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视阈下的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

2019-05-08容浩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部广东珠海51907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课程内容保健

□ 容浩(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部 广东 珠海 519070)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校中因残疾、罹患疾病等原因而不能正常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此,《体育法》及《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为病残体弱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设有体育保健课,但教学内容各异,部分课程内容设置并不合理,难以达到锻炼身体和促进康复的双重目标。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基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促进身体健康而制定的政策,肯定了体育作为一种绿色的医疗保健手段在疾病预防和保健康复中的积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遵循“体医融合”的思想,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而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体育课程由原来重视学习内容和过程控制转向重视“实现既定目标”,给予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在确定体育课程内容事要遵从“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以上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都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进步,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相当一部分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管理者并不掌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手段方法,选取的教学内容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应积极展开高校体育保健课内容资源开发的研究,构建相应的课程内容资源库,形成科学系统的教材。

2、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设置概况

新世纪以来,大部分高校基本能够按照要求设立体育保健课,据吴丹燕(2007)对全国230所高校进行调查,有76.47%的高校开设了特殊体育课程。也有部分学者对不同地域的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各地开设有体育保健课的高校比例在50%-80%之间,课程内容以体育保健知识、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舞蹈类项目、球类项目、棋牌类、瑜伽、保健按摩、步行、游泳、体育游戏等为主。总体而言,当前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较为科学系统的教材;(2)课程内容锻炼功能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康复及锻炼效果不佳;(3)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分组教学和处方式教学的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应加大力度进行高校体育保健课内容资源开发研究,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和提高一线教师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能力。

3、保健课学生的基本身体状况分析

选取暨南大学珠海校区2013-2018年162名体育保健班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将其身体病患按照疾病基本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病(术)后康复期、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残疾或永久性损伤, 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1.98%、17.90%、12.35%、9.26%、5.56%,以上五项占总人数的87.05%。超过四成的学生因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选修体育保健课。而在这四成多的学生当中,患病或损伤部位主要在腰部和下肢,分别占比44.78%和47.76%,如图2。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病症为腰椎间盘突出、脊椎侧弯、关节扭伤、肌肉及软组织拉伤挫伤等(见图3)。由此观之,保健课学生的身体疾患大多属于预后较好的,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和康复率的过渡性功能障碍疾患和慢性疾病,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康复手段的干预,应能获得一定的康复效果。

图1 保健课学生身体状况分类图

图2 过渡性功能障碍疾患部位分布图

图3 过渡性功能障碍疾病分布图

4、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理论梳理

4.1、开发指导思想及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慢性病死亡占中国居民的总死亡构成已经上升至85%,是发达国家的4-5倍。而身体运动能够有效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遵循“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倡导“体医融合”已经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我国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从国家层面上就“体医融合”的推进提出指导意见。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因身体病弱的原因,往往缺乏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体育参与水平低,形成“病弱—不运动—更弱”的恶性循环。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在体医融合的思想指导下,结合高校保健课学生的身体状况特点,开发更为丰富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的,以促进健康和身体康复为目的的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建立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库,开发相关教材,帮助学生建立运动康复理念,习得体育保健知识和锻炼方法,提升体育保健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4.2、开发原则

在动态系统中,很多资源都是可以被发掘和被再创造的,一旦有了创造性的参与,资源向素材的转变就会趋向于无穷。从“有用”到“可用”,尚有一段距离,不是所有有用的资源都可用,要视自身的条件而定。所以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所开发的课程内容要符合高校病弱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身体康复。这也是基于课程目标提出来的开发原则。保健班学生比较特殊,需要通过学习和锻炼循序渐进地改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对运动负荷要有科学的安排和设计,所开发的课程内容在运动负荷上应当易于控制,相对缓和,具备安全性。

(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学为所用。应重点选取具有持久的可操作性,能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内容进行开发,把开发、实施与学生的长期锻炼结合在一起。这一原则也要求在开发时要考虑项目从校园到社会各个阶段的制约条件,尽可能开发较少受到场地器材制约的内容,实现个体参与的持续性。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还要考虑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的便捷性,保证学习效益的有效实现。

(3)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要求在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成本的经济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体育经费差异较大,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经费普遍不多,因而在开发过程中注意选择经济成本小,方便就近取材的内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可以考虑引进一些对外部条件要求较低的项目,也可以通过改造,改变项目规则和条件要求,降低项目成本。

(4)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满足学生一定的身心要求,激发其兴趣,以获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因身体原因较少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课中往往表现出不够自信、不够热情的态度。因此,进行体育课程内容开发要注意对趣味性课程内容的引进和构建,让学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4.3、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高校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遵循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法,并无较大的特殊性,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引进、改造、创编等三大类。

引进是课程内容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将一项体育运动完整地引入到课堂,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对于高校体育保健课而言,一般引进不太激烈的,具有健身、养生和保健康复功能项目内容,主要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游戏、有氧运动、功能性训练等。

改造是指对开发对象进行一定的改造改变,让其成为适宜课程使用的教材,改造主要有条件改造、内容改造和练习方法改造等多种形式。其中内容改造是根据学习主体的特点和学习条件,对课程资源内容进行修整和改编,使之满足现实教学需要。改造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留项目原有技战术和文化特质,通过条件的适应性改变,使之从课程外部进入课程内部。改造的目的有多个方面,一是提高课程内容的适宜性,让课程内容更适合教与学,比如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摘取适宜性内容等;二是把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增加趣味性、情节性、竞技性和结果不可知等要素,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三是增强学习内容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在课程中实现教育、健身和文明价值的结合。

创编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值得积极提倡的工作,它是基于现有条件作出的创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它又是在创造上新的可能,是一种开创性劳动,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创编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编要求创编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确保创编内容的学习效益和可操作性,确保创编的课程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体育参与、身心锻炼、品质培养、保健康复等要求。创编的方法包括单一动作技术和内容的创编、组合动作的编排、游戏的创编、运动项目的创编等。其中运用得比较多的是组合动作的编排和游戏的创编。而单一动作技术和内容的创编及运动项目的创编对科学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达到。在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开发中,创编手段常被用于创编保健康复操。

5、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策略

5.1、课程内容设置

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根据现实需要来筛选素材,其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和保健知识;二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创造条件;三是通过身体练习,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基于以上目标,在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时候可将开发对象分为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练习两大部分,体育保健知识包括运动损伤与康复、身体锻炼方法等知识。身体练习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促进康复类、增强体质类和提高兴趣类,如图4。

图4 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分类

目前高校体育课学制一般为两年,保健课学生因身体的特殊性,大部分会全程选修体育保健课,因此,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在四个学期中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构建一个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体系。以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为例,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将学生分成“体弱与慢病组”和“功能障碍组”两组,体弱慢病组学习内容以提高兴趣、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水平的身体锻炼内容为主;功能障碍组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的运动练习内容为主。具体做法为着力引进投掷类游戏、简化PopDance(音乐流行舞蹈)等提高兴趣类项目和垫上运动、保健按摩、核心力量训练等促进康复类项目,创编水中运动、脊柱康复操等,见表1。

表1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规划

以上课程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开发成本低;(2)兼顾趣味性、康复性和健身功能;(3)开发难度适中;(4)条件要求不高,便于组织开展。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体育保健课师生的欢迎。

5.2、运动保健知识类课程内容的开发

运动保健知识的范围非常宽泛,考虑到保健课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时限制,可重点考虑开发运动损伤与防治、保健按摩、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法等知识内容。运动保健知识既可以做专题讲座,也可以结合身体练习来讲授。相关的开发步骤为:分析学生身体特点——制订教学目标——筛选课程内容资源——改造整编——编写教材”。其中改造整编是最关键的环节,需要对选取的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梳理(如表2),继而按照教学目标和现实需要对其进行整理编辑,进行科学严谨的阐释。如介绍某一部位的功能性力量训练,需要结合该部位的生理解剖特点和功能性力量训练原理和方法,配以相关动作图片资料,形成教材。

表2 保健按摩课程内容

5.3、促进康复类课程内容的开发

促进康复类课程内容是体育保健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体医融合”的核心内容。促进康复的主要途径有:(1)直接治疗,即通过运动手段直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通过按摩手法治疗筋膜炎症;(2)功能性练习,通过身体练习恢复和强化具体部位的功能,辅助消除功能障碍或为身体伤病部位提供支持保护;(3)增强体质,通过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体更快更好地康复。开发促进康复类课程内容要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首先要对学生具体的病患进行科学的诊断,进而分析其康复机制,制订辅助康复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安排学习与训练内容;第二步要进行专家咨询,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第三步是行动研究,进行相关教学实践;最后,总结整理分析教学实践结果,对开发的课程内容进行评估改进,编写相关教材。例如开发“腰背保健操”(见表3),编排各种体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核心肌群力量和支持作用,增加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减少脊柱的压力,因而锻炼目标肌为竖脊肌、多裂肌、椎旁肌、腹外斜肌、腹横肌等。

表3 腰背保健操

5.4、增强体质类课程内容的开发

“体医融合”在思想上重预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降低患病的风险。因而体育保健课需要安排一定量增强体质类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稳步提升身体机能水平,提高抵抗伤病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基于这一目标,可选择引进和改造一些有氧运动项目,如大众健美操、流行音乐舞蹈、健步走、游泳、水中行走或体操、水中太极、中医气功导引术等。开发此类课程要一般要利用现有条件对项目进行改造,通过修改规则和改变降低动作技术难度或增加保护措施以保护疾患部位。比如水中太极,把太极拳的习练环境改到水中,可以有效降低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同时增加了行进阻力,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够提高肌力和有氧运动能力。有学者提出在保健课中安排“坐式太极拳”,这也属于降低难度的开发改造。中医气功是适宜保健班开展学习的项目,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操作内容,调整身心,增强体质,其中八段锦、易筋经、五行掌、保健功等动作简单、舒展、缓慢,适合引进到体育保健课中,但是也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对部分动作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不同组别的学生习练。

5.5、趣味性课程内容的开发

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因受身体疾患的影响,普遍在课堂中的活跃程度不足,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适当安排一些趣味性内容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锻炼兴趣。这类课程内容以游戏居多,可以通过创编和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来开发课程内容资源。如开发投(打)准性项目:垒球投准、进格投壶、飞盘射门等,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动作技术学习和分组竞赛,通过规则的制订来增加比赛的趣味性;还可以结合保健班学生身体活动受限的特点,设计运动用具,进行辅助锻炼,并由此创编专门的身体锻炼内容,如让学生仰卧在特制的平板车上利用双脚蹬地驱动进行沙包投准分组对抗游戏,让有腰背部疾患的学生在运动中得到保护,在获得愉快的锻炼体验的同时积极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另外,还可以创编卧式、坐式潮流音乐舞蹈——改造和编排一些可以用卧式或坐式完成的舞蹈套路,配以动感的音乐进行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提高其学习兴趣。

5.6、课程资源库的构建

基于保健课学生身体状况的复杂性,可选择的课程内容应当足够丰富,以便因材施教。在“体医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应综合教学主体、学习主体、物质环境等因素,从体育保健课程传授体育保健知识、促进康复、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等多个维度的目标出发,开发不同类型的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构建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库,进而形成科学实用的教材。进入课程资源库的项目内容,应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特别是处方式内容,需要经过临床验证。在编写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运动效益机制的挖掘,夯实其科学基础。对其中的运动技术规范,要运用动作技术原理进行论证和反复实践检验;制订相关竞技规则要充分考虑实际条件,对参与者的运动效益和运动安全能够达到有效的控制。

6、结语

高校体育保健课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和现实意义,是高等教育“以生为本”思想重要体现,当前对开发工作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充分,也面临着开发主体力量不足、一线教师开发积极性不强等困难。在运动促进健康成为共识和国家大力推行“体医融合”,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应加大力度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让经过开发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可以外延服务社会,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同时也通过开发,把更多社会体育中的内容引进高校保健课课堂,提高课程质量。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课程内容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