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故事和图画滋养心灵

2019-05-04左宏梅张亚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绘本绘画

左宏梅 张亚琴

〔摘要〕“两绘”心育课,即绘本心理活动课和绘画心理体验课,是一种在小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这种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心育模式,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发展、预防和矫治相结合的教育目标。本文详细论述了“两绘”心育课程的架构和实施要点。

〔关键词〕绘本;绘画;班级心育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2-0017-05

一、“两绘”心育课的实践意义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价值导向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人们培养自身的美好品质,增进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这一主张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而不只是发现和矫治问题或只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中外经典绘本故事中蕴藏着人类世世代代崇尚的真善美的种子——珍爱自己、友好待人、热爱自然、关怀社会等美好情感和普世价值,将绘本中蕴含的这些积极的元素加以挖掘,令其成为儿童人格成长的榜样,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而设计的问题讨论或延伸活动,绘本心理活动课这一课型就有了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生成的现实意义。

绘画在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和疗愈方面的价值在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心理辅导教师可借着绘画这种儿童熟悉和喜欢的活动形式,降低儿童表达内在情感的紧张和防御,给儿童提供一个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的渠道,同时也能借绘画作品发现儿童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隐藏的问题,再辅之以心理辅导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便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以班级为实施单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可行路径

班级心理活动课,是由辅导教师或班主任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在实践中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矫治四大功能,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教师及班主任如何更科学有效地设计活动、教育主题如何以年龄为线索持续贯穿、教育内容如何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需求、辅导手段如何适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等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

绘本心理活动课和绘画心理体验课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为课程设计主轴,以绘本和绘画为教学媒介,课程结构性强,取材方便,教學形式灵活,教学方法生动活泼,是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容易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三)以活动和体验为主,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

班级心理活动课,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及学生感受的分享为重点,为学生个体在团体交互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以及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只有亲身参与的体验才是真实的体验,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和自我觉察,并带来自我更新的可能。

绘本心理活动课和绘画心理体验课,借助故事分享、问题讨论、绘画创作、图画分享等体验活动,加上课堂上教师创设的安全、包容、接纳的心理氛围,使儿童拥有大量的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随着这样的心理课的持续开展,儿童的心理发展必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正性促进。

(四)以结构化方式呈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课堂模式

所谓“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安排一系列有固定程序的团体活动。研究表明,有关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训练,结构化比无定式的效果好。一个结构化的(但灵活的)团体环境能够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安全感、秩序感,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自由开放地表达自我。在学校心育活动课中,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比较适合的实施形式。

综上所述,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托、以班级为组织单位、以活动和体验为教学形式,用结构化方式展开并实施的“两绘”心育课,从学生的现实心理发展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照个别差异,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既实现了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目标,又兼顾了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两绘”心育课的基本理论及实施要点

(一)绘本心理活动课

1.绘本心理活动课的基本概念

绘本心理活动课指的是借助绘本中的文本故事和图画信息,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目标,结合故事治疗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故事分享、问题讨论和言语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

2.绘本心理活动课的应用原理

绘本心理活动课的开发和应用基于故事治疗的相关理论。我国台湾学者王万清曾提出故事治疗的六阶段理论,指出一个绘本故事对儿童心理可能产生六个层面的影响,分别是投入、认同、投射、净化、领悟和应用。这个影响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儿童被故事吸引,自然会关注某些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的变化,和故事发生基本的连接;接下来,儿童被故事中某个角色的经验、遭遇所牵引,在无意识中接触自己的内在世界,这就是对角色的认同和了解;进而,儿童会发现这个人物与自己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知不觉对角色产生相知相惜的感受,此刻儿童在角色上投射出自己的内在感受;产生这些感同身受的经验反应之后,儿童就能得到情绪和压力的纾解,即故事对心灵产生了净化作用;儿童会透过角色看见自己,反思自己,还能迁移角色的经验,进而发展出自己的新观念、新技能、新方法。此刻,心理教师就可引导儿童整合个人的态度、观念和情绪,并将所得应用在生活之中,使其内化并转化成具体的行为。

例如,在以《你很特别》这个绘本故事为教学媒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主人公胖哥的处境及其陷入困境的原因,理解露西亚为什么那么特别,理解伊莱的特别用心,理解微美克人的生活规则。具体要实现的目标如表1所示。

3.绘本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环节

(1)暖身环节。本环节是必须的。本环节的作用在于通过暖身游戏,启动学生的参与动机,激活团体的心理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团体动力的形成,为营造活跃、自由、开放的讨论和分享氛围奠定基础,并引入团体辅导主题。

(2)故事分享。绘本故事在课堂上的呈现形式一般是制作成PPT或Flash,用多媒体展示。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将绘本故事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熟悉这个教学资源: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背景、故事是如何进展的、故事中的核心冲突在哪里、故事的结局如何,等等。

(3)问题讨论。这是绘本故事作为教学媒材对学生心理产生疗愈作用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四个渐进层次,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所不同。除了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可以有标准答案,其余层次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不同学生因认知发展、经验感受不同,对于相同的提问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应该是被允许的。正是团体中这些差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资源:那些好的想法有机会被更多学生听到和认同,因而产生群体教育作用;那些错误的、不太成熟的观念则有机会因团体的反应而得到觉察和矫正。问题设计与讨论的层次如表2所示。对于所有的绘本故事,教师都可以依此来设计教学。

(4)延伸活动。这一环节包括完成学习清单、体验练习等,将绘本故事引出的学生心理成长目标,通过课后练习和体验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实现情感内化和技能迁移。

4.绘本心理活动课的注意事项

一堂绘本心理活动课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心育能力是保障。从绘本故事选择到教学活动设计,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求。绘本心理活动课实施的前提在于这样一个假设:有一个故事能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或者能够应对某些可能出现的心理发展危机。但故事治疗不等于阅读一个故事。阅读故事过程中的情景分享和问题讨论,是学生产生认知和行为改变的重要催化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否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情绪感受并给予及时的同理、支持和认同,对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绪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用故事治疗这一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具备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巧,既要熟悉儿童各阶段心理发展需求及可能出现的危机问题,又能借助绘本故事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儿童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同时,能够及时发现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并在课后给予个别辅导。

(2)繪本选择。绘本心理活动课媒材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儿童心理发展的共性需要和潜在性危机来选择绘本,做到发展和预防相结合。绘本选择要注意三点:一是书中的主人公和情景真实可信,故事情景能应和儿童这一阶段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能够引起儿童的共鸣;二是故事内容积极向上,能促使儿童对有关问题作出正向思考和选择;三是注意故事文化背景的差异,因为国内绘本创作相对滞后,目前我们在市场上能看到的绘本以欧美日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引进的为主,有些故事中跨文化的背景十分明显,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的特征对故事做一定修改或特别解释,打消儿童对故事文本的疑惑。

(二)绘画心理体验课

1.绘画心理体验课的基本概念

绘画心理体验课是以班级团体为组织单位,以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绘画等表达性艺术的方式,激发学生在艺术创作、言语分享和问题讨论中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情感,促进学生认知、情绪、行为等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2.绘画心理体验课的应用优势

为学生提供灵活且恰当的表达方式,是每一个心理教师“工具箱”中至关重要的“装备”之一。绘画技术应该成为其中的一种。绘画治疗技术不仅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大有作为,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独特而明显的优势。

首先,绘画形式的介入促进了团体动力的形成。绘画作为自我抒发和对外表达的媒介,增强了学生自我表达和人际互动以及辅导关系形成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结构式绘画技术,即在团体中按照既定的结构统一有步骤地引导成员绘出相同主题,为团体成员建立充满亲密感和信任感的融洽关系设置了一个促进参与的框架。主题表达和自由分享,为心理辅导活动注入了创造力和活力,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团体心理动力的形成。

其次,绘画的自由创作启动了个体内在的疗愈力量。绘画作品通过象征和投射,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可以提供有创意的刺激,能够反映出学生丰富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信息。如此,问题就有机会得到客观呈现,个人情感和内心观念也会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启动个人内在自我疗愈力量。

再次,绘画的最终成果搭建了人际交流的桥梁并促进个体心灵整合。绘画作品和关于作品的探索和讨论,搭建了团体中人际互动的桥梁。图画建立起来的交流,刺激了学生个体和其他团体成员以及辅导老师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享。这种他人同在的心理场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客观自我,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整合和发展。此外,艺术形式和作品具体可见,透过触摸、观看等感觉动作,学生可以比较自己与他人的相同与相异,通过对作品的掌控与支配,找回自我主控能力。

3.绘画心理体验课的一般操作

绘画心理体验课上应使用统一规格的画纸。规范用纸,不仅是绘画体验课的操作设置需要,也是帮助学生获得安全的心灵内容承载空间的需要。更进一步讲,标准统一的画纸,会令学生对这一活动产生认真投入的态度,也为学生提供了心灵故事安全表达的边界和空间,其作用类似于沙盘游戏治疗中的沙盘,使得心灵中的能量在其中可以被承载、涵容、转化和升华。彩色画笔的应用,使得学生透过图画表达内在情绪和情感变得自主和丰富,从而呈现出各种个性化的可能。学生自由运用颜色绘画的过程,也是重新找到自我掌控感的机会。此外,在作品分析中,不同颜色的应用也提供给心理教师丰富的评估指标,当然,前提是心理教师熟悉绘画心理评估的技巧和方法。

绘画心理体验课在操作步骤上与一般的团体心理活动课无太大差别,包括团体暖身或活动导入,团体工作和团体结束以及延伸教学等基本环节。绘画心理体验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用绘画艺术的形式来进行:和颜色做连接,用图画去表达,透过作品去分享;这样的形式几乎渗透在绘画心理体验课的每一个环节。

当然,绘画心理体验课的表达形式不拘泥于纸笔绘画一种,也包括其他艺术表达形式,如彩色折纸、自然媒材以及心灵图卡。这也启发我们广泛开发投射和表达媒材,丰富教学形式。

4.绘画心理体验课的教学要点

首先,心理教师在课上不重视、不评估、不展示绘画的技巧。这样,每个学生才能用自己想象和能量所及的程度来不防御地展示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内在意象,才能获得与自我沟通的更多机会。

其次,辅导教师在运用引导技术时要注意三个“替代”。一是用鼓励替代称赞。避免使用诸如“你画得好漂亮啊”这种大而化之的称赞,而要用“你用了丰富的颜色、你很专注于你的作品、你完全投入了你的绘画”等具体的鼓励方式来回应学生。二是用关注过程替代关注结果,也就是在学生绘画和交流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人际互动、自我表达的方式和态度,关注学生是否投入了情感,是否融入了真实的人际互动当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体验是积极还是消极、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融入或隔离。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关注点。三是用关注人替代关注作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技术辅助学生呈现什么样的心理作品,我们最终关心的都是创作者本人:他为什么画出这样的画?这对他意味着什么?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独特的象征表达和心灵故事,都值得被尊重和看见,辅导教师切忌主观解读或评判。

三、“两绘”心育课的课程架构

笔者设计与实施的“两绘”心育课程分为两篇,一篇为绘本心理活动课,主要适用年级为小学低段;一篇为绘画心理体验课,主要适用于小学高段学生。两种课型均依照自我价值认知、人际价值认知、环境价值认知和生命价值认知四个维度来设计,每个维度呼应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人与生命这四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认识自己”这个主题下,主要包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建造自己等教学子目标,旨在通过体验教学,协助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即对自己有清楚、深刻的认识及了解,能够接纳和肯定自己,树立正确的自尊自信,有更充足的能力去展现和实践自我价值和心中的理想。在“人际价值认知”这个教学维度,主要涉及理解人际关系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爱人如己等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微妙多样化的关系,与他人建立关系是一生中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是日后进入社会的社交基础,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元素——尊重、关爱、彼此接纳和互相包容,都不可或缺。在“环境价值认知”这个维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欣赏自然、爱护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尊重所有的生命。这个教学维度还包括引导儿童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意外和挫折。在“生命价值认知”这个教学维度,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和建造生命。帮助儿童了解生老病死都是生命必经的过程,让儿童学习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死,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信心。

围绕相关的四个教学维度,在第一篇中,笔者精选了与四个议题相关的十个契合儿童心理成长规律的绘本,包括《你很特别》《大脚丫跳芭蕾》《警察巴克尔和警犬葛瑞亚》《花婆婆》《石头汤》等,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学设计里都重点给出了故事问题清单,且每一个活动都富有结构上的一致性,操作起来也并不困难。在第二篇里,笔者围绕四个教学主题,从认识自己的《图画你的姓名》到探索生命价值的《生命的种子》,从管理情绪的《涂涂灭火器》到思考人际关系的《我的人际年轮》,从《多彩生命线》到《生活分水岭》,笔者设计了20个结构化的绘画心理体验活动,每一个活动都给出具体的操作目标和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教学难点。期望以这样的形式打开教学思路。课程架构如表3所示。

四、“两绘”心育课的教学反思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课堂达成治疗性效果的重要前提。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在活动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温馨、友善的心理气氛,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与好感,建立彼此之间的亲密感;令儿童在课堂上找到安全感、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这是以心理品质发展和心理问题干预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的特别之处。

教师的专业态度是课堂产生治疗性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師对儿童的尊重、信任、同理、接纳等,既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心理课堂中的疗效因子。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课堂产生治疗性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学媒材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对问题的把握、对课堂生成资源的灵活处理等,都需要教师具备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能。就本文所提出的两种心育课型,心理教师要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儿童故事治疗、游戏治疗和绘画治疗等技术。

参考文献

[1]芭芭拉·加宁,苏珊·福克斯:涂鸦日记:比文字更有力的心理疗愈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王万清.读书治疗[M].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公司出版社,2011.

[3]左宏梅,张亚琴.敌人派——小学生绘本心理活动课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0):22-23.

[4]左宏梅,赵琳.建造人生之塔——用结构式绘画开展毕业班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3):18-22.

(作者单位:1.山西长治市潞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长治,046000;2.山西长治市潞州区清华中学,长治,046000)

猜你喜欢

绘本绘画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