、学习及事业成功的目标。

一、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工匠精神是依托于各行业能工巧匠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文化源于教育的传播而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把工匠精神用在企业发展层面上,敬业是企业从业者精神的推动力,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专注和精益是实现企业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生命活力。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达成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实践,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摇篮,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面对即将走向社会参加各项社会经济建设的莘莘学子,在思政教育上对他们进行民族工匠精神教育,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工匠精神文化,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中坚力量,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赋予高等学校的责任。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渗透的一个平台,应有效地把工匠精神内涵贯穿和融合在教育实践育人之中,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开创思政教育与民族精神传承的新路径[1]。

二、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灵魂,它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忽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不健康的意识,思想道德品质与自身的学识和实践技能水平不相符合。因此,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除认真教会当代大学生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技能以外,还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工作态度的培养,把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同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起来,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促进大学生政治思想素养的提升,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品质社会建设急需的人才。

(一)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的需要

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首先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工作中发扬敬业、爱岗、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发扬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思想意识还未能达到这个高度,仍需要思政教育帮助才能消除思想上的迷茫。由此可见,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以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像其他行业一样,同样受到来自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一些大学生经受不住诱惑,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改变,虽然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但不愿脚踏实地地工作,更谈不上弘扬工匠精神。

(二)是经济社会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大学生走向社会和企业,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文化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敬业、爱岗、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德才兼备。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能,还要有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毕业生到某机械制造厂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他在机械制造某核心技术上有了很深的造诣。出于对人才的爱护和尊重,该公司在日常工作中对这位大学生爱护有加,一般的重活累活都不让他去干,只有在他擅长的工序时,才让他做技术指导。这天,公司要赶制一台外商急要的机器,技术主管部门老早就通知他,要他在某一时段进行技术会战,他当时答应下来,可时间到了,人还没到,电话打爆了也不见踪影。由于这位大学生的延误,规定在某一时间出货的产品不能按时发货,给公司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该公司痛定思痛,第二天就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

(三)是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密益加密工作态度的需要

高等学校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还要树立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心态。对工作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是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慢工出细活,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追求产品的品质,不能被“多快好省”四个字迷惑。“多快好省”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含义,用现代思维方式诠释,当代大学生可以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能更快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节省出更多时间和空间从事其他工作。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要求每一个生产劳动者对工作精益求精、密益加密,养成不浮不躁、耐心执着于自己的学业和未来事业的工匠精神,专注自己选择的专业和职业,心无旁骛,薄积优势而厚发,为最终成为行业新星打下坚实的基础[2]。

(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是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改变和创新,使其更具有价值和活力,体现从“静”到“变”再到“新”的过程。当代大学生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把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互融到自己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实际行动中,把创新当作自己工作的基本要素,使自己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由上可见,高等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需要千百万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劳动者建设,中华民族优秀的工匠精神更需要新一代劳动者弘扬与传承。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当适时地把工匠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实践育人教育工作之中,倡导、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工匠文化,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德才兼备、敬业爱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伟大工匠精神[3]。

三、高校工匠精神教育现状

工匠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以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时,社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寄予厚望。当前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同思想意识的影响,对工匠精神的崇尚显得有些淡化。

(一)课堂教育形式影响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采用一贯制的课堂传授形式,导致思政教育枯燥乏味。思政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普遍对思政教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漠不关心,在心里产生抵触情绪[4]。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缺失

受以往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较少提及工匠精神的修养,即便部分涉及,也是在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述。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工匠精神。因此,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加大与职业工匠精神的融合力度,对当代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崇尚工匠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践育人视域下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教育是实践的指引,实践是理论的验证。把工匠精神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需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作保证。为促进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多种途径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教育型实践方式

首先,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带领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型实践方式。学校可以依据思政教育课程内容,结合当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版教学,如参观英雄模范纪念馆、劳模事迹展览馆等,并要求大学生写出观后感,进行一次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升华。其次,通过唱国歌升国旗让精神接受爱国情操的洗礼,这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型实践方式。在大学校园举行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唱国歌庄严仪式,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方式。在庄严的升旗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大学生们双眼凝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鼓舞人士气的国歌,令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一种为祖国和人民而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的崇高意境油然而生。这种教育是把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最佳捷径。

(二)服务型实践方式

所谓服务型实践是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公益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培养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方法。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服务社会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生产工作人员和公益服务人员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无疑是一次良好的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机会。由此可见,通过这种服务型实践方式,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且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目标。

(三)文化型实践方式

工匠精神来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要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工匠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博大和可贵,把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不断创新和发扬光大。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的方式,在文化实践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比如,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节,高校可以在艺术节上展出一些应用传统技术制作的精湛工艺品,让学生看到我国传承久远的工匠精神,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安排专门人员为学生介绍艺术节上各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要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通过这种文化实践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合专业教学

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内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研究,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基本功底。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可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准确把握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融合的切入口,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在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5]。如,汽车检修专业是一个苦、脏、累三样占全的专业。从事汽修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工匠精神的强力支撑,在日常工作中,汽修专业所要忍受的苦和累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有时候为了查找哪根线路不通,往往要几个小时甚至半天。一身油污,满地滚爬。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老师要从汽修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把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汽修专业就业的优势展现给他们,鼓励学生用工匠精神专注自己的职业,把汽修工作和汽修事业做大做强做好。

(五)营造崇尚技能的校园环境

实现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必须营造良好的崇尚技能的适合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环境。如在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张贴全国劳模的优秀事迹图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大国工匠》等宣传影视片,主办主题班会等,营造积极向上、崇尚技能的校园环境,这种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工匠精神形成与培养的重要外部因素[6]。

结语

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实现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在未来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完善大学德育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基础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加大工匠精神社会实践体验比重,让大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和生产企业的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品位和思想道德素养。特别要注重对当代工匠精神中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转换成耳熟能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通过各种载体将当代工匠精神同现行的时尚精神融合嫁接,衍生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现代化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各种实践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工匠文化传承活动,让中国工匠精神深入大学生的心里并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使当代大学生在“心传体知”中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心里安家。

参考文献:

[1]符晓黎.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123-125.

[2]杨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3):1-2.

[3]朱毅,陈世润.论长征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德育价值[J].职教论坛,2015(12).

[4]王若男,肇薇,刘冠森.谈传承雷锋精神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5]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65.

[6]姜燕.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4(8):176.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资助项目。2018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实践育人视域下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創新研究”(课题编号18F2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思政教育工匠精神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