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据史立论,气势磅礴

2019-04-29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八荒贾谊用词

1.课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2.课文第二段将诸侯与秦国对比,第五段将诸侯与陈涉对比,其作用是什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这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课文第二段极力铺写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时,笔墨酣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先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并极力称赞;然后一一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人才,突出六国兵强将勇,谋臣众多,人才济济。越是这样铺叙,就越能衬托出秦国的强大无敌。

第五段也以诸侯与陈涉形成鲜明对比。诸侯攻秦,何等艰难,不仅不能灭秦,反而为秦所灭;陈涉亡秦,何其容易,振臂一呼,“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总之,第二段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第五段也以诸侯作反衬,极写陈涉之弱。作者把秦国与陈涉都推向两个极端,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这样对比更为鲜明,得出的结论就更加有力,也更加使人信服了。

除了這两种对比外,课文还有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还有秦与陈涉的对比。这四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错综复杂却又条分缕析,论辩宏伟,气势磅礴,说理透辟,中心突出。

3.贾谊认为:秦至二世而亡,是“不施仁义”的缘故。你怎样评价贾谊的论断?

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贾谊以他敏锐的观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大地主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贾谊从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写《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秦王朝政治成败得失,得出了秦至二世而亡,是“不施仁义”的缘故。应该说,贾谊的论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他的历史观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由此可以看出:贾谊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给人民以喘息的机会,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贾谊的规劝在客观上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的,也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

4.这篇课文注意修辞,除用了不少对偶句、排比句外,在用词上也都经过仔细推敲。如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但用词极富变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说说这样用词造句在表达上的效果。

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时,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样用词造句的效果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全面、深刻,气势更加充沛,语句更富有节奏感,不致让人感到重复。这种用不同的词语连续写好几句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既有排比又有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就是写赋惯用的铺陈手法。这些铺写的语句像连珠炮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通篇具有气贯长虹之势,大开大阖,震慑力极强,让人感到气势逼人,锐不可当。

猜你喜欢

八荒贾谊用词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何天谷(二首)
漫画
换个名字,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何为“四海八荒”
四海八荒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怀才不遇的贾谊
I Want to Be a Teacher